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夫卡的人生,暗藏在他的作品里

书童读史 2024-03-03 19:46:14

前几天看董宇辉的直播,余华,苏童,程永新做客与辉同行直播间,这场直播也让很多人看到了这些文人的魅力。他们四人的这种思想的碰撞,让我收获不少。

这场直播中,余华提到了卡夫卡,我就对卡夫卡非常感兴趣,想知道什么样的作家写出的文字能让人体会出写作是自由的。

看完直播后,就开始看卡夫卡的一本书《变形记》,这本书不仅仅有那篇著名的小说《变形记》,还简单介绍了卡夫卡的生平。

《变形记》这小说,很多人应该都看过,解析《变形记》的作品不少,我就不班门弄斧了,我想说的是,看这本书让我意识到了一个事情,读一个作家的作品之前,先看看他的生平简介,是一个不错的阅读习惯。

我之前不明白,为什么卡夫卡会写出《变形记》,看完了他的生平,我理解了为什么《变形记》里塑造了这样的一家人。因为卡夫卡的生活环境也很压抑。他想说的很多话,都在他的作品里。

他想逃离他的家庭,他也明白他应该怎么做,可是他订婚三次,最后都失败了,他一直生活在这样一个家庭里。所以他的作品中,能看出人性的扭曲。

卡夫卡生于1883年,死于1924年,死时年仅41岁,他其实是一个英年早逝的人。阅读,是能让他从压抑的生活中感到放松的方式之一。所以他有一句话是,阅读,是砍向我们内心冰封大海的斧头。

其实卡夫卡生活的家庭条件不算差,但是父亲的强势成了他生活中无法摆脱的阴影,他的父亲是白手起家,后来经过艰苦打拼,给自己的家人创造了不错的生活条件,这种打拼经历,让他对卡夫卡也比较严格。

卡夫卡和他父亲性格的不同,家庭里的争吵比较多,卡夫卡作品中塑造的父亲的形象,温情比较少,这可能也是卡夫卡内心中对于自己父亲的形象的投射。

一次次的争吵,也让卡夫卡的性格越发内敛,对于这一切也愈发敏感,卡夫卡拥有法学博士学位,却对自己并不满意。

其实卡夫卡的这种性格的人,我们生活中也会遇到很多,强势的父亲或者强势的母亲家庭中出来的孩子,性格可能会偏弱,因为在这样的环境中,这个孩子是处于弱势的,并且他选择了服从。

也正是知道了卡夫卡的这种生平,他三次订婚,但是都未成婚,每当卡夫卡打定主意要结婚,卡夫卡就会陷入焦虑不安与绝望中,所以他的一生都生活在这个家庭中。

对卡夫卡而言,他的写作需求是不得不写,他的一生中的温情,更多是来自他的至交布洛德,布洛德也是在文学史上的知名人物,他多次鼓励卡夫卡,卡夫卡活着的时候,也是发表过一些作品,像《变形记》,就是卡夫卡活着的时候发表的作品。

卡夫卡临死的时候,还叮嘱布洛德把他的作品全部烧毁,但是布洛德并没有这么做,他整理了他的好友的作品,出版了《审判》《城堡》与《美国》,还为卡夫卡作传,出版了《卡夫卡传》。所以卡夫卡的真正成名,其实是他死后。很多的天才也有着类似的命运。

其实卡夫卡不仅是一个作家,他还喜欢绘画,绘画也是卡夫卡表达自己内心情绪的一种方式。知道了一点,也是有助于理解他的作品的。

所以看一个作家的生平经历,是非常有助于理解作家的作品,也有助于理解作家笔下的这些人物形象。

当然,也有作家的作品风格和作家本人的风格相差非常大的,例如余华。作为活跃在互联网的段子手,很难想象余华会写出那样的作品。余华说话风趣幽默,句句都是梗,但是读他的作品的时候,时常潸然泪下。

其实在余华的作品中,我还是挺推荐《在细雨中呼喊》,这本书写得非常用心,构思巧妙,先写了人物的结局,再通过人物把故事徐徐展开,最后整个故事又看起来非常完整,这种构思很用心,读这本书,我是完全被余华的才华所震撼到。

读完了《变形记》,其实还是收获挺大,以后再读其他人的文学作品,我应该会先读下作家的简略生平,再读作家的作品,也应该会多读一些传记类的作品,丰富我自己的阅读品类。

读一本书,不一定要从书里知道非常多的事,如果能从书里得到一点启发,那这本书就没有白读。

图片来源于网络,谢谢。

0 阅读:4
书童读史

书童读史

希望是永远不会死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