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最讨厌父母说的5句话,希望你不常说

钱志亮谈知识 2025-01-11 13:58:39

平日里,催孩子写作业、学习,已经快成了家长的口头禅。

有些家长看到孩子玩就焦虑,恨不得孩子时时刻刻在学习;看孩子磨蹭,就忍不住催孩子快点完成作业。前不久看到一则视频,一个小女孩受不了爸爸不合理的要求,向爸爸哭诉:

“我得有自由的时间啊,学习必须劳逸结合啊。”

“我写完作业了,我把自己的事情做完了,难道我玩还有问题吗?”

“你要是要求这样的话,机器人都忙不过来,我长八只手都忙不过来呢。”

视频看得令人窒息,能够感受到孩子的压力有多大。很多时候,孩子不是不喜欢学习,而是不喜欢父母的态度和说话方式。

一方面,孩子在学习之余,也需要放松和休息。适当的自由玩耍时间是必不可少的,让孩子在枯燥、高压的学习之外,有一个喘息、调节的机会,不光能提高学习效率,更保障了孩子的心理健康。如果家长张口闭口都是催孩子学习的话,会给孩子带来很大的压力和烦躁情绪,反而会破坏孩子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另一方面,站在孩子的角度,家长经常性地催学习、写作业,会带给孩子一种不被信任的感觉:“难道我自己不知道要学习、写作业吗?”

还会传递给孩子一个信息:“父母关心学习和作业,胜过关心我。”“父母只喜欢爱学习的我、作业做得又好又快的我。”这两种感觉叠加在一起,很容易导致孩子产生逆反心理,家长越催、他越不做,越催越慢。孩子也会对父母感到失望,亲子关系越来越差。因此,家长平时和孩子沟通,不要只知道催孩子学习,多和孩子聊聊学习之外的事情,关心他的喜好、人际交往、情绪感受······才能真正走进孩子的心。学习上,家长可以通过立规矩,来避免唠叨、催促:比如每晚放学后先写作业再玩、周末有固定的学习时间段。在此基础上,家长就不用一直盯着、催着孩子,给孩子更多的信任和自主权,让他自己安排作业和学习,有充分的自由空间,孩子慢慢会懂得自觉、自律。

02“你看别人家的孩子/你看看别人”好像在每个人成长过程中,都有一个强劲的对手——“别人家孩子”。

谁家孩子懂事又勤快,谁家孩子考了第一,谁家孩子钢琴十级,谁家孩子奥数拿了全国的名次......

家长以为用“别人家的孩子”来刺激孩子,可以让孩子看到自己和别人之间的差距,向别人的优点学习。

然而,实践起来的效果却没想象中那么好。

每一个孩子内心深处都渴望着被父母的理解和肯定,家长的比较,孩子更多的是感到伤心,有种被忽视与被否定的感觉,影响内在的安全感。

时间长了,孩子会越来越不自信。经常被比较的孩子,会渐渐形成参照他人的行为和标准去做事的习惯,缺少主见,找不到自我价值所在,容易在未来的人生道路上失去方向。

有一位家长曾分享过她和孩子的故事:有次她儿子写作业不认真,一会儿上厕所一会儿要喝水,她忍不住吼孩子:“换成别人早写完了。怎么别人家孩子学习都不用大人操心,成绩还那么好,再看看你!”没想到孩子一下子跳起来,气冲冲地说:“总拿我和别人比,你怎么不和别人妈妈学,人家妈妈工资又高、又漂亮,温柔,不像你,成天凶巴巴!”她一下子怔住了,愤怒之下把孩子大骂一顿,差点动起手来。

冷静下来后,她不禁陷入沉思:原来被比较的滋味这么难受,平时自己还总是拿那些优秀的孩子“刺激”孩子。忽然间,她理解了孩子的感受,之后再也没有拿孩子和别人比较。真正对孩子好的教育,不是百般挑剔他的不足,而是接纳他真实的样子,欣赏他的独特,善于发现他的闪光点。不要拿孩子和别人比,而是让孩子和自己比,有进步就值得鼓励和肯定。只要孩子一直在努力进步的路上,终有一天会达到理想的目标。

03“不许看手机/不许看电视/不许玩游戏”

有些家长把电子产品视为洪水猛兽,严禁孩子使用,常常命令孩子:“不许看手机/看电视/玩游戏!”

