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天在重读《追风筝的人》一书,已经读到了第十章。
儿子和我一起读,他上五年级,和书中的阿米尔和哈桑年龄相仿。第十章读完的时候,故事已经发展到哈桑为了追回那只风筝,遭遇了阿塞尔的欺辱。我问他:如果你是书中的阿米尔,哈桑是你的朋友,你看到阿塞尔要欺辱哈桑的时候,你会怎样应对呢?
儿子回答我说,我也会躲避起来的。因为他们三个人,而即便我出来的话,就哈桑我们两个人打不过他们的,况且他们还带着带铁锥的圈套。
我儿子看书看的还是很仔细的。是啊,换位思考的时候,我们都回到12岁的那个年龄,当我们的朋友遭遇到欺辱的时候,不一定都能挺身而出吧。
除了害怕,还有就是来自于心底的一些东西,如阿塞尔所说的:阿米尔把哈桑当成用人,而不是朋友。如阿米尔内心总是想独享父亲的爱,而不想让哈桑加入其中的“自私”的占有欲——12岁的孩子在人生的转折点上是很关键的时期,是进入青春期的一个转折点,是跨越依恋期的一个槛,而阿米尔在依恋期的时候并没有得到过父爱,他虽然生长在富裕的家庭,但内心却是情感缺失的,虽然他想得到父爱,却不知道如何跟父亲交流,当然这是他幼年自己给自己留下的最大的质疑和揣测。
我问儿子,你知道哈桑为何宁愿忍受阿塞尔的欺辱而不反抗吗?
儿子说,他一定是为了那只风筝吧,风筝他抢到了,万一和阿塞尔他们打起来,风筝破了,阿米尔会伤心的。
我为儿子点了一个大大的赞。
哈桑是阿米尔一生中最好的朋友,也是为他宁愿付出生命的人。这对于12岁的阿米尔来说却是一个沉重的负担,因为他想要的不单单是哈桑的付出。他从小就生长在富裕的家庭中,哈桑不过是他仆人的儿子,两个人虽然年龄相仿,但在阿富汗那个国家,他们还是有着等级的差别的。身份不同,学识不同,玩耍的内容也有着本质的区别,需求更不同——哈桑的需求内容里就是阿米尔,而阿米尔需求的范畴却不是哈桑。
12岁的阿米尔还没有意识到哈桑珍贵的友谊的。当他看到哈桑的屈辱史后,反而生出了一种难以言状的痛楚,他不敢面对,一是不敢面对哈桑遭受屈辱时那种如绵羊一样的待宰的模样,一是在质疑自己的软弱,不敢为哈桑付出。这种痛楚不断地纠缠着他。于是他约哈桑在山上,他拿着石榴砸哈桑,希望哈桑还手,但哈桑宁愿身上被砸坏也没有还手。
这时候的阿米尔是在自己和自己较劲,是一个12岁的儿童即将进入青春期时的特征,同样也是他开始真正了解自己所需所求的时刻。
人都是如此的,不经历过苦难的人不足以在深夜痛哭。对于一个12岁的儿童来说更是如此。有的人会说阿米尔真的不懂事,太冷酷了,但换做是你自己的时候你会怎样做呢?别忘了,他只是一个12岁的孩子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