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如磐石》:这不是张艺谋最好的作品,然而这是它的深意

粽眼观天 2023-10-04 23:15:02

本来我是不想写《坚如磐石》的影评的。理由也很简单,对于一部遭到了各种莫名其妙的删改的电影,连作品的“完整性”都不能保证,那么无论简单地说“好”还是“坏”都不合适。

但《坚如磐石》显而易见的已经锁定了国庆档冠军的位置,并且那些不可言说的删改反而成了影片中的霓虹灯一样的另类光环,这样一来对影片的解读成了一种特别而有趣的现象,这种现象本身就具备了解读的意义。

因此本文还是试图对影片以及相关的观影、解读现象做出一些个人的解读,均为一家之言。

一、 独此一家

一般来说,我们会把电影分为商业片,文艺片,纪录片等等。而在我看来,大部分的影片,包括我们通常所说的“文艺片”,其实也属于商业片的范畴,至多可分为“商业化的艺术片”和“艺术化的商业片”等。

而真正的艺术片,在我看来都是“探索电影这一门类在当下的边界,或纯粹的艺术价值”的影片,这类影片其实是很少的。

《坚如磐石》当然是一部纯粹的商业片。但同时,在中国大陆还有一种特殊的电影门类,可称为“政治隐喻片”。

应该说,其他国家和地区并不是没有可称为“政治隐喻片”的作品,但地位没有中国大陆这样特殊。原因当然第一是特殊的审查环境,另一个则是大陆电影观众特别的欣赏口味和观影要求。

我在以前的文章中说过,中国大陆的电影观众对电影作品的要求是非常特殊的,既需要有足够的娱乐价值,又需要有一定的社会价值和功能性,也需要有群类细分的鉴赏价值和区分度。

这种“什么都要”的惯性来源于过去复杂的文艺发展历史和市场状况。而其他国家,以及中国港台地区的观众一般都没有这么复杂和综合性的要求。对于他们来说,商业电影就是商业电影,文艺电影就是文艺电影,绝不会在一种门类里去寻找另一类电影的价值。

而这对创作者,尤其是导演和编剧提出了极高的要求。中国香港导演陈可辛当初“北上”时就充分注意到了这一点,于是才会拍出气质极为独特的《投名状》。事实上这就是一部“政治隐喻”意味浓厚的影片。

而“政治隐喻片”真正给观影鉴赏和评论带来的困难在于,第一它的主题隐藏在重重的话语迷障里,需要仔细挖掘和辨析;第二,一旦一部影片沾上了“政治隐喻”的气息,那么寻常的商业或文艺鉴赏标准就不适用了,因为其隐秘的内涵超越了简单的商业娱乐功能和艺术表达,即便这造成了对影片显性功能的伤害,也能够被复杂的解读意义所弥补。

所以,《坚如磐石》本身已经足够丰富的解读空间,加上它在漫长的审核过程中的反复删改和“补拍”,将这部作品的讨论价值推向了一个远比原来更高的高度。

二、 “狂飙”之后说《狂飙》

提到《坚如磐石》,又不得不先来说说《狂飙》。

今年上半年的《狂飙》真可谓街知巷闻,家喻户晓,不仅剧集大热,连带着将几位主演如张颂文、高叶等也推向了一线的位置。

这种情况有很久没有出现了。不过,我在它最热的时候并没有怎么关注。因为那时候我的注意力主要在《三体》电视剧和春节档的两部电影上。

另外,对于我这种长期关注综艺的人,其实早就对张颂文老师的演技耳熟能详了,对于广大观众来说刚刚发现的“宝藏演员”,其实对我早就不陌生。

因此,我是到了第一波热度几乎已经散了,才去完整观看了《狂飙》。

《坚如磐石》作为类似的扫黑题材,在2019年就已完成了制作,张艺谋曾说,如果这部作品能早些上映,可能现在更火的就是于和伟而不是张颂文了。

演艺圈有一句话,大火靠命。已经发生的事情我们无法去假设,但是可以做一些分析。

年初的时候微博上有流传过这么一句话:所以高启强不是也挺好的,重情重义,爱护弟妹,忠于家庭,感情专一,除了是个黑社会。

这确实非常有意思,高启强确实是这些年来很有“魅力”的反派人物之一。而我们把目光放长远一些,会发现这类人物在过往的影视剧中并不少见。

比如几年前的《人民的名义》中的祁同伟,而在二十年前的扫黑剧中,也一样有着《黑冰》中王志文饰演的郭小鹏,《黑洞》中陈道明饰演的聂明宇,《征服》中孙红雷饰演的刘华强等,都是这类“魅力黑老大”。

