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消化内科的李主任突然宣布要来查房,这可让病房里的医生和护士们都紧张了起来。大家都知道,李教授是个“严师”,对专业知识要求极高,每次查房都会提一堆问题,让人措手不及。
病例汇报的是张医生,他负责的一位患者是位胃溃疡出血的老先生,姓王。王老先生已经住院好几天了,病情一直反反复复,张医生正头疼呢。
“李教授,这是王老先生的病例。”张医生一边说着,一边把病历递给了李教授。
李教授接过病历,仔细地看了看,然后问:“王老先生的PPI用药情况怎么样?”
张医生赶紧回答:“用的是奥美拉唑,静脉滴注,每次40mg,每日两次。”
李教授点了点头,又问:“为什么选择奥美拉唑?”
张医生想了想,说:“因为奥美拉唑是常用的PPI,对胃溃疡出血效果不错,而且比较安全。”
李教授微微一笑,说:“不错,奥美拉唑确实是个常用的PPI,但你知道不同PPI在药效、安全性、适应症上有什么区别吗?”
张医生一愣,这个问题他还真没仔细考虑过。他看了看李教授,又看了看王老先生,心里有些发虚。
这时,王老先生突然插话:“李教授,我这个病到底是怎么回事啊?用了这么多药,还是不见好。”
李教授笑了笑,说:“王老先生,您别急,我这就给您解释。”
他顿了顿,接着说:“PPI,也就是质子泵抑制剂,是治疗胃溃疡、胃出血等胃部疾病的常用药物。它们的作用机制是抑制胃酸分泌,从而保护胃黏膜,促进溃疡愈合。但是,不同的PPI在药效、安全性、适应症上确实有所区别。”
他看了看张医生,说:“比如奥美拉唑,它主要用于消化性溃疡出血、应激性溃疡等,效果比较好。但是,如果患者的肝肾功能不好,就需要谨慎使用,因为奥美拉唑的代谢主要依赖肝肾。”
张医生听了,恍然大悟,他赶紧看了看王老先生的肝肾功能检查结果,发现确实有些异常。
李教授又说:“再比如兰索拉唑,它主要用于口服疗法不适用的伴有出血的胃、十二指肠溃疡,它的特点是起效快,但持续时间相对较短。”
他顿了顿,接着说:“而泮托拉唑则适用于中、重度反流性食管炎和复合性胃溃疡等,它的药效比较温和,适合长期使用。但是,如果患者对泮托拉唑过敏,就不能使用。”
张医生听了,不禁感叹:“原来PPI还有这么多讲究啊!”
李教授笑了笑,说:“是啊,用药可不是那么简单的事情。你还需要考虑药物的相互作用、患者的个体差异等因素。”
他看了看王老先生,说:“王老先生,您的病情之所以反反复复,除了胃溃疡本身的原因外,还可能与用药不当有关。我们需要根据您的具体情况,调整用药方案。”
王老先生听了,连忙说:“那李教授,您觉得我应该用哪种PPI呢?”
李教授想了想,说:“我建议您使用艾司奥美拉唑。它不仅可以用于胃食管反流病的治疗,还可以降低胃和十二指肠溃疡出血内镜治疗后再出血的风险。而且,它的药效比较持久,适合您这种病情反复的患者。”
张医生听了,赶紧记录下来,准备给王老先生换药。
这时,李教授又考问起了张医生:“你知道艾司奥美拉唑的静脉滴注用量和用法吗?”
张医生一愣,这个问题他还真没记住。他看了看李教授,有些尴尬地说:“我……我不太清楚。”
李教授笑了笑,说:“没关系,我来告诉你。对于不能口服用药的患者,推荐每日1次静脉注射或静脉滴注20~40mg。对于反流性食管炎患者,应使用40mg,每日1次;对于反流疾病的症状治疗,应使用20mg,每日1次。通常应短期用药(不超过7天),一旦可能,应转为口服治疗。”
张医生听了,赶紧记录下来,生怕错过一个字。
李教授又说:“另外,你还需要注意药物的配制和使用方法。比如,静脉注射剂型由于其稀释剂量小,注射时间短,往往配有保证对静脉刺激性低且不含稳定剂的专用溶剂。如果静脉注射剂型用于静脉滴注,由于配制后pH值偏低,制剂中又不含稳定剂,在配制和使用过程中容易出现变质和产生沉淀。”
张医生听了,连连点头,表示一定记住。
这时,王老先生突然说:“李教授,您说得这么专业,我听不懂啊。我就想知道,我这个病到底能不能治好?”
李教授笑了笑,说:“王老先生,您放心,您的病一定能治好。只要我们调整用药方案,注意饮食和生活习惯,很快就能康复了。”
王老先生听了,终于露出了笑容,说:“那我就放心了,谢谢李教授。”
李教授看了看张医生,说:“张医生,你要记住,用药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我们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药物和用量。同时,还需要注意药物的相互作用、患者的个体差异等因素。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做到对症下药,让患者尽快康复。”
张医生听了,连连点头,表示一定谨记李教授的教导。
这场查房,不仅让张医生学到了很多专业知识,也让王老先生对自己的病情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他感慨地说:“原来用药还有这么多讲究啊!真是多谢李教授了!”
李教授笑了笑,说:“不用谢,这是我应该做的。只要患者能康复,就是我最大的心愿。”
这场查房,不仅是一次知识的盛宴,更是一次医患之间的心灵交流。让在场的所有人都感受到了医学的魅力和人性的温暖。
大家纷纷表示,以后一定要更加努力学习专业知识,为患者提供更好的医疗服务。同时,也要多与患者沟通,了解他们的需求和困惑,真正做到以患者为中心,让医疗更加人性化、温暖化。
(注:本文为虚构情节,旨在科普知识,实际医疗决策应基于专业医生的建议和患者的具体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