汤唯VS海清&杨紫琼VS布兰切特,以及《分手的决心》

粽眼观天 2023-03-12 21:12:31

韩影崛起

再过不到12小时,第95届奥斯卡奖就要拉开帷幕了。

在当下这个时间谈论韩国影视,都脱离不了一个“韩影崛起”的大背景。众所周知,远的如《寄生虫》斩获金棕榈和奥斯卡大满贯,近的如去年的《鱿鱼游戏》火爆全球,韩影(剧)在世界范围的影响力越来越广是不争的事实。

因此,这几年大家普遍对韩国影视有了某种“滤镜”。加上去年汤唯在韩国不断斩获影后,《分手的决心》这部电影再次成为媒体热门词汇。

不过,最终《分手的决心》在这届奥斯卡提名中颗粒无收,似乎让这些年的韩影热潮画下了一个小小的休止符。

但作为东亚邻国,韩国影视对我们的影响早就持续了数十年了,所以当它在世界范围内掀起越来越多的波澜时,我们反而会有种“少见多怪”之感,觉得“好像也没见得有什么新鲜玩意儿啊?”

这里可能要补充的是,也许近些年韩国影视的影响力高涨跟西方尤其是美国资本的追捧有关,也有全球范围的文化产业转向的关系,但韩国影视过往的深厚积淀无疑是起到了奠基性的作用。

而另一方面,作为近几年风行世界的韩影“代表作”,比如《寄生虫》、《鱿鱼游戏》等,其显而易见的商业元素和类型标签使得大家对这类作品也不由得有某些“过敏”,觉得似乎“没到那个份上”。

我在最初也有这样的感受,比如,比起犹如一杯喝了就上头的烈酒的《燃烧》,《寄生虫》似乎只是一部制作精良的类型片。

但一段时间后,我却发现此片的“后劲”极大,这才开始反思起自己的观影思维定势问题。

类似的,《分手的决心》也是一部后劲极大的作品,以至于要隔了这么久,我才能有把握地来评论这部电影。

演技

说到汤唯,又不得不牵扯到那个多次谈论的话题:演技。

比起在韩国的大杀四方,汤唯在内娱的荣誉和口碑却似乎长期处于一言难尽的状态。虽然入围过不少奖项,但一直缺少有分量的奖项“加成”。更不用说名单上还有类似《大明风华》这样的“黑历史”。

对此,汤唯倒是很看开和坦然,她曾说“说实话我没什么演技,我感受到的我就能演到,我感受不到的我就真的演不到我这个人最怕的就是做作”。

也因为如此,汤唯的角色历来都带着一点“稚拙”,比如她嘴角偶尔闪现的微笑,如果是其他演员,很容易被认作“笑场”,但这类微笑从《色戒》开始却在她的角色身上一再出现,就是另一种意味了。

所以,汤唯是气质型演员当无异议,实际上从本片来看,男主演朴海日和汤唯的表演方法的差别一目了然。朴海日几乎每一个表情和动作都在控制之中,精准地如同教科书,同时又没有斧凿痕迹,同获青龙影帝也是在意料之中。

而汤唯,个别的“离线”和“笑场”仍在人物氛围的笼罩下,反而成为她表演的独特记忆点和“惊艳”。而汤唯在获奖感言中展示的剧本和她感叹的“遇上一个好角色”的难度,也确实印证了,韩国电影工业的成熟和编剧能力的出色。

特别

但仅仅如此,并不能概括《分手的决心》真正的独到之处。

《分手的决心》真正令我惊艳之处,是它提出了一个当代社会中的现实难题——婚姻悖论。

去年曾有一段时间流行一个概念:智性恋。大概意思就是,比起通常所谓的门当户对、或男帅女美来说,“智力”成为一个衡量两性关系的重要因素。简单说,比起你的脸、身材、财富,我更爱你的脑子。

这在《分手的决心》中有明确的点题。比如宋瑞莱用手机翻译说给 听的:“仁者乐山,智者乐水,我不是仁者,我喜欢海。”比如张海俊所说的:我对自己作为警察能力的自信。

宋瑞莱和海俊可谓真正的智性恋了。但话说回来,张海俊和妻子难道不是智性恋?妻子静颜也是核电站工程师,他们还有一个可爱的儿子,看上去也是品学兼优(尽管在全片没出现过。)

