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位华人诺奖李政道逝世,少年班、博士后制度都由他推动成立

首席商业评论 2025-01-08 16:29:57

在这个风起云涌的科学时代,每一颗巨星的陨落都让人扼腕叹息。

世界杰出科学家、华人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李政道在美国旧金山逝世,享年98岁。

跨越半个中国的求学路

1926年11月24日,李政道出生于上海。由于战乱,他一直在辗转求学。16岁时通过自学,他考上了当时在贵州办学的浙江大学,物理学家束星北为物理系一年级学生上自由讨论课,而李政道是唯一的学生。

随后,李政道转学至西南联大物理系。在西南联大时,李政道经常去时任西南联大物理系主任吴大猷家中请教问题或索要难题。后来吴大猷干脆给他一本美国高年级本科生用的教科书,结果不到两周李政道全做出来了,这让吴大猷颇为惊讶。这种天赋和求知欲成为吴大猷后来推荐他前往美国求学的重要原因。在吴大猷的力荐下,1946年秋,李政道前往美国芝加哥大学学习。

求学时期的李政道。  图源:北京大学图书馆

进入芝加哥大学后,一次他上“美国氢弹之父”泰勒的量子力学课时,泰勒出了一道极其难的题目,结果李政道很快就做出来了。泰勒一看他的解题思路,比自己的方法还要好,对其大加赞赏,还把他的卷子拿给系里的教授们看。当年,这门量子力学课,李政道考了全班第一名。

1950年,从美国芝加哥大学博士毕业后,先后在芝加哥叶凯士天文台、加利福尼亚大学物理学系工作。1956年,李政道晋升为哥伦比亚大学教授时年仅30岁,创下该校自1754年创建200余年来最年轻教授的纪录。

作为重要的划时代贡献,1957年,李政道和杨振宁合作提出的弱相互作用中宇称不守恒理论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这是华人首获这一世界最高科学荣誉,也为华人科学家在国际上的地位起到了重要推动作用。李政道与杨振宁这两个名字,几乎成了中国物理学乃至世界物理学史上不可磨灭的印记。

1957年,瑞典国王给李政道颁授诺奖  图源:《世界科学》杂志

获得诺奖时李政道才31岁,是二战后最年轻的诺奖得主。从提出弱相互作用中宇称不守恒原理,到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仅仅用了13个月,李政道与杨振宁创下的这一得奖速度,至今未被打破。

心系祖国科教

李政道长期从事物理方面的研究,在量子场论、基本粒子理论、核物理、统计力学、流体力学、天体物理等诸多领域做出了开创性和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贡献。

李政道始终心系祖国的科学教育事业。

1972年,李政道回到阔别已久的祖国,周恩来总理在接见他时,希望他能帮助解决中国人才断层的问题。从此,他开始了近半个世纪的奔走。

李政道认为,科学人才的培养必须从小抓起。1974年,李政道提交了一份培养人才的建议书,建议选拔优秀青少年进行系统的科学训练,这正是“少年班”的雏形。

1979年3月21日,应中国科学院邀请,李政道与夫人秦惠莙来到中国科大研究生院(北京)讲课。讲课内容主要与高能物理有关。在研究生院讲学时,李政道发现了一些优秀的研究生,希望让他们留学接受进一步的训练,便请求哥伦比亚大学物理系为这些学生出一份进入该系研究生院标准的试题。这成为CUSPEA(中美联合招考物理研究生项目)的起点。

李政道在授课

1979年春,最终有5名学生通过了哥伦比亚大学的考试,李政道为他们补办了入学手续。这5名学生的优秀表现让哥伦比亚校方愿意接收更多的中国学生,也成为李政道向其他学校推荐中国学生的有力证明。这次考试也成为CUSPEA的雏形。

CUSPEA的形成过程中,李政道的主观参与和推动起到了关键作用。从1980年2月开始,李政道向53所美国大学物理系的主任和教授们发了200多封内容相同的信,邀请他们采纳哥伦比亚大学的方式招收中国学生。到了当年5月,CUSPEA项目正式起航。

从1979年到1989年,该项目选拔推荐915人赴美深造,造就了一批领军学者和社会栋梁。李政道曾经说过,中美联合招考物理研究生(CUSPEA)项目,从某些方面讲,比他的诺奖工作还有意义。

李政道不仅是CUSPEA项目的发起人,也是具体实施人。“在CUSPEA实施的十年中,粗略估计每年都用去了我约三分之一的精力。虽然这对我是很重的负担,但我觉得,以此来回报给我创造成长和发展机会的祖国母亲和老师是完全应该的。”李政道曾在《我和CUSPEA》中写道。

2019年8月,李政道先生为CUSPEA题字

当这些赴美深造的学生获得博士学位后,李政道又在考虑如何让他们学有所用,将能力最大化,这也是提出在中国设立博士后流动站建议的起源。

1983年,李政道提出在中国设立博士后科研流动站的初步设想,1985年中国博士后制度正式开始。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的会徽,也是李政道亲自设计的。

1998年,李政道出资30万美元,以他和已故夫人秦惠䇹的名义设立了“中国大学生科研辅助基金”,资助北京大学、复旦大学、兰州大学、苏州大学以及上海交通大学的本科生从事科研工作,培育我国基础科学后备军数千人。

他还倡导成立北京现代物理研究中心、中国高等科学技术中心、浙江近代物理中心、北京大学高能物理研究中心等,推进前沿科学研究,促进国际交流合作和青年学者成长。

少年班、博士后、中美联合培养…在更长的历史视角中,李政道的这些提议,为当时中国的人才培养和科研环境争取了政策支持,极大推动了中国科学教育事业进步。

结语

1987年,李政道受聘上海交大客座教授。2011年,李政道将其诺贝尔奖章、证书,以及收藏的研究手稿、通讯书信、书画作品等珍贵资料,捐赠给了上海交大,陈列于李政道图书馆。

2014年,李政道给中央领导写信,建议参照对世界科学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的玻尔研究所,在中国建立一个世界顶级研究所。这一建议得到了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高度重视。2016年,李政道研究所挂牌成立,吸引汇聚了来自16个国家的近百名科研人员。

李政道去世后,多位中国科学家发文悼念。

中国科学院院士,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交叉科学部主任,CUSPEA学者协会会长汤超在微信公众号上发文悼念李政道,称“李政道先生浓厚家国情怀以及他所倡导的‘科学属于全人类’精神,历久弥新,令人敬佩,是我们永远学习的榜样。”

中国科学家颜宁在社交媒体平台发文悼念:“巨星陨落,李政道先生千古。”

复旦大学物理学教授施郁也在社交媒体平台发文,沉痛悼念李政道先生。

“细推物理须行乐,何用浮名绊此身”,这是李政道特别推崇的杜甫诗句。他与“物理”打了一辈子交道,在相当广泛的科学领域取得了杰出成就,巨大贡献下,李政道先后当选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美国艺术和科学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意大利国家科学院院士,1994年当选首批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

回顾李政道的一生,励志又光芒四射。他不只是个学者,更是时代的象征。从弱相互作用到K介子衰变的研究,他留下的足迹横跨数个重要领域,在人类科学发展史上留下了无法磨灭的印记。

0 阅读:0
首席商业评论

首席商业评论

关注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