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民墓出土瓷器估价超越鬼谷子下山罐,专家推断:关系户打擦边球

瑞知道史 2024-08-06 01:09:00

2017年7月,澳门中信国际拍卖公司拍卖一件釉里红牡丹纹梅瓶,从最初800万起拍,不到三分钟就攀升到1.3亿落锤价。但这个价格在江西博物馆的一件元青花釉里红谷仓前,简直就是弟弟。而这件国宝级文物,专家们却推测:是关系户的陪葬品。

元青花釉里红谷仓出土于江西景德镇南山山麓。原本,当地公安只是查获一起平民墓被盗案,谁知道却有国宝瓷器现世,肯成意外之喜。

这座平民墓是“凌氏墓”,其中出土的四件瓷器特别珍贵,分别是楼阁式仓、四灵塔式盖罐和中、老年俑。而最为珍贵的正是楼阁式仓。

这件谷仓通高29厘米,长20厘米,宽10.3厘米。说起器型体量,并不算很大,但麻雀虽小五脏俱全,这件平民墓葬里出土的谷仓还是因为四点原因居于国宝行列。

首先,就是这谷仓釉面上蕴藏的技术突破。

这件谷仓全称为元代青花釉里红楼阁式谷仓,顾名思义,这谷仓上既有青花也有釉里红。

这件谷仓的大门对联和背板的墓志铭都以青花料书写,青花以氧化钴做着色剂。所有立柱和正面仓板均匀涂抹铜红釉,栏杆、瓦当、屋脊上狮子和莲花都用铜红料点缀装饰,仓侧大字也用铜红釉书写。

也许您会说,青花和红色右面如今很常见啊。但在元代,这颜色出现得很不容易。

著名的彩色瓷中,唐代有唐三彩,其中颜色以黄、绿、白三色为主,还有褐、蓝、黑等色彩,但即便如此强盛的大唐,瓷器里没有红。

到了元代,人们开始掌握通体一色的铜红釉烧成技术,但数量极少。原因是铜离子对温度极为敏感,在窑炉中火候不到,呈现黑红色或灰红色;火候销过铜离子便挥发,从釉层中逸出,呈现特有的飞红现象或干脆退色,纹饰不连贯。当时烧柴窑很难控制窑温,只有凭把桩师父的经验与取出火照对比,无法大规模生产。

不仅如此,这件谷仓集青白釉、红釉、青花、釉里红四种高温釉于一身,这些釉料的窑温要求各不相同,其烧造难度直接翻倍。品相如此、工艺如此,元代只此一件,这件谷仓的价值有了基础。

其次,这件谷仓代表着平民最高级的阴福憧憬。

之所以为墓主人陪葬一个谷仓,是因为谷仓是人们保存粮食的场所,也是农耕民族调配季节性食物、保障食物来源的重要方式。而且,在面积广大的谷仓中还承担了人们农闲时期的娱乐功能,搭台看戏娱乐生活。

不仅如此,说是谷仓,但这件瓷器的造型却像是一座“小楼”。而且这座小楼采用的是皇家专用的重檐庑殿顶。

要知道,在古代,建筑规制严格,屋顶基本式样有庑殿顶、歇山项、悬山顶、硬山顶、攒尖顶、卷棚顶和平顶等,其中以庑殿顶规格最高,仅用于皇宫和庙观,重檐庑殿顶更是建筑样式的顶级规格。但这见平民女子的随葬品却用了这种屋顶的形制,就是悄悄打了一把擦边球,随着人埋葬在地下,既避免了僭越规制而带来祸患,也可以为墓主人搭建一座极尽豪华的楼阁。

禾黍丰而仓廪实,子孙盛而福禄崇,这可不是普通人对阴间幸福生活的憧憬吗?

再次,这件谷仓手作工艺巧夺天工。

这件谷仓不仅是一件“房屋模型”,中间的活动式仓门还可拆卸,是一所名副其实的谷仓。而且,上面还有十几个瓷人俑和小神兽。

谷仓庑殿屋顶雕塑建筑片片竖立的瓦当,种种构件都细致入微,栏杆上的串珠都能数得清楚;正脊两端各有一个神兽,呈现出蹲坐的姿势,面向外,张大嘴,披鬣毛,非常威严。

楼上大厅正中间摆放着高大的座椅,两旁各站立着妙龄侍女,头梳丫髻,身着长衣,手持宫扇,在旁边服侍。廊外更妙的是一支设备齐全的乐队,有怀抱柳琴的、手拍腰鼓的、弹琵琶的、吹箫的、吹笛子的、吹笙的、打夹板的、抚琴的,应该是正在进行一场大型的演出,楼下还站立着许多侍卫……

这一座谷仓只有29厘米高,但人佣却达到了18尊,高一点的侍卫俑约4.9厘米,其他俑高不及3.5厘米,而侍卫俑握持的棒子直径径只有2毫米,而侍女手中的大扇柄径细到1.5毫米。但即便如此细小,我们还是可以清晰地看清人物衣饰、发髻、姿态!