不过,虽然这些人物都是经典,但跟高启强这个人物比起来,还是要逊色一筹。

高启强的特殊性,第一在于这个人物的“前史”交代得很明白,从他一出场的“鱼贩子”到最后的“黑老大”,张颂文演绎出了一个完整的小人物“逆袭”的过程。而其他几个人物一出场时就已经“定型”了。

第二是,高启强这个人物身上叠的buff太多了,不仅丧偶多年都未续弦,甚至连普通人的“基因执着”都没有,不是自己亲生的孩子也视如己出。

这个人设的强大,我举一个例子大家就明白了。十年之前的《来自星星的你》让整个亚洲都知道了“都教授”,当时有一篇很有名的文章《韩剧是女人的A片》:

为什么日本AV和韩剧会这么流行?用进化心理学的视角很容易进行解读。进化心理学认为,我们活着的最终目的就是延续自己的基因,但对于男人和女人来说,虽然目的一致,但手段各不相同。男人要的很简单,让自己的精子跑到女人的身体里;而女人的要求就复杂多了。

女人的需求远比男人复杂,那么韩剧里的男人是怎样的一个人呢?首先,他必须是一个高富帅,这是最低标准,如果他不高、不富、不帅,那就是纯屌丝,这就变成了现实世界,这怎么行?韩剧的目的就是让你脱离现实,进入一个想象中的世界。在这个世界里,屌丝根本没有存在的价值,因此即使他只是一个备胎,也必须是一个高富帅。

其次,光是高富帅还不行,还要素质、品位、知识俱佳,脾气要好、随叫随到。对自己从来就不乱想,可以抱在一起聊一晚上,什么都不发生。自己心里那些小秘密小心思,他可以一下就猜透。如果你要走,他会紧紧抱住你强吻你,就是不让你走。

简而言之,韩剧创造了这样一个世界:女人不需要提供什么,就会有一个白马王子对你无条件的付出。这个白马王子满足你一切对于男人的幻想,他还对你非常的专一。简直比童话还要童话。

对于女人来说,这是多么美妙的一个世界?只是,这样的男人,在世界上也不存在!

如果说AV电影是消费女色,那么韩剧就是消费男色。AV忽悠了中国男人,韩剧麻醉了中国女人。它们的副作用是,提高了人们对于感情的“阈值”。阈值指的是触发某种行为或者反应产生所需要的的最低值。

而都教授显然满足这篇文章的所有点,他甚至是不死的!因为都教授“不是人”,现实中也确实很难找到这么完美的“人”。

所以我曾认为,男性角色的buff叠到都教授就满了。往前几年,张嘉译饰演的宋思明是个贪官,但也成了无数女性观众神往的“魅力大叔”,甚至直接推动了今后若干年的大叔系审美。对于当初都教授以“外星人”的身份压过了宋思明,我还有点腹诽,认为这是韩剧编剧靠作弊取得的成绩。

没想到,过了十年,“高启强”这个人物横空出世,其属性强到了堪比宋思明+都教授,甚至犹有过之,因此也获得了创纪录的热度。这确实值得中国的内容创作者骄傲一番。

而与之对比,《坚如磐石》中于和伟饰演的黎志田从设定上就逊色了一筹,哪怕于和伟与张颂文的演技不相伯仲,也只能稍逊一筹了。

三、 人物

从这个角度来说,本片真正承担“人物弧光”作用的应该是雷佳音饰演的苏见明,其身世的复杂性和挣扎于黑白之间的身份属性,使得他本来应该是非常“有戏”的。

然而,也许是删改等原因,这个人物始终没有出来,这跟雷佳音的演技倒没有直接关系,主要是创作上的限制。

古希腊哲人亚里士多德的《诗学》中认为,戏剧中情节驱动是第一位的,情节驱动>人物驱动。

不过这一条被后世颠覆了,现代文学理论一致认为,人物>情节,戏剧主要靠人物,尤其是其性格驱动。

但在一部两个小时左右的电影里,人物的复杂性往往来不及展开,不像电视剧那样有长度优势。因此《狂飙》可以用一部剧的时间从容地对高启强这个人物进行塑造,展现他的性格多面性和演变发展。而《坚如磐石》因为时长和审查的关系,不得不更多依赖情节驱动,而人物本身的丰满立体就受到了伤害。

