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飞是一员猛将,史有明文记载。
当阳之役,他只将二十骑拒后,据水断桥,瞑目横矛,喝退曹操几万人马。进川作战,他所向披靡,每过必克。巴西一役,他大败曹操手下最得力的大将张郃,更使他威名大震。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3/527e13f1bcc763e7a1420481d5d76a6f.jpg)
张飞生前就以威猛著称。特别是曹魏中人,都深知这一点。郭嘉、程昱、刘晔等,都反复提醒过曹操,说张飞和关羽皆万人敌,勇冠三军,得多提防点。张飞死后,魏晋南北朝的一些猛将,像晋朝刘遐、刘宋檀道济、北魏杨大眼、陈萧摩诃,都以自比张飞为荣。唐人殷尧藩写诗,也称张飞“威名垂万古,勇力冠当时”。
后世演义家、戏剧家在塑造这一形象时,更是抓住这一特点,使之得到更充分的表现,一些大战都让张飞大展威风。比如破黄巾,张飞当时可能和关羽一起随刘备打过黄巾,不过只可能参加打了一些小仗。但是,在一些民间艺人笔下,张飞成了打黄巾的主角。像《三国志平话》中《张飞见黄巾》、《破黄巾》两节,还有元明杂剧《张翼德大破杏林庄》,便只见张飞施展威风计谋,冲打厮杀,他简直包打了一切。说是刘关张桃园结义时,正遇黄巾起义军攻城掠地,要来取幽州。刘备接受燕主派遣,充当先锋,领军去破黄巾。他们探得黄巾军五十万人住两处,一处在兖州,有三十万,一处在离兖州三十里的杏林庄,由两个头目张宝、张表领兵二十万。张飞自告奋勇,单枪匹马到杏林庄招安张宝、张表。把门军卒遮挡不住,张飞直冲至中军帐下,立马横矛,教张表帐上帐下大吃了一惊。张表不听张飞劝降,反教左右一齐下手前去刺杀张飞。张飞舞动手中长矛,把围上来的军兵的枪杆打折无数,尔后骑上马,在军营中纵横来往,无人敢当。杏林庄顿时乱作一团。这时刘备又军分六队攻了进来,里应外合,杀得张表军弃营而逃,退往兖州,和另一头目张宝合兵一处。张飞表示又要只身闯营到兖州招安张宝、张表,经刘备劝说,才带了十二骑。张表领教了张飞的厉害,不敢开城迎战,只是闭城固守。张飞心生一计,教众军于壕堑之前柳荫之下,卸甲洗澡,让马歇息。这一招果然引得张表上当,张表暗想,五十万军马,千员战将,纵横天下,无人敢敌,把汉朝天下占了三分之二,如今竟怕一个张飞不成?他以为张飞无备,遂领兵出战。张飞见对手出城,便不慌不忙地跃身上马,在马上穿好衣甲,引张表走了四十余里地。这时刘备、关羽一前一后杀出,把张表打得败回兖州。不料张飞正埋伏在壕堑之外柳树林中,趁城门大开张表败退进城之际,也一齐撞入城来,杀死守军无数,随后刘备大军赶到,一举夺了兖州。
后来,张飞一枝长矛又随刘备杀到扬州,张角、张宝、张表都死于乱军之中。经民间艺人的渲染,曾让东汉朝廷上下束手无策的黄巾军起义,似乎在猛张飞的征战中,才逐渐平息。
民间艺人还常安排张飞和一些骁勇之将鏖战。比如和吕布,在小说戏曲里,破徐州之前,张飞和吕布交锋最多。"三英战吕布",是张飞首先挺矛飞马,与吕布酣战几十回合后,刘备、关羽才舞刀掣剑前来助战的。在《三国志平话》和元杂剧里,"三英战吕布"之后,还有张飞单战吕布。《平话》描述简单些,说张飞与吕布又酣杀三十回合,直杀得吕布胆战心怯,以旗掩面,不敢看张飞,拨马上关,坚闭不出。元杂剧《单战吕布》则详尽得多,说张飞先用一杆枪杀得吕布手脚张狂,使尽了力气也招架不住。他大喝三声,掣起钢鞭,再战吕布。只见钢鞭落处,寒光一道,正中吕布,打了他的三叉紫金冠。吕布只得狼狈而逃。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3/ef1ba7f012d021d824458ca2e87d1012.png)