如此精细且配重科学的瓷器构件,在塑形烧造过程中完全没有变形,堪称奇迹。

最后,这件谷仓上的150多个文字,让价值翻倍。

谷仓正中大门用青花书写对联一副,上联“禾黍丰而仓廪实”,下联“子孙盛而福禄崇”,横批“南山宝象庄五谷之仓”;两面侧壁有釉里红书写的文字,竖直排列,右侧“凌氏墓用”,左侧“丘谷仓所”。

背面仓板上用青花书写了159字的长篇墓志铭,大意是表达墓主人是一位女性,姓凌。凌氏的祖父凌颖山曾任景德镇长芗书院的山长,相当于现在的地方学校校长,为朝廷任命的官员。凌氏嫁给同镇官宦之家的刘炳文,公公刘文史担任地处扬州路召伯管理运河的官员,称为刘大使。凌氏与炳文两家都居住在景德镇的仁都胡同,可谓青梅竹马、两小无猜。凌氏作为刘炳文之妻,处事周妥,温柔善良。凌氏生于前至元三十年也就是1293年的二月初九,死于后至元四年也就是1338年的五月二十三日,享年45周岁;同年六月壬寅,凌氏安葬于景德镇南面的南山北麓。

这件谷仓专为凌氏死后陪葬之用,在阴间地府用作凌氏五谷仓廪,保佑其阳间在世的子孙。

如今,有一些考古知识的人都知道文字在考古学中的价值,这一件小小的瓷谷仓,竟有这么多清晰的文字,不仅证明了这件瓷器的“生产日期”,还详细说明了瓷器的渊源以及背后的故事,如此一来,这一件有绝对年代可考的元代青花釉里红谷仓成了神品~

正是这些种种特色,让这件平民墓中的瓷谷仓成为了元代瓷器雕塑最高水平的代表作之一,被认为是世之珍品,国之瑰宝。

但看到这里,也许会有人问,这样一座设计精美、造型精致、烧造凸显时代最先进的制瓷工艺的谷仓,为何能出现在一座平民墓中呢?

对此,专家们进行研究后,做出了大胆的推断:很可能是关系户的打了擦边球。

原来,虽是凌氏虽然是平民,但她是景德镇长萝书院山长凌颖山孙女,是地方官宦之家刘炳文之妻。虽然根据墓志铭来看,凌氏出身只是地方性一般书香门第,死时也没有得到官府赐封。

凌氏丈夫刘文史,是扬州路召伯大使。大使是元代的一种官名,多指特派出巡之大臣。元代朝廷和地方均设大合,朝廷管盐的叫盐大使,管仓的叫仓大使,其官品位极高,甚至三品上下,元史职官志均有记载;地方也设大使,刘文史为路大使,其官品位较低,一般在九品以下,其四灵塔式盖罐上铭文“刘大使宅凌氏用”也是一般称呼“宅”,如果为官品位高也就不称“宅”了。而召伯大使之职,未见文献记载。

而在元代,公元1278年,元世祖忽必烈在景德镇设立“浮梁瓷局”,专为皇家烧造瓷器,并兼造漆器、棕藤、马尾、笠帽等。而在凌氏生活的年代,景德镇正是为官府烧瓷,而且进口青花料是从阿拉伯国家来的,由浮梁瓷局控制,甚至连高岭土即御土也由官方控制取后即封。

因此推断,凌氏墓出土的四件瓷器,不是官方特制的随葬品,更与出身无关,而是很可能凌氏家族中有有人直接参与瓷器的制作,甚至有的人就是制瓷匠师。

这样,凌氏才作为“关系户”,得到了四件定制瓷器,且安然无恙地将有僭越之嫌的珍品谷仓带到了九泉之下……

公元1368年,元王朝在农民起义的浪潮中覆灭,浮梁瓷局也随之消失。但景德镇的瓷器之都却仍旧有很长的辉煌岁月要走,而凌氏的四件精美定制瓷静静在地下等待着重见天日,惊艳世界的一天。

图片来自网络。

0 阅读:9

瑞知道史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