那么,为什么海俊和妻子明明是大家看上去智均力敌、非常完美的一对,结果却走成了那样呢?片子开头不久,海俊在与宋瑞莱见过面后,回家与妻子如同两具木偶一样的做爱,而心里却想着宋瑞莱,已经预示了后面的结果。

这值得着重分析一下。首先,瑞莱和海俊在犯罪和对付犯罪上的智商,可以说是不相伯仲。抛开法律和道德层面的问题,用犯罪(引导犯罪)的方式来让自己的意中人来破案,这可以说是我在影视剧中见过的最“高级”的调情方式,几乎超过《花样年华》中周慕云和苏丽珍和写武侠小说。

而片中也有宋瑞莱通过分析,得出洪山秀必然隐藏在吴佳人附近,可见宋瑞莱利用女性心理洞悉罪犯在情感关系中的行为逻辑,要比海俊更胜一筹。

在追捕洪山秀到楼顶天台上时,洪山秀走无可走,海俊灵机一动,居然与洪山秀谈起了人生,引得洪山秀怨叹:女人为什么都喜欢跟人渣睡呢?虽然我也是个人渣。而海俊通过自己与宋瑞莱的关系大发感慨,竟然引起了洪山秀的共情,两人甚至惺惺相惜起来。

这一幕确实尴尬又让人哭笑不得。而更重要的一句台词是后面瑞莱与海俊去寺庙游玩时说的:“身为一个现代人,你很有品味。”

爱情是什么?

我之所以觉得《分手的决心》特别,在于它是第一部让我觉得,夫妻关系中的两人分别出轨,却并未让我感觉到有某种道德压力下非要分出个对错的紧迫感和价值方面的纠结。如果说海俊因为宋瑞莱那难以让人拒绝的诱惑力而精神出轨有某种主角光环而可以被一定程度原谅的话,我对海俊妻子的出轨(按照时间线索,她和李主任的关系早已发生并维持很久了)也没有任何指责的欲望。

这里面核心的点在于:如果夫妻二人真的没有通常意义上的爱情,也没有那种智性或灵性上的精神共鸣,那么维持这段关系是否还有意义?

在通常的世俗层面来看,俩人有孩子,有一起度过的岁月,有共同的记忆,这种情况轻言分手似乎是不道德的,而一般意义上的“爱情转化为亲情”也是维持婚姻关系的一个重要理由。

而《分手的决心》中的海俊与静颜让我看不到一点这方面的连接感,或许是导演也有意弱化这种连接感,直接让两人的孩子从头到尾“隐身”。

而这样做是为什么呢?为了赞颂海俊与宋瑞莱之间因为智性和志趣相投的伟大爱情?还是质疑世俗的婚姻制度以及其中的道德义务?

我想先在这里补充一下一个点,即海俊和宋瑞莱都是非常有仪式感的人。

海俊在追捕逃犯的时候,甚至在面对面肉搏时,依然西装革履,一板一眼,从容不迫,这些宋瑞莱都看在眼里。

而瑞莱也是一个追求仪式感的人,这种仪式感的需求可能源于当初她在海上偷渡时满身屎尿、毫无一个文明人的体面与尊严的经历。

其实妻子静颜也是一个很有仪式感的人,她曾对海俊说:我们每周都要做,即便相互讨厌也是。

宋瑞莱对海俊说:你这样的人是不会与我结婚的。然后又说:离开我一定每晚睡不着觉吧?那天在市场遇到我,有没有感觉自己又活过来了?

