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8年夏天对于中华民族来说,注定是一个难以忘却的年份。从6月开始,一场持续不断的暴雨肆虐神州大地。
洪水,这个古老的敌人,再一次露出了狰狞的面目。
灾情随着暴雨的持续而不断扩大,江西、湖南、湖北、黑龙江……
29个省市相继告急,受灾人数高达2.23亿,占当时全国总人口的17%。洪水无情,将千家万户的安宁,毁于一旦。

8月7日,灾情进一步升级。江西九江市浔阳西路的堤坝,在洪水的冲击下,裂开了一道60米长的伤口。洪水如猛兽般咆哮着,疯狂地冲击着脆弱的堤坝。
450万九江百姓,面临着灭顶之灾。一座城,一座有着悠久历史的英雄城,面临着被洪水吞没的危险。
就在九江告急的时刻,一位坚毅的身影出现在了抗洪前线。他,就是时任南京军区副司令员的董万瑞中将。
这位年近花甲的老将,临危受命,毅然担起了长江抗洪抢险总指挥的重任。
董万瑞将军出身山西,他20世纪40年代初出生,少年时代便开始接触到国家和民族命运的深刻联系。

60年代初,董万瑞响应国家号召,义无反顾地投身军营。从一名普通士兵起步,他凭借着非凡的勇气和军事才能,在战场上屡立战功,逐步成长为共和国的一名高级将领。身为我军的中将,他不仅有着显赫的军衔,还承载着国家赋予的重任。
他的军旅生涯,是一部听党指挥、为民尽忠的传奇。无论是担任师长,指挥部队挖通鼓山隧道,还是出任军区副司令员,他始终铭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铁血柔情,刚正不阿,他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了一名共产党员的初心和使命。
此时此刻,洪魔当前,董万瑞深知肩上的责任。他没有丝毫犹豫,立即组织3万将士,星夜兼程,驰援九江抗洪一线。他要与时间赛跑,与洪水搏斗,誓要守住九江这座英雄的城市。
飞机划破长空,将这位巍巍将军,送到了抗洪最前沿。董万瑞谢绝了九江市政府的好意,没有去安排好的住所休整,而是直接把指挥部设在了堤坝上。

"同志们,抗洪就是打仗,这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我们人民子弟兵,就是要冲锋在前,用我们的血肉之躯,筑起抗洪的长城!"董万瑞语气坚定地对将士们说。
"我命令你们,与我一起打赢这场抗洪抢险战,与长江堤坝共存亡!这不是一般的号召,这是军令!我们必须完成祖国和人民交给我们的任务,否则就是我们的失职!"
雨幕中,3万将士齐声呼喊:"服从命令!坚决打赢抗洪抢险战!与长江堤坝共存亡!"铿锵誓言,响彻云霄。
至此,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在九江拉开了序幕。董万瑞正带领着3万多名钢铁战士,投入到这场殊死搏斗中。

久经沙场的董万瑞深知打赢抗洪这场硬仗,光有决心还远远不够。他马上进入了战时状态,运筹帷幄,指挥若定,带领将士们开展科学救灾。
多年的军旅生涯,锻造了董万瑞敏锐的军事头脑。他当机立断,下令凿沉8艘排水量1700吨以上的大型货船,以最快速度堵住决口。巨大的船体,顶住了洪水的汹涌来袭,为抢险争取了宝贵的时间。
但洪水的威胁并没有就此消退。缺口的旁边,仍有细流不断冲击着摇摇欲坠的堤坝。稍有疏忽,洪水就会卷土重来,前功尽弃。
"绝不能让洪水得逞!"董万瑞咬紧牙关,带领战士们日夜奋战。他们开来军用卡车,想方设法加固堤坝。但洪水实在太凶猛了,眼看就要冲垮堤坝。
时间分分秒秒地流逝,洪水却越来越大。眼看就要功亏一篑,董万瑞深知不能再这样耗下去了。他环顾四周,目光落在了一旁待命的战士身上。