心理学中有一个“白熊效应”,很多时候,父母越是禁止,对孩子来说越是一种诱惑。

而且,命令的语气也容易激起孩子的逆反心理。

正如美国儿童心理学家鲁道夫·德雷克斯所说:

“不论什么时候,当父母命令或者强迫孩子做事情,就会导致权力之争。”

于是,家长越不让孩子玩手机、看电视、玩游戏,孩子偏要做,倒不是因为多喜欢,更深层的心理动机是表达抗议,争夺“自主权”,不想屈服于父母。

因此,家长的说话方式很重要,少用命令、威胁的语气。而更为关键的是,现在这个时代,信息、科技发展迅猛,电子产品已不仅仅是娱乐工具,更是现代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想要孩子完全不接触电子产品是不切实际的,孩子的生活中也需要适当的放松、娱乐、获取信息、和同龄人有共同话题。更好的办法是,规定孩子玩的时间,控制时长,比如每周只有周末两天可以玩,时间不超过1小时。让孩子合理分配使用电子产品和学习的时间,培养起自控能力才是关键。

另外,家长需要回答这个问题:不许孩子“玩手机、看电视、玩游戏”,那可以做什么?不可否认,许多孩子是因为现实生活的孤独、单调、空虚、没有兴趣爱好,才容易沉溺于手机、电视、网络世界。因此,家长一方面要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让孩子感受到爱和关心;另一方面,丰富孩子的日常生活。比如经常陪孩子做一些有趣的事情,户外运动、阅读、参观博物馆、上一到两个兴趣班等。当孩子内心能量满满,现实生活足够精彩充实,自然不会沉迷电子产品。

04“真没用/笨”

生活中,当孩子犯错、表现不好的时候,家长们总是会不耐烦、情绪上头,开始朝孩子发火。最常见的就是骂孩子“没用”、“笨”:

孩子东西没拿稳,掉在地上,“真没用,你能做成什么事?”

作业教了几遍还不会,“真笨,猪脑子!”

孩子被同学欺负了,“真没用,你不会打回去吗?”

父母的真实想法可能是“你需要更加努力/多练习/勇敢一点”,但孩子往往会全部理解成:“我很差劲。”有一位网友曾说:“小时候经常被父母骂‘没用、笨’,后来一遇到困难就觉得自己不行。”在幼小的孩子心中,父母就是权威,他们对自己的认知很大一部分来自于父母的评价。

长期生活在父母的负面评价中,孩子也会开始自我怀疑和否定,觉得自己就是一个“没用的人”,就是“笨”,从而自我设限。缺乏自信的孩子,不但会缺少积极进取的动力,遇到困难和挫折时也容易被打倒,心理脆弱。

孩子的成长,是一个不断学习的过程,犯错、表现不好再正常不过,代表他还需练习、需要家长的指导。

因此,家长应当对孩子多一些理解和耐心,不要总是用成人思维看待问题。

给孩子具体的帮助,而不是一味的情绪宣泄,告诉他错在哪里(哪里做得还不够好)、应该怎么改正(进),才真正有利于孩子的进步。

批评孩子时,要就事论事,不要攻击孩子的人格、给孩子贴负面标签。多一些鼓励和肯定,孩子会更有自信,越来越优秀。

05“一天到晚就知道玩”

有些家长看待孩子的言行常常带着偏见,说话也不管是否客观公正,就随意评判孩子。比如孩子正常和同学约着出去玩,家长就忍不住念叨:“一天到晚就知道玩!”孩子跟家长聊天,说到学校里和学习无关的趣事,家长马上脱口而出:“天天就知道玩!学校是学习的地方,是给你玩的?”孩子刚写好作业,出来休息会儿,被妈妈回家撞见,就马上骂孩子:“一天到晚就知道玩!作业写了吗?”被父母这样不公正地评判,站在孩子的角度,他会觉得很委屈:“为什么我认真学习的时候你不说呢?为什么爸爸妈妈总是看不到我的努力?”有些孩子甚至会故意和父母作对:

“反正我在你心里是这样的,那我还不如就真的这样做!”家长的话,对孩子也是一种消极暗示,损伤了孩子的自尊心,不利于孩子内驱力的发展。作为父母,说话应当客观公正,不要随意评判孩子,以偏概全。根据孩子一时的行为就对他做出负面评价,这会破坏孩子对父母的尊重和信任,导致亲子关系恶化。如果孩子确实有一些不好的习惯或行为,家长也应就事论事,多用正面的语言和孩子沟通,比如:“是不是到学习时间了?”在孩子认真努力、表现良好的时候,家长也要适当给予肯定,会给孩子增添力量和信心。多给孩子信任和积极暗示,孩子才会朝着好的方向发展。

0 阅读:51
钱志亮谈知识

钱志亮谈知识

关注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