这里还牵涉到一个问题,作为一部扫黑剧,惩恶扬善、宣扬正义当然是无可争议的主题。而在一切服从于主题的情况下,正反派人物很容易变得脸谱化,非黑即白,从而落入十七年文学的人物塑造窠臼。

因此这类作品是不好拍的,也很难用一条清晰的标准线来说明,究竟什么是可以拍的,什么不能,很多事情都依赖于似有似无的“感觉”。为了避免麻烦,往往“一刀切”就成了最终的处理方案。

而这当然是不能让观众、也不能让创作者满意的。陈宇是从这部作品开始跟张艺谋合作的,而张艺谋显然对陈宇的作品非常满意,又连续合作了《狙击手》和《满江红》。

从剧作上,也能找到一点相似的痕迹,比如片尾苏见明在船上用手机广播出郑刚和黎志田的罪证的那一幕,就很像《满江红》的高潮戏。

而人物本身的复杂暧昧性,在经历了大删大改之后,只能从片中像猜谜或者侦探破案一样去还原,这也是中国式“政治隐喻片”的不可言说之痛。我们也只能从一鳞半爪中得窥一二。

从人物设置来说,郑刚和黎志田是毫无疑问的反面人物。而片中似乎始终在体现他们都有或多或少的“恋女情结”。

我们知道,反映改开以来市场经济大潮中的官商勾结等现象以及原始积累的罪恶的影视剧已有不少。之前的《归去来》中王志文饰演的副市长书望已经在这一方面有过深度的诠释。

对于黑恶腐败现象中纠缠的复杂的时代和伦理因素,《坚如磐石》的原版已经做了很深入和符合戏剧规律的描绘,如果能如原版呈现,可能是一部“当代浮世绘”。

而它也如《归去来》和《突围》等剧一样,提出了一个复杂的问题:当下一代带着与生俱来的“原罪”成长壮大时,该如何处理自身与上一代和成长环境间复杂的关系,尤其是自身发展所受到的助益与其割舍不掉的关系?

应该说这并不只是某一类人面临的问题,而现实情况是,我们既不可能“推倒重来”,也不可能“置之不理”,所以必然处于挣扎和纠结的状态。

正是因为这种善恶、正邪的复杂对立,影片设置了片中的三个主角:郑刚、黎志田和苏见明,最终都失去了他们所牵挂的人:杨晓薇揭发了郑刚,黎志田见不到自己的女儿,苏见明则痛失所爱。

从惩恶扬善的角度,似乎也只能这么处理。

四、 解读

从作品本身来说,张艺谋也许是想留下一部“王炸”,甚至是像陈忠实那样“能垫在棺材里当枕头的作品”,但最终成了“半场好戏”,这对创作者和观众、以及电影市场来说当然是三输的事情。

但目前电影市场的复杂性也必然导致这种结果。因此,我们应当从中学会些什么呢?

正如中国“政治隐喻片”的翘楚《让子弹飞》一样,这么多年观众对其不断的解读和重温,甚至形成一门“让”学。观众对这类影片的“复盘”感兴趣,无外乎两种理由,一是能从中读出某种复杂博弈的“不为人道”的秘密,二是对未来有某种预见性和参考价值。

如果愿意的话,观众们也一样可以对《坚如磐石》做类似的事。不过我却认为,对于一部影片做巨细靡遗的分析和解读的时代差不多已经过去了,这方面《让子弹飞》就是巅峰,而《坚如磐石》因为一定的时代特性也可以得到相应的位置。

但更重要的仍然是现实本身,我在解读音乐和其他类型艺术作品时也说过,真善美的价值原则,无论是“善”还是“美”,最终都要建立在“求真”的基础上。

因此,与其分析电影,不如更多地去关注现实。而《坚如磐石》的原版作品和它复杂的“修改过程”,倒可以给我们一定的启示。我仍然不认为张艺谋拍出了那部可以“垫在棺材里当枕头的作品”,原因在于时代仍然在一刻不止地向前发展,而张艺谋继续前行的决心仍然“坚如磐石”。

0 阅读: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