《问政山东》缘何“出圈”
《问政山东》并非舆论监督节目“新秀”。2019年,在山东省委、省政府的大力推动下,它带着使命开播,尝试通过建设性监督来改进工作作风。五年后的今天,《问政山东》火爆“出圈”,意味着这一节目没有辜负初衷。
综合来看,《问政山东》之所以能取得良好口碑并非偶然。 公众参与进来。随着社会的发展以及网络的发达,公众不再满足于做政策的被动接受者,大家想要了解政府的决策依据、工作流程以及成效,渴望发出自己的声音并参与进去。 《问政山东》将政府部门的工作置于公众的目光之下,组建了由省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和普通群众、媒体代表组成的30人问政代表团,对干部现场回答进行评价,还让百姓通过网络直播进行打分。建立全媒体联动问政机制,在场外积极推进网络问政,全天候接受网友留言,俨然成为了第二个“12345市民热线”。 这种公开透明的监督机制,满足了公众的知情权,激发了大家参与社会治理的热情。话题直面民生。民生问题一直是最受老百姓关注的话题,节目每期都会邀请省直部门主要负责人公开为社会和群众解答疑惑。而需要现场答复或解决的问题,都是记者们深入基层全面调查而来的,比如,“渔民违规使用地笼网”“引进人才落户难”“网络平台迟迟无法使用”等等。开播以来,已受理2000余件群众反映的问题,展现了舆论监督坚持以问题为导向、以民生为出发点,问政于民、问政为民的初心使命。 提问辣味十足。《问政山东》最“圈粉”的一点,莫过于主持人和问政代表化身“嘴替”,“你管吗?能管吗?能管住吗?”“请您正视我的问题”等“灵魂追问”层出不穷。这种掷地有声、火力十足的“贴脸开大”,既符合观众的心理需求,也符合“问”的本意,让大家看到了货真价实的舆论监督,受到了观众和网友的认可。 监督必见效果。以往听多了“马上就办”“明天到现场处理”的答复,这些答复多是停留在口头上。但《问政山东》节目没有仅限于“问”,而是通过“督媒联动”工作机制,在新一期节目中以“回头看”等方式来检视此前问题的整改情况。环环相扣的问政监督模式,让不少悬而未决的难点得到了彻底解决。 问政监督背后的群众期待
作为舆论监督的一种形式,《问政山东》并非一家独苗,多个省市都有媒体监督节目。相比于此类节目本身,其背后还有更大的关怀和群众期待,需要我们看懂读懂。
少“打官腔”,多些“货真价实”。综合观察发现,一众颇受好评的监督节目有着共性特点:足够的“真”。实则也映射了大家对媒体的期盼,换句话说,群众已经厌烦了“作秀式”“表演式”的监督节目,希望媒体真正做到一针见血、直击痛点。所以说,媒体要发现真问题、解决真问题,让监督报道货真价实。 少“不作为”,多些“踏实肯干”。为什么会“红脸出汗”?为什么要等媒体问责,才想起解决“老大难”?为什么被曝“家丑”后,历史遗留问题就能解决?所谓“脸脏不能怪镜子”,根源之一还是在于一些单位工作没有做到位,甚至存在弄虚作假、不作为、懒政怠政等现象,而群众对此有意见、有看法、有不满。正因如此,通过“反求诸己”,凝聚起向沉疴痼疾开刀的决心和勇气,踏踏实实为民办实事、办好事,稳扎稳打地提高工作成效,才是群众的期待所指,方能赢得大家的认可。 少“大包干”,多些“群众参与”。一切政府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为了维护群众利益,但这并不意味着一切工作都要由政府“大包干”。从《问政山东》的收看和评价来看,不少人在直播或评论区中呈现了个人对系列问题的务实看法,特别是作为问政者的普通群众,在直接对话干部的过程中,更是表达了对社会问题及其治理的真知灼见。实际上,这反映的是群众渴望参与社会治理的朴素愿望,也启示着我们社会治理要更民主化、科学化,需要把基层治理的权力交给人民,最大程度地带动群众参与的积极性。舆论监督需把握好几对关系
舆论监督是主流媒体的一项基本功能。通过《问政山东》以小见大,不难发现新时代的舆论监督需要注意平衡几对关系。
处理好“舆论监督”与“正面宣传”的关系。舆论监督并不等同于抹黑、污名化,也不会影响正面宣传的成效,《问政山东》充分证明了两者不是对立的。举个例子,在往期节目中,有的单位负责人带着一股子实诚劲回答问题,不讲空话、套话;有的则既有认错态度又有纠错行动,以实际行动表达整改决心并赢得群众认可。所以说,即使舆论监督暴露了问题,只要不敷衍、不找借口甩锅,积极解决问题,体现出自己认真改进的决心,照样能起到正面宣传的作用。 处理好“监督目的”与“监督成效”的关系。舆论监督面对的是社会负面现象、矛盾问题和短板不足,发现问题只是舆论监督的第一步,记者或主持人问倒领导干部或对其批评、让其“出糗”,并不是目的。如何通过把问题放到桌面上来推动问题解决,最终实现百姓生活心平气顺、干部作风务实高效才是建设性监督的应有之义,这就需要媒体真正做到“民呼我为,惠民有感”。 处理好“敢于监督”与“善于监督”的关系。前者体现的是媒体的职责使命,后者更体现媒体的专业水平。舆论监督并不是动动嘴皮子、耍耍笔杆子那般简单,而是需要下一番苦功夫。既需要我们客观公正地去了解和掌握新闻事实,扎扎实实修炼内功,增强“四力”,稳妥把握新闻舆论“时度效”,也要立足媒体深度融合时代,打造节目传播推送新矩阵,增强信息的触达效率,不断提升舆论监督影响力。总之,不管传播格局与传播形式如何变化,在舆论监督过程中,必须要始终牢记媒体的职责,不断提升舆论监督的质量和水平,持续为国家社会发展作出主流媒体应有的贡献。
来源| “山东宣传”微信公众号(ID:sdxcweixin)
值班编辑 | 王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