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一天,公司会议室里气氛紧张。
扎克伯格坐在长桌的一端,一脸平静地看着眼前的两位大佬:Oculus的CTO卡马克和公司的副总裁Bosworth。
这两位不仅是公司举足轻重的人物,他们对VR的未来也有着截然不同的意见。
卡马克力推VR一体机,而Bosworth则更看好PCVR。
卡马克的想法是,VR要像智能手机那样便携,才能真正普及。
他认为只有把VR做成一体机,用户才能随时随地进行沉浸式体验。
而Bosworth则觉得,VR一体机当时不成熟,做PCVR更稳妥。
因为PCVR能依托电脑的强大算力,还有Steam的内容支持,市场前景更明朗。
这个会议没有达成共识,但却拉开了公司内部关于VR路线之争的序章。
两派观点的对立,使得公司内部始终难以统一步调。
这场争论并不仅仅是关于技术的争执,它还关乎公司的未来战略和市场定位。
故事要从最初的Oculus Rift说起。
这款PCVR头显是Oculus初创团队的心血结晶,一度红极一时。
它的高分辨率显示和沉浸式体验赢得了科技爱好者和游戏玩家的热捧。
Oculus被Facebook收购后,公司的重心开始有所转移。
卡马克加入Oculus后,一直致力于推动VR一体机的研发。
2018年,Oculus GO发布了。
这款一体机凭借其便携性和易用性,迅速占领了市场,销量也很可观。
它搭载高通骁龙821处理器,无需连接电脑或手机,就能独立运行一系列VR应用和游戏。
这两种产品背后的理念却截然不同。
Oculus Rift代表的是高端用户的需求,以PC强大的硬件性能为支撑,能够提供更为复杂和精细的VR体验。
而Oculus GO则走的是亲民路线,希望通过降低使用门槛,让更多普通用户也能体验到VR的乐趣。
面对内部的分歧,扎克伯格没有急于表态。
他深知,站队任何一方都会引发诸多连锁反应。
因此,他选择了支持两派的做法,让公司同时推进PCVR和VR一体机的研发。
这既是为了平衡内部的矛盾,也是为了在市场上多条腿走路,提高公司的抗风险能力。
扎克伯格的这一步棋,既聪明又冒险。
虽然暂时缓解了内部矛盾,但是资源和精力的分散也让公司在具体执行上面临不少困难。
最终的结果是,PCVR和VR一体机都取得了一定的市场份额,但却各自存在缺陷和不足。
在这个过程中,扎克伯格展示了他作为公司领导人的智慧和决断力。
他知道,无论是PCVR还是VR一体机,都是公司走向未来的重要一环。
只有在争议中找到平衡点,才能推动整体策略向前发展。
事实证明,卡马克的路线最终成为了主流。
Oculus Quest 2的大获成功验证了VR一体机的市场潜力。
这款设备上市后,迅速占领了全球VR头显市场的大部分份额。
便携性、独立性和强大的内容支持,使它成为用户的首选。
这场路线之争并没有赢家。
PCVR发展路线的代表人物和团队,渐渐淡出了公司的核心舞台。
Oculus联合创始人布伦丹·伊里贝因为高端PCVR项目被取消,离开了公司。
专注于PCVR游戏开发的Ready at Dawn工作室,也因为VR一体机路线的成功而关闭。
尽管VR一体机路线取得了胜利,但VR整体市场的表现却不容乐观。
全球VR的销量在经历了短暂的高峰后,又陷入了连续下跌的困境。
这也让Meta和扎克伯格开始反思,究竟如何才能让VR真正进入大众的日常生活。
扎克伯格在CTO和副总裁之间的周旋,最终确立了VR一体机的发展方向,这为VR的发展迈出了重要一步。
VR市场依然面临许多挑战。
除了确定明确的发展路线,还需要有创新的产品和强大的内容生态来拉动整体市场。
这场内部争执虽已尘埃落定,但VR未来的道路仍充满不确定性。
扎克伯格的两难抉择告诉我们,每一次看似平衡的决定,背后都有其复杂的权衡和取舍。
VR的未来,需要更多人的共同努力和坚持,也许,下一个重大突破正在我们未知的前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