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为什么很少拍元朝历史剧?不是不想拍,而是确实不能拍

笑对的风雨 2024-12-17 17:23:22

近年来,随着《甄嬛传》《大明风华》等古装历史剧的热播,观众逐渐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影视作品中唐、宋、明、清等朝代频繁出现,而涉及元代的剧集却屈指可数,即便偶有呈现,元朝往往只是作为背景存在,鲜有以其为主线展开的故事。这种局面并非偶然,而是与元朝的特殊历史背景和内在问题息息相关。

究竟为何元朝在影视创作中如此“边缘化”?

提到元朝,人们或许会想到成吉思汗的铁血征战、忽必烈建立的宏图霸业,以及蒙古铁骑席卷欧亚大陆的辉煌。然而,元朝的辉煌背后却隐藏着诸多弊端,而这些问题正是导致其在影视作品中鲜少被聚焦的重要原因。

元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由少数民族建立的大一统王朝。然而,这一大统一过程中,蒙古统治者始终将“非我族类,其心必异”的观念贯穿始终。他们将全国人口划分为四个等级:蒙古人居于顶层,色目人为第二等,北方汉人次之,南方汉人最末。

在这样的等级制度下,汉人被视为低人一等。一个蒙古人若杀害汉人,仅需赔偿一定数额的银钱,而汉人若稍有冒犯,则可能丧命。这种不平等制度使元朝统治的社会矛盾日益加剧,也为后来遍地烽火的农民起义埋下了伏笔。影视作品以汉人为主要视角,元朝这种残酷的等级压迫很难被轻描淡写地呈现,处理不当甚至可能引发敏感争议。

元朝作为一个大一统王朝,存在时间仅90余年,先后经历了十多个皇帝的更替,平均不到十年就要改朝换代,政权极其不稳。这种短暂性使得元朝的故事线索在历史长河中相对稀薄,与唐宋明清等动辄数百年的王朝相比显得“故事容量”不足。

元朝推崇武力,忽视文化建设。文人地位低下,史料记载因此显得零散而不完整。此外,元朝统治者的名字多为蒙古语音译,记载起来复杂难辨,这给影视创作增加了许多困难。例如,很多人物的名字相似度极高,容易造成混淆,这无疑提高了创作成本,也让作品面临“查阅难、还原难”的困境。

政局混乱与残暴统治

元朝从忽必烈开创大业开始,便一直未能摆脱内部分裂和政局动荡的宿命。

毛主席在诗中曾写道:“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这句话道出了蒙古统治者的核心弊端——他们擅长用武力征服,却不擅治理。在他们看来,武力可以解决一切问题,因而忽视了文化认同和制度建设的重要性。

蒙古贵族不仅对中原百姓的生计漠不关心,甚至将自己视为“客人”,以至于在治理时表现出明显的掠夺倾向。例如,黄河泛滥导致百姓流离失所时,蒙古贵族考虑的不是赈灾救济,而是如何从灾难中牟取更多利益。这种冷漠与残酷,让元朝在百姓心中的形象大打折扣。

元朝的政治斗争极其频繁,皇权更替多伴随着激烈的内部倾轧。这种不稳定直接导致朝廷对百姓的统治疏于管理,加剧了底层民众的贫困与不满。在元朝末期,天灾频发、饥荒蔓延,赋税和徭役却不断加重,生存危机将百姓逼上绝路。

反观影视作品,观众更倾向于看到治世背景下的权谋与家国情怀,而不是在混乱和绝望中求生的挣扎。因此,元朝的社会图景显得不够“吸引眼球”。

元朝的残暴统治和社会矛盾,为明朝的开创者朱元璋的崛起提供了沃土。朱元璋出身贫寒,从一名乞丐逆袭为大明皇帝的传奇历程,堪称元朝末世动荡的最佳注脚。

朱元璋的童年充满艰辛:饥荒中的流离失所、家人的相继饿死、在寺庙中的困苦挣扎,都将元朝统治下百姓的生活缩影展现得淋漓尽致。他的造反不仅是个人求生的选择,更是当时社会对元朝统治全面反抗的象征。

对于影视制作者来说,朱元璋的故事更符合戏剧化叙事的要求,而元朝作为背景,只是为英雄崛起的“烘托板”。

从影视制作的角度来看,元朝的历史题材存在几个突出问题:

元朝作为历史上一个短命而动荡的王朝,其政治、社会、文化特质都较难为观众接受。其统治时期的黑暗残酷、民族矛盾、治理短板和缺乏戏剧化历史事件,让影视创作者望而却步。

或许元朝的故事,更适合作为背景或侧写存在,而不太可能成为单独的大戏主题。对于影视观众而言,元朝是一段不可忽视的历史,却不是一段容易被搬上银幕的故事。

0 阅读:1
笑对的风雨

笑对的风雨

笑对人生风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