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学会“多巴胺教育”,终于让女儿学习越来越主动,越来越自律!

谷与妈妈 2024-11-05 17:40:06

应试教育一直都是中国的一大特色,考试在一个人的前半生成长过程中占据了极大份额。

通过学习,完成考试任务,取得相应的分数,成了孩子们青少年时期的执念。成绩又与优秀的教育资源挂钩,考好了往小看,可以进入优生班、火箭班、名师班,

往大了看,能进入高等学府,名牌大学,让自己的起点不断增高,为之后的社会生活和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因此学习,就充斥了孩子青少年时期的每一天、每一分、每一秒中。这种学习模式,会让人处于长时间的竞争状态,还有许多与自己拥有同样目标的竞争对手,所面对的困难和考验。就特别让人容易陷入沮丧、厌恶、否定自我的情绪中。因此很多孩子对于学习一事,都抱有不小的抵触心理,在学习上很少会主动,更多的是受到身边人的引导、监督、竞争等外力手段,逼迫他们学习。

很多家长在面对孩子的学习问题时,会出现情绪不稳定,愤怒、生气等情绪。认为孩子对学习根本不上心、没有自控能力、也不会主动学习。一般的家长都会选择非打即骂的方式,扭转孩子不学习的现状,例如:父母临时出门买菜,交代孩子在家认真写作业,回来检查,而孩子偷偷看电视,将作业抛之脑后。等到父母回家后,发现孩子“阳奉阴违”,怒不可遏,就容易出现打骂孩子的情况。

让孩子将不学习与挨骂挨打联系起来,这样就会对学习产生更大的抵触心理。因为靠外力的驱动或威胁的方式,是不能达成父母希望孩子自主学习的愿望的。人作为一个独立个体,在面对每一样事物时,都会下意识根据自己的认知,考虑这个事物对自己的影响。一个东西在自己认知中,并不能够给自己带来利益,反而会让自己遭遇打骂的,就自然而然的成为了逃避、忽视的对象。也就不能产生出自驱力,让个体能够自觉完成任务。

邻居家的儿子小麦本来是非常优秀的小孩,在小学时就担任了班长,成绩也总是名列前茅,妥妥的“别人家的小孩”。但上了初中,不知怎么的迷上了游戏,总是偷偷背着父母熬夜玩游戏,严重影响了小麦的学习。从班级前几,掉到了班级20名开外,让小麦的父母异常担心,开展了对小麦的严防死守。从那以后,小麦的房间不允许上锁,白天的时候也不能关房门,每天只有半个小时的手机娱乐时间,其余的时候都只能做跟学习相关的事。

父母的“监视”和处理方式,让小麦感到特别压抑,尤其是在自己无法玩游戏后,对父母和学习的态度急转直下,经常在家里爆发争吵,亲子关系岌岌可危。小麦的妈妈就到我这取经,小麦妈妈认为,孩子太小没有自控力,又太过于沉迷游戏,以至于学习一落千丈,她是看在眼里,急在心里。毕竟要是成绩太差,连高中都上不了的话,肯定是会影响小麦之后的人生。我告诉小麦妈妈,青春期的孩子认知是比较窄小的,通常只关注眼前的事物,对于未来的生活,没有概念也没有想法。因此在这个期间,出现的一些具有强大诱惑力的东西,

如:手机、电视、漫画、小说等都会给孩子的认知造成冲击,引发孩子的兴趣,从而转移孩子在学习上的注意力,这都是非常正常的情况。不过,只要用对方法,依旧能够让孩子转移注意力,重新投入学习当中。学习本质上来说是一种特殊的习惯,而习惯大多都是在无意识的情况下完成建立和改造的。所以想要尽快的扭转孩子的不良习惯,就可以减小影响。但扭转的方式是有要求的,一般的父母,一遇到孩子的不良习惯,第一反应就是愤怒,认为自己给了孩子优异的学习条件,孩子居然还不知道感激,反而在浪费。

就会出现打骂小孩,控制孩子的日常生活。这样的方式只会让孩子对父母产生防备心理,加强逆反心理,这时候孩子就更加会选择与父母的想法背道而驰。想要了解孩子注意力转移的原因以及扭转孩子的不良习惯,首先就需要学会两个字“共情”。

共情是指个体能够理解并分享他人的情感状态。

在教育中,共情可以帮助家长更好地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减少冲突,建立信任。

根据心理学家丹尼尔·戈尔曼的理论,共情是情商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够促进人际关系的和谐。

当孩子不想学习的时候,父母可以用聊天的方式,了解原因,再通过分享自己的一些同类的亲身经历,让孩子明白父母也是从小走过来的,也有过不想学习的时候。在情绪上让父母和孩子拉近距离后,才能让父母明白自己其实也有过情绪崩溃、讨厌学习的时候。父母的心境一平和,就能用更冷静的方式处理孩子厌学问题,减少孩子对学习的抵触心理。其次就是学会鼓励,正向的肯定能激发个体的信心和动力,当孩子逃避学习或是因为学习遭遇挫折时,父母应该及时的给到安慰和鼓励。同时要肯定孩子的每一次进步,如果孩子上次考了60分,这次考了62分,也应该鼓励他有了进步。

就算是连续考了99分,也要肯定孩子的学习成果,告诉孩子是因为他的努力,才让成绩保持在了99,下一次肯定就能考到100分。共感情,多鼓励,这样的教育方式被称之为“多巴胺式教育”,能够激发孩子的大脑分泌多巴胺激素,让孩子变得更加自信、积极,也会增强孩子的行动力,促进孩子自主性能力的养成。正向的反馈就能得到正向的结果,良性循环也会带来期待中的消息,教育孩子不要一味的站在成年人的角度说教,也要记得学会从孩子的视角看世界。

0 阅读:137

谷与妈妈

简介:分享科学育儿知识,家庭教育方式,助力宝爸宝妈一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