这段话让人意识到影片的题眼:现代社会是一个以理性规约一切的社会。这种理性维持着每个阶段的利益最大化,根据自身的阶级、条件、个性等,从起点出发,依附理性可以发现一条看得见的路,正如海俊的儿子也正在走上如夫妇二人一样的人生道路。

虽然从传统到现代,个人自由是一个核心的价值点,但这非常值得怀疑。正如宋瑞莱所疑问的,看上去恋爱自由、婚姻自由是现代社会的核心价值之一,但从理性出发,其实个人的自由空间是有限的。正如现在越发展,大家发现选择面越狭窄一样。因为按照理性原则,可选择的选项本来就应该是收敛甚至唯一的。

但利益与个人体验未必是统一的。正如张海俊在单位奋斗了几十年也依然是普通督查一样,虽然他的能力早就胜任更高的工作。而从个人利益出发,静颜选择更年轻有为看上去也更帅气的李主任是符合自身利益的做法。

但这违反了道德原则,虽然从海俊来说,与瑞莱互动也是半斤对八两。所以,问题在于,如果理性推导出的价值最大化碰到了道德的束缚,那问题出在道德,还是理性?

社会道德是一个社会公共价值的最大公约数,因此,它也是随着社会发展尤其是经济生产力发展而演变的。

隐入尘烟的海清

说到这里,我想引入本文试图探讨的另一个对象,演员海清。

对于海清,大家都很熟悉,从她在《玉观音》中崭露头角开始,演艺生涯也有二十年了。在这二十年里,海清以一部部作品始终占据了一线的位置。

但同时,似乎她对目前的境遇也还是有不满意。最突出的就是2019年First影展上,海清与姚晨、梁静一起向影视圈呼吁,多给中生代女演员机会。

当然,这个呼吁引起了很多的争议。最突出的一点是,以海清等人的圈内地位和话语权,真的要到了“求人给戏”的份上么?换句话说,是不是有些戏想请她们反而她们看不上?

从海清的履历来看,她最擅长的角色几乎都是一致的,无论是蜗居,还是王贵与安娜、媳妇的美好时代,到双面胶,甚至最新的心居,形成了她有代表性的“国民媳妇”形象。

这些剧中的人设也有高度相似性,比如精明强悍,“拿捏”男性的手段与尺度等等。难怪乎在《心居》中,出现了海清对童瑶的“碾压”。

但一直这么演下来,当然也会疲劳。所以我们看到了《隐入尘烟》中的曹贵英,以及《平原上的摩西》中的傅东心。

初看到这两个角色,我有一种强烈的感觉,就是海清本人的气质,以及她过去若干年多个经典角色的加成所形成的气场,透过角色和人设强烈地刺激着我的眼膜。

我不知道这是我有了先入为主之见,还是演员本身的表演就是如此,傅东心还好说,曹贵英无论在片中如何“低眉顺眼”,或低声下气,都无法遮掩海清过往角色“继承”来的压迫力。

我忽然意识到,这是这若干年来国产影视剧所形成的欣赏惯性,即结构性的性别与家庭关系,让我形成了某种“定势”。但这并非我不愿意扔掉“有色眼镜”,而是在于,这种“背景色”是若干年来影视圈文化的一个重要部分,甚至是底色,并不是个人好恶可以左右的。

由此,从海清从“国民媳妇”一步跨越到《隐入尘烟》、《平原上的摩西》这样天差地别的形象,作为普通观众有一些不适应也是正常的。但问题并不在于适不适应,而是这种角色或戏路,到底是不是成功的,进而有没有继续延展的可能性?

说到这个问题,我们就会遇到一个比较尴尬的局面,就是曹贵英,包括傅东心,某种程度上都是被“构造”出来的。双雪涛在和张悦然的对谈中说及傅东心这个角色时,便说这个人物是虚构的,现实生活中没有跟她一样的人。而张悦然则说在她的经验中却能找到这样的人。

无论怎样,创作者塑造这样的人物,都“夸大”了其中的一部分特质,比如曹贵英的顺从,傅东心的理想化。在《平原上的摩西》电视剧中,编导似乎还有意无意设置了一个时间差,似乎傅东心在遇到庄德增之前已经怀孕了。在原著小说中也无法得知此事是否确实。

不过这并不是这里要剖析的内容。撇开此事,需要更加辨析的一点是,如果傅东心从未爱过庄德增,却仍然选择和他结婚生子,这件事是否道德?或者更直白说,没有爱情的婚姻是否是道德的?