"同志们,如果我们再不采取措施,堤坝就要被冲垮了!"董万瑞语气凝重,"现在,我只有一个办法,就是让战士们用自己的身体,堵住决口!"
话音刚落,在场的将士都愣住了。他们万万没想到,堵洪竟然要付出这样大的代价。但董万瑞坚定的目光,告诉他们,这是唯一的办法。
"孩子们,这是命令!"董万瑞强忍泪水,深情地看着自己的战士们,"我们是人民子弟兵,保家卫国是我们的天职。现在,人民和国家需要我们,我们绝不能退缩!"
战士们听完董万瑞的话,没有一个人退缩。一个班的战士率先跳入洪流,瞬间就被洪水吞没。一个排的战士紧随其后,义无反顾地投入到这场殊死搏斗中。

就这样,200多名战士,在董万瑞的带领下,用自己的血肉之躯,堵住了凶猛的洪水。他们手拉手,肩并肩,在洪流中扎下了一道道永不倒塌的人墙。
董万瑞也毫不犹豫地跳了下去,与战士们并肩作战。他们咬紧牙关,用自己的身体,为人民筑起了一道钢铁长城。
最终,在董万瑞的指挥下,一个巨大的弧形围堰拔地而起。洪水,终于被驯服了。九江城,暂时安全了。
这一幕,何等悲壮,何等感人!这不是一场表演,而是一场与死神抢人的搏斗。他们用自己的生命,诠释了什么叫"为了人民不怕死,保卫人民不怕死"。

最令人动容的是,在这场抗洪抢险中,董万瑞与自己的儿子董三榕意外重逢。此时的董三榕已成长为一名优秀的排长,主动要求加入到抗洪一线,投身这场关乎生死的斗争。
当董三榕身负泥泞、疲惫不堪地站在父亲面前时,董万瑞只是平静地说了一句:“你的手,还没有我黑。”
在父亲的眼中,儿子同样是为国家而奋斗的战士,而董三榕也在父亲的身影中看到了不屈不挠的坚定与担当。
董万瑞将军与儿子董三榕并肩作战的身影,成为了无数人心中难以磨灭的记忆。

在这场灾难面前,董万瑞没有选择安逸,而是主动担起了国家和人民的重担。
在他身上,我们看到了中国军人崇高的精神:无论前方是战场还是灾难,他们始终坚守在最危险的地方,捍卫着国家和人民的安全。
这场抗洪斗争虽已过去多年,但这对父子的精神将永远铭刻在历史的长河中,激励着每一位为国家和民族奉献的中国人。

1998年的抗洪斗争,已经过去了27年。但那场惊心动魄的战役,那些感人肺腑的瞬间,却永远地铭刻在了中华儿女的心中。
时光荏苒,斗转星移。曾经的战士,如今也都年过半百,桃李满天下。
但无论走到哪里,他们始终没有忘记,自己曾是一名光荣的人民子弟兵,曾为祖国和人民冲锋陷阵,抛洒热血。

那场轰轰烈烈的抗洪斗争,不仅彰显了人民子弟兵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革命精神,更凝聚了军民团结一心、同舟共济的磅礴力量。
人民群众也从未忘记,当年是谁在最危难的时刻挺身而出,是谁用血肉之躯为他们筑起了一道永不倒塌的钢铁长城。
每年的八一建军节,九江市民都会自发来到当年抗洪的纪念地,向英雄的人民子弟兵敬献花篮。那一束束鲜艳的花朵,承载了九江儿女最真挚的情意,寄托了对子弟兵的永远牵挂。

参考资料:
[1]沈啸.沧海横流,英雄本色——抗洪将军董万瑞的故事[J].七彩语文,2022,(26):50-53.
[2]华南.1998年:董万瑞奔走在没有硝烟的战场上[J].中华儿女,2018,(19):19-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