让张飞鏖战吕布的还有《三出小沛》。对这段故事的描写,杂剧比《三国志平话》更精彩。说是吕布占徐州,刘备与关、张屯小沛。这天吕布派人去河北买马,不料正遇张飞出城巡视,捕捉盗寇,将他们捉了起来,夺走钱物,还打死一个。吕布大怒,领兵包围了小沛。这就有张飞向曹操求救兵,三次冲出小沛与吕布大战的故事。
第一次,吕布领军围城。这时刘备势单力薄,与虎牢关有十八路诸侯与吕布对峙时大不一样。他有些惊慌,张飞却不把吕布放在眼里,没等刘备商议停当,张飞就按捺不住,冲出城去,在吕布阵中纵横驰杀,直杀得吕布马困人慌,筋乏力弛。因为曹操索要刘备书呈,张飞没有讨着救兵,只得杀回小沛,讨得书呈,又杀出小沛,再次迎战吕布。这次张飞更精神抖擞,只听得飕飕声响处,吕布早被张飞一箭穿透重铠射伤左臂,只得败下阵来。张飞不小心丢了书呈,再回小沛要了刘备书呈冲出阵去。这是第三次出小沛,这次吕布被吓得不敢正眼看张飞。
"大闹杏林庄,三战、单战吕布,三出小沛之类张飞的故事,都不见史料记载。没有史料根据的可以虚构想象,有史书记载的,民间艺人当然更要抓住不放,加以渲染夸饰。比如张飞大闹长坂桥。《三国志·张飞传》这样记载:"曹公入荆州,先主奔江南。曹公追之,一日一夜,及于当阳之长坂。先主闻曹公卒至,弃妻子走,使(张)飞将二十骑拒后。飞据水断桥,镇目横矛曰:'身是张益德也,可来共决死!'敌皆无敢近者,故遂得免。"
到《三国演义》,作者则先让张飞指挥所从二十余骑砍下树枝拴在马尾上,在桥东树林内往来驰骋,冲起尘土,以为疑兵。当曹兵来至桥前,不但不敢近前,而且张飞瞑目大喝,竟使曹操身边一员战将惊得肝胆碎裂,倒撞于马下,其他将士则一齐望西逃走,一时弃枪落盔者不计其数,人如潮涌,马似山崩,自相践踏,曹操自己也冠簪尽落,披发奔逃。《三国演义》也写到"断桥",说是张飞见曹军一拥而退,不敢追赶,便"令将桥梁拆断"。不料这一断桥,却使曹操知道了刘备无军心怯,即刻进兵又追了过来。其实从《三国志》的记载来看,张飞不过是立马桥上,守住这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要道,挡住曹军。所谓"断桥",是截断桥上去路,并不一定拆断了桥梁。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3/b5a3d594a0ef83f89a02b4bb3ef6572c.jpg)
《三国演义》这样写张飞喝退曹军和断桥,当然作了渲染,加进了作者的想象。不过,在其他艺人笔下,这段故事比《三国演义》还夸张。比如《三国志平话》,说是"叫声如雷灌耳,桥梁皆断",就是说,既不是拆断桥梁,也不是截断去路,而是一声大喝,竟把桥梁喝断了。
大破杏林庄,三战、独战吕布,三出小沛之类纯然是民间艺人的虚构创造,据水断桥、喝退曹军之类则是根据史实大加夸饰渲染。不管哪一种,都是为了表现张飞勇猛无敌的性格特点。经过艺术夸张,张飞的这一性格是更为鲜明突出了。
可见,人们熟悉而且喜爱的"猛张飞",他的勇猛无敌,既是本来性格的再现,更是历代民间艺人融入自己理想,加以再创造的产物。
张飞的"猛"还和"莽"联系在一起,"莽张飞"也是艺术创造的产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