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中国的城市街头,各类实体店铺鳞次栉比,可热闹背后却有隐忧,电商兴起后,不少店铺门可罗雀,甚至贴出转让告示。与之不同,西方发达国家的电商虽有发展,但远不及国内这般火热,线下店铺依然人流如织。为何西方发达国家不大力扶持电商?当我们仔细观察街边店铺,就能发现其中缘由。
西方发达国家非常重视就业率,将其视为衡量经济发展的关键指标。传统的实体经济,像街边的超市、便利店、服装店等,能提供大量工作岗位。一家中等规模的超市,从收银员、理货员、促销员到仓库管理员,能吸纳数十人就业;小型便利店也能解决几个人的生计。
这些实体店铺的繁荣,不仅让从业者有稳定收入,还带动周边相关产业发展,如物流配送、商品生产等,促进经济良性循环。
而电商的运营模式与传统实体经济大相径庭。以线上服装店为例,一个年销售额破千万的网店,可能只需一个小团队,包含运营、客服、美工等寥寥数人就能维持运转。
在发达国家看来,电商虽然高效,但创造的就业岗位有限,财富集中在少数电商从业者和平台手中,无法广泛带动就业,不利于经济均衡发展,这与他们保障高就业率的经济政策相悖,所以政策制定者更倾向于支持能创造大量就业机会的传统零售行业。
消费习惯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西方电商的发展。西方发达国家消费者,尤其是中高收入群体,购物时非常注重产品质量和购物体验,他们更相信亲眼所见、亲手触摸的商品,享受在实体店购物的乐趣。
在实体店内,消费者能直接感受商品材质、试穿试用,有专业店员提供服务,遇到问题能及时沟通解决。例如购买服装,消费者可以在实体店内试穿,判断款式、尺码是否合适,面料是否舒适;购买电子产品,能现场体验操作性能。而电商只能通过图片、视频展示商品,消费者无法直观感受,存在尺码不符、实物与图片有差异等风险,退货流程繁琐,增加了购物成本和时间成本。
物流配送体系的差异也是一个重要因素。中国拥有高效、便捷且成本较低的物流网络,快递服务覆盖全国,甚至偏远地区也能实现快速配送,这为电商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但西方发达国家物流配送体系相对滞后,配送成本高、速度慢。在一些欧美国家,快递配送时间长,周末和节假日可能不配送,而且运费昂贵。这使得电商难以提供消费者期待的快速配送服务,抑制了消费者网购的积极性。
从政策法规角度来看,西方发达国家对电商和实体商铺监管一视同仁,几乎不给电商特殊政策扶持。在税收方面,电商与实体店承担相同税负,削弱了电商价格优势;物流配送上,电商也没有优惠政策。
同时,西方严格的反垄断法律限制了电商平台扩张。例如,电商巨头不能随意通过兼并收购迅速占领市场,无法像中国电商平台那样快速崛起,形成强大市场竞争力。这使得电商发展面临诸多限制,难以在市场中脱颖而出。
在经济学层面,电商在刺激消费的综合能力上也存在短板。传统实体购物往往能引发连锁消费。消费者在超市购物时,除了购买清单上的商品,还可能被货架上的零食、促销商品吸引,产生额外消费;逛商场时,看完电影可能顺便去餐厅吃饭,再去服装店逛逛。而电商购物模式相对单一,消费者在网上完成购物后,往往直接关闭页面,很少产生额外消费。西方经济学家认为,只有全方位拉动消费,提高人均消费率,才能真正激活经济,电商单一购物模式无法满足这一需求,所以他们更倾向于支持能带动多元消费的实体经济。
尽管西方发达国家电商发展面临诸多困境,但电商也在不断探索创新。一些电商平台开始注重提升用户体验,比如提供3D商品展示、虚拟试穿等服务,弥补线上购物无法直观感受商品的缺陷;在物流配送上,部分电商与当地物流企业合作,优化配送路线,提高配送效率,降低配送成本;还有电商平台尝试与实体店合作,开展线上线下融合业务,消费者线上下单,可选择到附近实体店自提,既享受电商优惠,又能快速拿到商品。
西方发达国家不大力扶持电商,是经济理念、消费习惯、政策法规和物流配送等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虽然电商发展遇到困难,但也在积极寻求突破。未来,西方电商能否打破困境,与传统实体经济实现更好融合发展,值得我们持续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