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时期,日本的侵略是一段不堪回首的黑暗岁月,数十年过去,这段历史本应该成为警醒后人的警钟。
然而,2011年发生在黑龙江方正县的一起事件,就像一颗炸弹,把沉寂的伤痛再次撕裂开来,一座给日本“开拓团”而立的纪念碑,点燃了全国民众的怒火。
纪念碑事件时间来到2011年7月30日,一个看似平静的日子,却因为一条消息的传出,掀起了轩然大波,方正县政府被曝斥资70万元,给当年的日本“开拓团”立碑。
消息一出,引发了全国民众的强烈抗议,在“中日友好园林”内的纪念碑,碑文上赫然刻着当年侵占方正县的日本“开拓团”成员的名字。
这对于方正县人民来说,不仅仅是一块冰冷的石头,更是对他们历史伤痛的无情践踏,是对他们民族尊严的公然挑衅。
70万元的巨额投入,更是在他们伤口上撒盐,让他们感到无比的愤怒和屈辱,面对汹涌的民意,方正县政府的回应显得苍白无力。
他们辩称,立碑的初衷是为了方便日本人寻根祭祖,促进中日友好,这种解释不仅没有平息民众的愤怒,反而更加激起了他们的不满。
这是一种对历史的歪曲,是对侵略者的美化,官方媒体也对此事进行了批评,认为方正县政府的做法是“GDP至上”的表现,为了吸引日本投资,不惜牺牲民族尊严,违背了社会公序。
抗战作家余戈更是对此事进行了严厉的谴责,他直言不讳的指出,这种行为是在歪曲历史,为政绩不惜一切代价,甚至使用了激烈的言辞表达自己的愤慨。
“砸碑五壮士”在舆论的漩涡中,五位来自不同地方的青年,因为共同的愤怒和爱国热情走到了一起,他们决定用自己的行动表达抗议,为被践踏的民族尊严讨回公道。
他们千里迢迢赶到方正县,目标只有一个,砸毁那座让人作呕的纪念碑,经过几天的寻找,他们终于找到了位于“中日友好园林”内的纪念碑。
这座用70万元血汗钱打造的纪念碑,显得格外刺眼,他们没有丝毫犹豫,拿起准备好的铁锤和油漆,开始了他们的行动。
铁锤砸在碑上,发出沉闷的响声,也敲击着每一个中国人的心,鲜红的油漆泼洒在碑面上,控诉着侵略者的罪行。
尽管纪念碑的材质坚硬,但五位壮士的决心更加坚定,他们一下一下的砸着,一下一下地泼着,要把心中所有的愤怒都倾泻出来。
他们的行动,虽然简单粗暴,却也表达了无数中国人的心声,随后,警察赶到现场,把五位壮士带走。
面对警方的询问,他们没有丝毫畏惧,坦然承认了自己的行为,并表示早就做好了承担后果的准备。
他们强调,他们的行为只是为了表达自己的爱国之情,捍卫民族尊严,五位壮士的行动,迅速在社会上引起了广泛关注。
北京等地的一些民众自发组织起来,对“砸碑五壮士”表示欢迎和支持,他们拉起横幅,高呼口号,表达对五位壮士的敬意。
事件的最终处理在强大的舆论压力下,方正县政府最终做出了拆除纪念碑的决定,这块饱受争议的纪念碑,在短短几天之后,就被悄然拆除了。
《新京报》对此发表评论,认为方正县政府的这个举动是明智之举,不过也有评论指出,仅仅拆除纪念碑是不够的。
更重要的是要对事件的来龙去脉进行彻底调查,追究相关责任人的责任,并以此为鉴,避免类似事件再次发生。
毕竟,70万元的财政资金并不是小数目,就这样打了水漂,究竟谁应该为此负责任?纪念碑被拆除的消息传开后,方正县的百姓欢欣鼓舞。
有人甚至特意跑到曾经的“中日友好园林”燃放鞭炮庆祝,以此表达内心的喜悦和对正义的声援,至于那五位“砸碑壮士”,他们虽然因为自己的行为被警方带走,但却赢得了许多民众的支持和赞赏。
人们认为,客观来说他们的行为略显冲动,但深刻的体现了他们强烈的爱国热情和对民族尊严的捍卫。
总结方正县“开拓团”纪念碑事件,它反映了在经济发展与文化传承,历史记忆与民族尊严之间如何取得平衡的深刻问题。
就像抗战作家余戈说的,日本方面不会因为中国为其立碑而心怀感激,反而会因为这种为了经济利益而牺牲民族尊严的行为而更加轻视中国。
这段历史告诉我们,铭记历史,勿忘国耻,是每一个中国人的责任,我们珍视和平,但和平不等于妥协,更不等于放弃尊严。
任何试图以经济利益换取民族尊严的行为,都必将遭到人民的唾弃和历史的审判,方正县“开拓团”纪念碑事件的最终解决,是民意的胜利,也是正义的胜利。
它提醒我们,在追求经济发展的同时,更要坚守民族尊严的底线,守护历史的真相,而“砸碑五壮士”的举动,他们用自己的方式,表达了对国家的热爱和对民族尊严的捍卫,他们的行为也值得我们肯定和尊重。
相关性责任人应该以叛国罪抓起来
同意立碑的那些县领导,不应该被追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