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4.特朗普拉俄抗中,是世纪豪赌还是病急乱投医?

雷雷评书法文化 2025-03-28 15:36:49

在21世纪第三个十年的国际政治棋局中,美国正试图以一场前所未有的战略豪赌重塑全球权力格局:通过拉拢俄罗斯来孤立中国。

特朗普这一策略既是对冷战时期“联中抗苏”的逆向模仿,也是对当前中美俄三角关系的颠覆性调整,也许这是世界以美国为首的单极世界变革的契机和分水岭。然而,这场豪赌的成败不仅关乎美国的霸权存续,更将深刻影响全球地缘政治、经济秩序乃至文明走向。

一旦美国失败,必然从此失去盟友信任,中国则迎来更多国际话语权,将主导世界走向。

美国对中国的全方位围堵:从“极限施压”到“系统性脱钩”

自特朗普政府重启对华贸易战以来,美国对中国崛起的遏制已从单一领域演变为全方位围堵。

贸易领域,美国通过加征关税、限制高科技产品出口、推动供应链“去中国化”等手段,试图削弱中国在全球价值链中的核心地位。2025年,美国进一步扩大对华半导体设备出口禁令,并联合日本、荷兰构建“芯片四方联盟”,试图掐断中国产业升级的技术动脉。

金融层面,美元霸权工具化趋势加剧,SWIFT系统被频繁用作制裁武器,迫使中俄加速推进本币结算系统(如CIPS与SPFS)的对接,2024年中俄贸易中本币结算占比已突破65%。

军事领域,美国通过“印太战略”强化与日韩菲的军事同盟,在南海、台海频繁制造摩擦。2025年3月,美菲重启苏比克湾军事基地,并计划部署中程导弹系统,形成对华“第二岛链”封锁。更具挑衅性的是,美国首次将“对台军售常态化”写入《国防授权法案》,试图以“切香肠”战术突破红线。

科技与文化领域,TikTok、华为等企业遭遇全球性封杀,学术交流项目被政治审查,甚至孔子学院被污名化为“意识形态渗透工具”。这种“新麦卡锡主义”的蔓延,暴露出美国对华竞争已超越现实利益博弈,演变为制度与文明模式的对抗。

拉拢俄罗斯的意图与策略:一场危险的战略幻觉

面对中国的全面崛起,美国精英层逐渐形成共识:单凭自身力量已无法维持单极霸权。于是,“分化中俄”成为其战略工具箱中的终极选项。

经济诱饵方面,美国以解除部分制裁、开放能源合作为筹码,试图动摇中俄经贸根基。2025年3月,美俄启动顿巴斯稀土联合开发计划,并探讨西伯利亚水电-铝业综合体合作,表面上是为了缓解美国供应链危机,实则暗含削弱中国稀土垄断地位的意图。

地缘政治交易上,特朗普政府以默许俄罗斯在乌克兰的势力范围换取其“战略转向”,甚至提议美俄中共同削减50%军费——这一看似公平的方案实则暗藏杀机:若实施,美国军费仍高达4430亿美元,远超中国的2313亿美元,而俄罗斯则可借机缓解财政压力。

然而,这种战略设计建立在对中俄关系的严重误判之上。

首先,中俄合作已形成“结构性捆绑”。自2014年西方制裁以来,中俄贸易额从950亿美元激增至2024年的2400亿美元,能源合作规模超过5000亿美元,“西伯利亚力量”天然气管道使俄对华供气量占其出口总量的35%。更重要的是,两国在北斗-格洛纳斯导航系统对接、跨境支付体系互联、北极开发等领域的技术协同,已构建起美国难以渗透的利益共同体。

其次,俄罗斯对“代理人战争”的惨痛教训记忆犹新。正如俄学者指出,乌克兰危机证明充当美国地缘棋子只会导致自身利益受损,若在台湾问题上配合美国挑衅中国,俄罗斯面临的将是比乌克兰更灾难性的后果。

难以逾越的障碍:中俄关系的战略韧性

美国分化策略的最大困境,在于低估了中俄关系的三个核心特质:

一、利益互补性、战略互需性与历史互鉴性。从能源安全角度看,中国需要俄罗斯的油气资源保障能源安全,而俄罗斯依赖中国市场打破西方封锁——这种共生关系在美俄短暂的能源合作中根本无法替代。从战略平衡维度分析,俄罗斯需要中国在联合国安理会提供政治支持,而中国倚重俄罗斯在军事技术、地缘缓冲上的独特价值。即便美俄达成暂时性和解,这种互补性也不会消失,反而会因美国霸权的不确定性而强化。

二、更关键的是,中俄对“多极化世界”的共识远超战术利益算计。2025年3月的美俄“史诗级通话”中,普京明确拒绝加入“反华阵营”,强调中俄关系“没有上限”——这一表态直接导致特朗普政府对华措辞从“对抗”转向“竞合”。俄罗斯外长拉夫罗夫更直言,中俄协作是“防止单极霸权复辟的基石”,其战略价值远高于美国提供的短期利益。这种基于共同历史记忆(如冷战教训)与未来愿景(如金砖机制扩容)的深层信任,绝非美国几项能源协议所能撼动。

世界格局的重构:从“新冷战”到“多极共生”

美国的这场豪赌正在引发三重地缘裂变:

其一,全球权力中心加速东移。中俄联手推动的上合组织、金砖机制已吸纳伊朗、沙特等新兴力量,形成覆盖欧亚非的“去美元化经济圈”。2025年,金砖国家开发银行首次发行数字货币债券,标志着西方主导的金融体系出现结构性松动。

其二,中等国家战略自主性增强。欧盟在乌克兰问题上的摇摆(既依赖美国安全承诺又寻求对华合作)、印度在“四方机制”与金砖之间的平衡,反映出“选边站”模式正在失效。

其三,文明冲突风险上升。美国将中俄定义为“威权轴心”的话语建构,加剧了意识形态对立,但中国提出的“全人类共同价值”与俄罗斯主张的“多文明对话”,正在凝聚更广泛的国际共识。

这场博弈的终局或许早已注定:当美国试图用20世纪的分化策略应对21世纪的复杂性时,其战略工具箱已显得陈旧而笨拙。中俄并非冷战时期的中苏,两国既无意识形态教条束缚,又能通过务实的利益协调化解分歧。而美国越是强化“联俄抗中”的执念,就越会暴露其霸权逻辑的内在矛盾——一个需要依靠昔日对手维持霸权的国家,本身就已站在历史错误的一边。

豪赌背后的霸权黄昏

美国对中俄关系的离间企图,本质上是单极秩序崩溃前的最后一次挣扎。这种挣扎既源于对中国发展模式的战略恐惧,也暴露了其制度创新能力的衰竭。历史早已证明,靠制造对立维持的霸权终将被时代抛弃。当“西伯利亚力量”管道跨越冻土、北斗卫星导航系统覆盖全球时,世界见证的不仅是两个大国的崛起,更是一种新型国际关系的诞生:它不以霸权更迭为目标,而以文明共生为归宿。美国的豪赌或许能延缓其相对衰落的进程,但无法改变多极化浪潮的方向——因为这场变革的动力,早已深埋在21世纪人类对公平与发展的共同渴望之中。

(个人观点仅供参考)

0 阅读:1
雷雷评书法文化

雷雷评书法文化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