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1年里根遭遇暗杀:1.5秒内连发6枪,保镖以身挡弹护他不死

聪征说社会 2024-08-10 04:43:40

写作不易,作者每天也是辛苦写稿,只是为了养家糊口,希望各位观众老爷可以多多理解,文中加入5秒广告解锁,观看5秒后便可以免费阅读全文啦,感谢各位观众老爷的理解与支持哦~~~

文|CC

编辑|t

引言

1981年3月30日下午,华盛顿阳光明媚,天气异常晴好。然而,在白宫内部,气氛却因一条突如其来的消息而瞬间凝固。

下午2点30分左右,国家安全顾问理查德·艾伦接到了一个紧急电话——总统罗纳德·里根在希尔顿酒店外遭遇暗杀,已经中枪,生死未卜。

(里根遇刺案)

一、白宫内部的慌乱

作为国家安全顾问,理查德·艾伦听到刚刚的消息,脑子“嗡”地一声,片刻的失神后,他立刻抓起外套,飞奔向白宫形势室。

走廊里,他遇到了同样赶来的国务卿亚历山大·黑格。黑格平时一贯冷静,但此刻,他的脸色却异常苍白,显然也被这突如其来的噩耗吓坏了。两人匆忙进入形势室,这个白宫危机管理的心脏地带,此刻已经挤满了高级官员。

形势室的电子门被重重关上,内部的喧闹声却丝毫没有减弱。白宫幕僚长詹姆士·贝克尔已经赶往医院,但形势室内的其他官员却在为如何处理这一危机而争论不休。

(亚历山大·黑格)

国防部长温伯格显得异常焦虑,他不断询问手下的军官:“核按钮呢?‘橄榄球’在哪里?”(注:‘橄榄球’是携带美国核武器发射密码的手提箱的代号)

艾伦努力保持镇定,他知道在这个节骨眼上,最重要的是冷静。他试图缓和气氛,告诉大家:“‘橄榄球’在白宫的保险柜里,没有问题。”

但黑格显然不这么认为,他坚持要立即将核按钮带到形势室,以防万一。黑格甚至站起身来,声音坚定地说:“现在权力在我手上!”他话音刚落,形势室内一片沉寂,所有人都意识到,这不仅仅是一次刺杀危机,还关系到国家最高指挥权的转移。

(核按钮)

此时,副总统乔治·布什还在得克萨斯州,正在紧急赶回华盛顿的途中。然而,他乘坐的飞机上没有保密电话,白宫与他的联系断断续续。

黑格显得异常焦躁,他冲着电话大喊:“乔治,快回来!你必须回来!”电话那头,布什同样焦急万分,但因线路不佳,他根本无法听清黑格的指示。

与此同时,五角大楼传来一条令人紧张的情报:苏联潜艇在东海岸的活动比平时频繁了两分钟。这一消息让形势室的气氛更加紧张。温伯格立刻要求提高戒备等级,但黑格担心过早的动作会引发不必要的恐慌,他对外宣称没有提高戒备等级。两人的意见明显分歧,但在这个危机时刻,谁也不愿退让半步。

(布什)

就在形势室内争论不休的时候,外界对总统的情况也充满了疑问。新闻秘书助理斯皮克斯被记者围堵在白宫新闻发布厅,记者们纷纷发问:“现在谁在掌控政府?总统还活着吗?”斯皮克斯措手不及,他只能回答:“这个问题我还不能回答。”但显然,这样的回答根本无法平息外界的猜测,反而引发了更大的恐慌。

黑格得知这一情况后,气得直跳脚,他冲进新闻发布厅,直接站上了讲台。在一片闪光灯下,他双手紧紧抓住讲台,试图保持镇定,但艾伦注意到,黑格的手指关节已经因过度用力而变得发白。他对记者们宣布:“现在一切都在我掌控之下,副总统正在赶回的路上。”

然而,黑格对宪法权力继承顺序的误解却给白宫带来了更大的麻烦。事实上,根据美国宪法的规定,在总统和副总统都无法履行职责时,应该由众议院议长和参议院临时议长依次继任总统职务。然而,黑格显然不清楚这一点,他的错误言论引发了外界的广泛质疑和混乱。

(白宫发布会)

二、旁观者视角下的刺杀过程

如此的慌乱,总统里根遭遇了什么呢?

1981年3月30日下午,罗纳德·里根在华盛顿希尔顿酒店发表完演讲后,和往常一样,准备返回白宫。酒店外聚集了不少围观群众,他们热情地向总统挥手致意。里根虽然已经70岁,但依然精神矍铄,他微笑着,向人群中的每一个人挥手致意。

就在他即将走向专车的那一刻,人群中传来一声“砰!”的巨响。随之而来的是连环的枪声,总共六声枪响,时间不到2秒钟。第一颗子弹击中了白宫新闻发言人詹姆斯·布拉迪的头部,他当场倒地,血流满面。第二颗子弹射中了正在护卫总统的特区警官托马斯·德拉汉提的颈部,他倒在地上,痛苦地呻吟。

(里根遇刺案)

此时的里根还没有完全意识到发生了什么,他的身体本能地微微一缩。第三颗子弹擦过他的耳旁,打碎了身后的玻璃,碎片四散飞溅。现场的保镖们意识到总统处于极度危险的境地,特工负责人杰瑞·帕尔迅速做出反应,他一把将里根推向身后的防弹轿车。

第四颗子弹射中了另一名奋不顾身扑向总统的特工蒂莫西·麦卡锡的腹部,他痛苦地倒在地上,但仍然试图用身体护住总统。

(刺杀现场)

