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让我知道了,什么叫“文人风骨”,其中两句令人打心里敬畏

槐序文史 2024-10-12 22:48:56

百位传奇诗人的一生

公元1279年3月19日,对于南宋而言,这是一个令人悲伤的日子。

因为在这一天,南宋152年的历史,随着南海的日落戛然而止,赵氏王朝自此陨落。

崖门海战后,宋军全线溃败,左相陆秀夫见再无力回天,将玉玺绑在幼主身上,背着幼主跳海殉国。

第二天太阳升起时,略显沉重,百余里海岸线尸横遍野,蓝色的大海被鲜血侵染,拍打在岩石上,仿佛在痛苦地咆哮,和呻吟。

更加耻辱的是,元将张弘范命人在崖山岩壁上刻下了:镇国大将军张弘范灭宋于此。

这十二个明晃晃的大字,在685年以后,才被改为:宋少帝与丞相陆秀夫殉国于此。

我不知道你们有没有读过“当年明月”的《明朝那些事儿》,这本书最让我喜欢的地方是,在最后一章他写了徐霞客,没有陈述一个王朝的覆灭,或者一个王朝的崛起。

正如他自己所言:

“我之所以写徐霞客,是想告诉你:所谓百年功名、千秋霸业、万古流芳,与一件事情相比,其实算不了什么。这件事情就是——用你喜欢的方式度过一生”

历史有时候就是这样残酷,煌煌秦汉,泱泱唐宋,化作指尖文字,也不过是时间幕布上几个寥寥的名字。抬头仰望亘古星河,连这几个名字都消失不见。

但是,总会有那么一些人告诉你,历史是有意义的,前人抛头颅洒热血是值得的,因为没有他们,就不会有我们的今天。

最重要的是,一两百年后,我们也会成为历史,然后你就会问自己,这辈子我都做了些什么?有哪些事是值得被镌刻的?

公元1241年,一个叫郑之因的小男孩出生在杭州,祖居连江,也就是今天的福州。

“连江郑氏”最早可追溯到周宣王母弟,西晋年间迁入闽中,居透堡东导村,至郑之因时,已历十余世。

因父亲郑菊山官平江书院山长,所以后来就搬到了京城临安。

由于出生在书香门第,郑之因自幼饱读经史,并入了太学,后以高名登科。但郑之因的父亲在他22岁时就病逝了,因此郑之因前后经历了7次迁居,动荡得很。

适逢乱世,谁的日子都不好过。

公元1274年,元人大举南侵,宋度宗病死,太子赵显即位,为宋恭宗。

时奸相贾似道专政,一味求和,导致水师全军尽墨,故郑之因赴临安,夜叩宫门,求见天子,并怒斥奸佞误国,跪请出兵伐元。

由于言辞过于激烈,奏疏被扣了下来,郑之因并没有见到宋恭宗。因此郑之因作《陷虏歌》,又名《断头歌》抨击:

蚩蚩横目无所知,低面卖笑如相识。彼儒衣冠谁家子,靡然相从亦如此。

不知平日读何书,失节抱虎反矜喜。有粟可食不下咽,有头可断容我言。

不忍我家与国同休三百十六年,阅历凡几世,忠孝已相传。

然而,一个人的呼声是改不了南宋命运的,面对那些大权在握的佞臣,他太弱小,太微不足道。

公元1279年,南宋灭亡以后,郑之因改名“郑思肖”,自称“孤臣”,并效仿伯夷、叔齐不食周粟,拒不仕元。

时著名画家赵孟頫与郑思肖交好,但自赵孟頫降元后,郑思肖就与他绝交了。

之所以他要改名“思肖”,是因为大宋国姓“赵”的繁体字为“趙”,“肖”是赵宋的一部分。

因悲愤,郑思肖还借菊之气节,写了一首绝唱千古的《寒菊》:

花开不并百花丛,独立疏篱趣未穷。

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

写下这首诗的时候,郑思肖已经隐居寺庙,一心修禅,勤于书画。他最擅长画兰花,但自南宋灭亡后,郑思肖笔下的兰,就再也没有画过根和土。

家国沦丧,故土尽失,人若蓬草,又谈何叶落归根!

时有权贵恫吓郑思肖,逼他作画,知他有耕田,便以此相胁。郑思肖毫不在意,只告诉他们说:头可断,兰不可画!

公元1318年,郑思肖知自己大限将近,变卖田产,一些捐给了寺院,一些接济乡邻,并叮嘱好友唐东屿为自己画一牌位,上面写着:大宋不忠不孝郑思肖。

随后,郑思肖缓缓闭上双眼,走完了自己这一生,终年78岁。

他22岁丧父,36岁丧母,一个妹妹出家为尼,下落不明,除了早期父亲健在时他衣食无忧,余生清贫,一直在颠沛流离。

但是,他从没忘记自己是宋人,南宋亡后,郑思肖坐卧皆朝南,以此追怀故国,并自号“所南”。

所以每次读到“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这两句诗时,都有一首敬畏感打心底油然而起。

我想,大概这就是“文人风骨”吧!

0 阅读: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