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221年,秦始皇花了十年时间,终于扫灭关东六国,一统天下。不久之后,丞相李斯建议说:“应该把并非秦朝记载的史书统统烧掉,除了官方以外,天下人不得私自藏有诗、书、百家言论等书籍,借古讽今的人一律判刑,官员隐瞒不报的同罪,各地官员必须三十天内收缴烧毁以上书籍。看病、医药、占卜、农耕种树的书不包括其中。”
秦始皇同意了李斯的建议,然后历史上著名的焚书坑儒事件就开始了。
这一事件对中国文化的破坏是巨大的。夏、商、周这些秦朝以前朝代的文献资料焚毁殆尽,以至于现代人研究夏商周三代,都找不到详尽的文字记载,甚至于很多考古学家质疑夏朝和商朝的存在。
另外焚书坑儒事件对儒家典籍的破坏也是毁灭性的。孔子修订的儒家六经,即《诗经》、《尚书》、《礼仪》、《周易》、《乐经》、《春秋》遭到广泛收缴和焚烧,唯独在秦朝官方图书馆留有备份。可惜后来楚霸王项羽焚烧秦朝宫殿,六经最后的一份备份也一并被烧毁了。
这么看来,六经应该是已经失传了,那么现代人看到的儒家典籍,又是从何而来呢?
答案是当时有一批人用生命做赌注,违抗政令,私藏了图书。
秦始皇焚书坑儒时期,有个就职于秦朝中央的基层官员叫伏生,他利用职务之便,偷偷在家抄写了一部《尚书》,竹简足足装满了一车。后来伏生卸职回老家,就把《尚书》隐藏在一堆行李中,偷偷运回了山东济南老家,并把书砌在了自家房子的墙的夹缝里。
时光飞逝,几年后秦末大起义风起云涌。伏生所在地是齐国故地,有齐国旧族田氏起兵造反。后来田氏被项羽剿灭,山东大地又遭到项羽的楚军肆虐。伏生生活的济南是重灾区,他不得不带着家人远走他乡逃难。
又数年后,刘邦平定天下,伏生才回到故乡。
到了公元前191年,刘邦的儿子汉惠帝时,秦始皇颁布的“禁书”命令被正式取消,民间允许自由传阅儒家典籍。这时,伏生才扒开老房墙壁的夹层,取出藏在其中的《尚书》,结果发现由于时间太长,竹简因发霉、虫咬、鼠啃、朽坏等原因而损毁严重。
伏生收集残损竹简,花费巨大精力,才抢救出29篇文章。这就是现今流传的《尚书》底本。
其实《尚书》情况还算好的。六经中的《乐经》直接就失传了,六经中的其他书目基本也都有缺失。
伏生只是动乱年代里无数用生命保卫文明火种的志士之一。此后中国数千年的历史中,又经历过王莽烧石渠阁典籍、三国混战、五胡乱华、侯景造反、隋末动乱、安史之乱、黄巢起义等等多次大规模焚毁中华典籍的事件。正是因为有无数像伏生这样的仁人志士在,中华文明的火种才生生不息,从未中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