就在这千钧一发之际,第五颗子弹击中了轿车的防弹玻璃,第六颗子弹则打在了轿车的装甲上,随后反弹,击中了里根的左腋下,直接穿透了他的肺部,距离心脏仅有2.5厘米。

几秒钟后,特工们将里根迅速推进轿车,车子飞速离开现场,直奔最近的医院。现场一片混乱,尖叫声、哭喊声此起彼伏,地上躺着几名中弹的受害者,鲜血染红了地面。警察和特工们迅速控制了现场,将人群驱散,封锁了所有的出入口。

(里根遇刺案)

整个过程不过短短几秒钟,但对于现场的每一个人来说,这几秒钟却仿佛漫长如一生。里根在车上已经感到胸口一阵剧痛,他努力保持清醒。

到达医院后,医生们立刻对里根进行了紧急手术。手术进行了几个小时,医生从他的肺部取出了一颗子弹。

幸运的是,子弹没有击中心脏,否则后果不堪设想。里根最终脱离了生命危险,但这次刺杀事件也让他意识到,作为总统,他时刻处在生死边缘。

(里根遇刺案)

三、凶手无罪,还当了网红

这场震惊世界的刺杀行动背后,是一位名叫约翰·欣克利的年轻人。

高中毕业后,欣克利进入得克萨斯理工大学攻读工商管理,但他很快对学业失去了兴趣,转而学习艺术。然而,他在艺术上的天赋也并不出众,最终在1976年辍学,决定前往好莱坞追求他的音乐梦想。

这一年,好莱坞电影《出租车司机》上映,轰动一时。电影中的男主角特拉维斯是一名越战退伍军人,因社会的冷漠与孤独逐渐走向精神崩溃,最终决定刺杀一位总统候选人,以此吸引心爱的女人的注意。

(1976年美国电影《出租车司机》剧照)

这个故事深深触动了欣克利,他对影片中的女演员朱迪·福斯特产生了强烈的迷恋,甚至认为自己也可以通过类似的方式赢得她的青睐。

欣克利的迷恋逐渐升级为痴狂,他不仅多次观看这部电影,还开始模仿特拉维斯的生活方式:穿着军靴,喝桃子白兰地,学着玩枪,幻想自己成为一个硬汉,以此吸引福斯特的注意。

他写信给福斯特,打电话给她,甚至亲自前往她就读的耶鲁大学试图与她见面,但所有的努力都无济于事。

(朱迪·福斯特)

1980年,欣克利的偶像约翰·列侬被一名狂热粉丝枪杀,这让他感到震惊和困惑。列侬的死给了他巨大的心理冲击,他开始更加执着于通过极端手段引起公众注意。

1981年3月30日,欣克利来到华盛顿希尔顿酒店外,他知道当天里根将在此发表演讲。他在酒店附近徘徊,心中充满了紧张与期待。他在行动前给朱迪·福斯特写了一封信,信中写道:“我要通过牺牲自由甚至生命,来打动你,改变你对我的看法。”这是他最后的疯狂举动。

(刺杀现场)

当天,欣克利携带一把罗姆RG-14 .22 LR左轮手枪混入人群,等待着里根的出现。当他看到里根走出酒店,向人群挥手致意时,欣克利心跳加速,他知道,这是他最好的也是最后的机会。他迅速拔出手枪,在短短1.6秒内连续开了6枪。

欣克利的刺杀行动在几秒钟内结束,他几乎没有机会反应过来就被特工们制服。现场的一名围观者阿尔弗雷德·安特努奇第一个作出反应,他看到欣克利手中的枪,立即一拳打向他的头部,将他击倒在地。接下来,特工丹尼斯·麦卡锡扑向欣克利,防止他再开枪,并迅速将他控制住。

(刺杀现场)

刺杀结束后,欣克利被警方带走,他没有表现出任何悔意。在审讯中,他冷静地描述了自己的计划,似乎并未意识到自己刚刚犯下了多么严重的罪行。

他在审讯中承认,刺杀的动机并不是出于对里根的仇恨,而是为了博得朱迪·福斯特的关注。他幻想着福斯特会因为他的“壮举”而对他产生兴趣,甚至爱上他。

(刺杀现场)

1982年,欣克利的案件进入审理阶段。尽管检察官要求判处欣克利终身监禁,但欣克利的父母为了保护儿子,不惜耗费巨资为他聘请了顶尖的律师和精神病专家。

欣克利的辩护团队成功地将他描绘成一名精神病患者,称他的行为是在“精神错乱”状态下进行的,无法对自己的行为负责。

(欣克利)

陪审团最终接受了这一辩护,裁定欣克利无罪,理由是他作案时精神错乱。法院决定将欣克利送往精神病院进行无限期的治疗,直到他被认为不再对社会构成威胁为止。这一判决引发了广泛的争议和公众的不满。许多人认为,正义未得到伸张,欣克利逃脱了应有的惩罚。

2016年,一位法官裁定,欣克利已经超过27年未表现出任何重度抑郁或精神失常症状,认为他不再对社会构成威胁。

(欣克利)

因此,欣克利获得了释放,回到了母亲位于弗吉尼亚州的大房子里,过上了相对平静的生活。

然而,欣克利并没有就此销声匿迹。释放后,他开始通过互联网发布音乐作品,并计划在全美举行巡回演唱会,追求他年轻时未能实现的音乐梦想。

(释放后的欣克利)

尽管他试图重新融入社会,但许多人依然对他保持警惕,尤其是里根的家属,他们始终无法原谅欣克利当年的所作所为。

参考资料:

美国富二代,为追星行刺总统.环球人物网,2022-07-19

录音资料显示:里根遇刺后 白宫乱成一团.北京晨报,2001-03-22

0 阅读:0

聪征说社会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