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在世,善恶之辩一直是深受争议的话题。《正一法文天师教戒科经》中提供了一些有关恶行与善行的见解,强调了道德选择对于道教徒修行方向的重要性。这些观点引发了深刻的思考,让我们去理解什么是善?什么是恶?作为道教修行者,每每面对善与恶的分径,我们应该如何抉择?
一、远恶
经文中有“为恶者,乃不尽寿而横夭也”,这告诫我们,恶行将导致短寿。恶行者的生命将被截断,这是一种道德的惩罚,也是自然法则的表现。这一观点呼吁我们认识到,恶行并非只对他人造成伤害,也伤害了自己。因此,我们需要远离邪恶的行为,追求善行以实现“久视长生”。
二、近善
道德并不仅仅是一种自保的手段。经文同时提到“贤者何不修善,久视长生乎”,贤者应当修善以期长生。这里的长生不仅仅是指寿命的延长,更是指心灵的永恒。通过修身养性、追求道德和善行,我们可以实现内心的升华,达到更高层次的人生目标。这是一种追求真正的“与道和合”的方式。
三、基于道德的选择
经文提到“恶人虽未遇祸,譬如余气耳”,明确指出恶人的祸害可能不会立即显现,但早晚会受到应有的惩罚。这种看似不公平的现象,类似于余气的存在,暗示着善恶报应的法则是存在的。恶人也许在一时逃脱了惩罚,但最终他们将不可避免地面对自己的罪过,正如余气不可避免地被呼吸出来。这提醒着我们,善恶的影响会迟早显现,因此我们要明智地选择道德之路。
对于追求道德和善行的道教修行者来说,经中“又奉道者身中有天曹吏兵,数犯瞋志,其神不守,吏兵上诣天曹,白人罪过,过积罪成,左契除生,右契着死,祸小者罪身,罪多者殃及子孙”的表达,为人们提供了一种启发:奉道者会得到天曹的庇佑,但如果陷入瞋志,便会引来天曹的惩罚。这个观点表明,道德修养不仅仅是一种内在的提升,还能够影响到外在的境遇。这意味着我们的内心状态会反映在我们的外部生活和修行中。如果我们保持内心“本我”,尊重道德价值,那么我们将在生活和修行中得到积极的回报。
道的体现在于德,德在人身为心、行、口。作为新时代的道教徒,在面对善恶之辩时,我们应该认识到道德选择的深刻影响。恶行不仅伤害他人,也伤害自己,最终导致短寿和不幸。相反,善行不仅仅是一种道德义务,还是一种实现“久视长生”“与道和合”的途径。善行可以带来道德的回报,同时也有可能改善外部生活和修行方向。这些道德观点提醒我们,“物则皆空,性不空”(张继先:《三十代天师虚靖真君语录》),道德的修行不仅是一种价值,也是一种选择。修一个什么样的心,什么样的灵魂,都取决于自己的决定。关键在于,修行的心是否适应了当前环境?是否适应了自己的道场?
四、总结:以德修道,近善远恶
善恶之辩是一个复杂而深刻的话题,涉及到道德选择、修行的目标和道德回报。《正一法文天师教戒科经》中的观点为我们提供了有关这一话题的重要思考,呼吁我们坚守道德原则,追求善行,以实现“久视长生”“与道和合”。这些道德观点可以指引我们在修行的道路上作出明智的选择,追求真正的意义和价值。
本文作者:龙虎山道教学院 朱建英
指导老师:朱铁伟
付出为上 心空天地无界 电磁力是宇宙一切变化的力量 宇宙 地球是一个变化不均匀的电磁场 物体 粒子是电磁物质的聚集体 中子原子是带电的 任何物体任何两点都变化的电参数 带电体之间的力量是变化的电磁力 物体之间不但有引力 还有斥力 只是大小不同 二者相互依存 在一定范围之内相互转换 是电磁力人与人之间 国与国之间 人与环境之间的作用是相互的电磁力 是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关系 分为引力和斥力及转换宇宙法则是一杆称 即平衡或是公平 是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