这样我们就面临了与《分手的决心》中类似的问题。而在这个问题上,我们似乎很难得出简单的“道德”或“不道德”的判断。

需要注意的一点是,在现代文明开始之前,“爱情”在婚姻中并不是一个必须的东西。无论是东方的媒妁之言父母之命,还是西方建立在宗教律法之上的婚姻,在现代社会以前爱情都不是必需品。

而在现当代社会,当爱情成了所有人一生追求的主要内容之一时,没有爱情的婚姻就自然而然成了一种有争议的、甚至有不道德性的存在。但我必须指出,这样的情况大量存在于现代婚姻中,只是很多时候我们未必那么愿意直面真相。

所以我们不得不接受一个略显尴尬的结论,就是爱情对于婚姻和家庭来说,既非必要条件,也非充分条件。

而近代以来无数文艺作品不断营造的关于爱情的神话,似乎更接近于是一种广告式的宣贯和轰炸。可以想象一下,如果剥离了“爱情”,我们的所有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还剩下什么?

东方亮了西方亮

也许有人会说,这不过是过去一年中产生的几部文艺作品,而且还都在东亚地区,没有代表性和说服力。

那么也可以将视线转向西方。就在明天,第95届奥斯卡颁奖典礼就将举行。对于中国观众来说,最引人关注的自然是《瞬息全宇宙》是否能摘得最佳影片奖,以及杨紫琼和凯特布兰切特的影后之争,到底花落谁家。

虽然结果还未尘埃落定,但就目前的态势,却已经可以得出一个结论,即对于传统的恋爱、婚姻和家庭关系,东西方同时走入了困惑和逡巡的境地。

《塔尔》和《瞬息全宇宙》看似南辕北辙,一个是西方正当时的大女主、zzzq,另一个是传统的东方家庭、东方伦理在移民社会的映射,但却都脱胎于对传统价值的质疑和“逆反”。

《塔尔》中布兰切特饰演的塔尔,是一个集西方目前所有的zzzq于一身的角色,加上布兰切特的演技,甚至有人去寻找现实中的塔尔原型。

虽然塔尔占尽了zzzq,但导演似乎也并不愿意将她作为某种主流价值的传声筒,比如为了巴赫的音乐,“舌战”那位有色人种小哥的段落,就显示出导演在保守价值和当下zzzq之间的暧昧态度。

并且,导演仿佛在前一个半小时的时间内塑造出一座精致的水晶雕像,又在后一个小时中将其彻底打碎,显示出对于当下西方的主流价值的信仰并不坚定,影片最终给观众的也是一个问号和省略号。

同样的问题也出现在《瞬息全宇宙》,虽然前半段对于东方传统的原生家庭弊病、代际问题和伦理问题的各种表达和质疑,让很多人尤其是东方观众感同身受,甚至痛哭流涕。但影片最后,还是走向了最通俗的代际和解,让想从影片里得到一些新的东西的人最终一无所获。

而对于婚恋问题,片中最发人深思的桥段,无过于关继威饰演的丈夫和杨紫琼饰演的伊芙琳,在某个时空中并未结缘,却都走向了“成功”的人生巅峰。在这里,编导似乎将传统的“父母之命”与“个人价值”的实现划进了同一战壕,即每个少女成长路上的最大威胁在于“隔壁的那个穷小子”的诱惑和不靠谱的承诺誓言,而父母对子女的掌控和“纠偏”才是为之保驾护航的关键。

但最终,丈夫在阅尽千般人生后,仍然坚定地说:“如果有来生,我还是会选择和你一起报税。”似乎在婚姻关系中,最重要的仍不是与对方和解,而是与自己和解。

这样的故事当然可以作为影视剧的个例,但当这样的作品在同一时间的不同场域出现,则显然包含着某种必然性。

所以,想在影视剧中寻求某种确定答案的我们,可能只会一次次失望,但如果将它作为通向未来路径的敲门砖,则未尝不可。毕竟,大多数文艺作品只具有提出问题的功能,解决问题依然要在生活中去完成。

0 阅读: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