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住:“是可忍孰不可忍”《人民日报》文章标题一旦出现这句话则非同小可

文一史二ywh 2024-01-11 18:36:32

记住:“是可忍,孰不可忍!”

《人民日报》的文章标题,一旦出现了这句话,那就绝对非同小可了。

曾几何时,1962年9月22日《人民日报》发表社论《是可忍 孰不可忍》。一个月之后,我英勇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开始了为期一个月的对印自卫反击战,狠狠地教训了一下狂妄的印度阿三,现在的网友将其戏称为“打印”。

社论位于当日人民日报头版的左下角

1964年对印自卫反击战的战场指挥开国中将张国华

1979年2月17日《人民日报》发表了文章《来自中越边境的报告——是可忍 孰不可忍》。同日,中国人民解放军在东、西两线开始了为期一个月的对越自卫反击战,狠狠地教训了一下这个在当时号称“世界第三军事强国”的越南,为八十年代之初开始的改革开放,打下了稳定的国际国内环境的基础。

评论员文章位于当日头版的右侧

对越自卫反击战反击战最霸气侧漏的一张照片

战士们胸佩大红花出征南疆

历史小贴士:

“是可忍,孰不可忍”出自《论语·八佾》:“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对越自卫反击战西线总指挥开国上将杨得志

对越自卫反击战东线总指挥开国上将许世友

八佾,宫廷乐舞制,八人一行为一佾,八佾则是八八六十四人,六佾是四十八人,四佾是三十二人。按照周礼制定的礼法要求,应该是天子八佾,诸侯六,卿大夫四,士二。

季氏,即季孙氏,春秋战国时期,鲁国三桓之首。按照今天的说法,就是春秋末期鲁国的新兴地主阶级。鲁昭公应用六佾,周朝天子可用八佾。可是季氏却故意打破老规矩,偏要设置六十四人的大型舞乐队。所以孔子在谈到季氏时,就气不打一处来:“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本文部分图片来自网络,侵权必删。

1 阅读: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