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末年,杀良冒功是什么意思?崇祯帝自尽值不值得被同情?

学社书香 2025-04-10 22:55:52

你听说过明朝“杀良冒功”吗?或者说直到今天,你还把“杀良冒功”当成民间小故事去看待。“杀良冒功”是明朝末年,最可怕的人祸之一。

“老乡,借你人头一用!”不知道有多少明朝边关百姓,因此成了刀下冤魂。

你觉得穿越到崇祯年月,烽烟四起兵荒马乱的时代!作为一个大明的平头百姓,面对闯王李自成起义军、满清八旗军、朝廷的官军、三军你最怕的是哪一个?或者说是这三股势力对明朝百姓的伤害谁最大?老百姓最害怕的,肯定是崇祯朝廷的官军。

虽然闯王李自成的起义军,和满清鞑子的八旗军也会骚扰百姓掠夺财物!甚至杀人放火。但是起义军是由活不下去的贫苦百姓组成的流寇,他们的宗旨是推翻“暴明”建立新的秩序。

"均田免赋、文武分治、精兵简政、剿兵安民、平买平卖,公平交易"。

闯王李自成为了收买人心,起义军不可能把事情做得太绝,要不然也不会有“开城门,迎闯王,闯王来了不纳粮”这样的童谣了。

李自成针对明军"杀良冒功"的暴行,在崇祯十五年河南战役后,宣布 "剿兵安民,专杀明朝官军,不伤百姓"。编唱民谣"朝求升,暮求合,近来贫汉难存活!早早开门迎闯王,管教大小都欢悦"。

闯王李自成 "劫富济贫"追赃助饷,在北京设立"比饷镇抚司",规定"中堂十万、部院京堂锦衣七万、科道吏部五万、翰林三万..."

崇祯十四年,闯王李自成攻开封时,开仓赈灾发放藩库粮12万石赈济灾民。每到一处,李自成就洗劫朱家皇族开仓放粮救济百姓。

这也是为什么历史会给《李自成起义》很高的评价原因!因为闯王是和人民站在一起。

还有传唱于民间歌谣《绥寇纪略》记载"童谣云:“杀牛羊,备酒浆,开了城门迎闯王"现存河南博物院藏崇祯十六年木刻。

正如接到剿匪诏书的孙传庭,发出了和卢象升一样的感慨:“天下糜烂,百姓从贼,皆因饥饿。”

而满清八旗军主要是打草谷,他们目的更多的是求财、以及抓明朝劳动力做包衣人。对满清八旗军来说,死掉的明朝人是没有价值的,不如抓回去当包衣人更划算。

可是大明朝廷的官军就不一样了,这帮人成年累月的拿不到军饷,本身活着就很困难,一肚子火没地方发泄。难说句不好听的话,全是些见了肉两只眼睛都能放光的主。

在明朝崇祯末年,混乱无序的大环境下,你指望官兵能对所过之处的百姓秋毫无犯,简直是天方夜谭。但关键的是,这帮明朝官兵不仅抢粮、抢钱、抢女人、他们还要你的命。

根据顾城先生的《明末农民战争》一书所描述,明末的军官纪律败坏!已经到了令人难以置信的程度。

《明史》书中所说:“经兵官所至,以打粮为名!结商贾搜居,奸淫妇女,焚世庐,小民畏兵,胜于畏贼。”

崇祯八年,户部尚书侯恂给陕西三边总督的信里面说:“贼来兵去,兵    去贼来,贼略于前,兵略于后!总督之令不能行于将帅,将帅之令不能行于士卒。”

从这封信里我们不难看出,明末的时候,大明帝国已经失控到了何种地步!并且明朝奇葩的首级军功制的存在,导致前线作战的士兵想要领赏或者升迁,都必须拿敌人的脑袋去邀功请赏!这就让“杀良冒功”成了无法避免的问题。

尤其是到了明朝崇祯末年,当兵的活不下去!手就伸向比他们更弱小的群体,向普通百姓同胞开刀。

崇祯四年,陕西总兵杜文焕上报各营兵将所斩首级531级!内亲丁占132级。据地方州县明朝官员汇报杜文焕从未在此作战,所谓的斩首级多半杀的是流民百姓。

同年十一月,总兵赵大印被弹劾“杀良冒功”,并且点明了被杀者的姓名。很多人竟是全家被杀,可恨他杀的这些“贼人”里面,有好多都是妇女儿童。

崇祯十一年,大同总兵王朴他不敢招惹入关抢劫的清军!便趁清军入关退居后,率兵屠杀当地的百姓,用来向朝廷邀功请赏升官发财。

而且为了把功劳揣的大点,他几乎成千上万的屠杀手无寸铁的村民,一个村一个村的屠戮殆尽。

在河南商丘,甚至出现了官兵提着刀追砍老百姓,并且口中喊着“借脑袋献功”的荒唐场面。俗话说,没有利益就没有伤害。为了鼓舞明军士气,崇祯把一颗敌人的脑袋明码标价为五两银子!

这帮当兵的虽然惹不起满清鞑子,和闯王李自成的起义军!但是老百姓他们惹得起。在明朝官兵眼里,那些同胞父老根本就不算人了!而是一锭锭行走的白银!

甚至明朝末年的官兵为了更多领取赏赐,官兵们还学会了美容美发的技巧,把杀死的百姓剃成满清辫子头,然后以假乱真上报给朝廷。

一颗明朝百姓的脑袋,能让当兵的赚到钱、能让当官的受的嘉奖、能让崇祯皇帝睡得更踏实。

看起来大家都各有所得皆大欢喜,只有那冤死的明朝人,以及他们的家人陷入了无尽的痛苦中。

所以,看到这里你还会不会同情崇祯帝!当年吊死在煤山上的那一幕?

0 阅读:6
学社书香

学社书香

丨小说丨影视丨历史丨解读丨关注丨博主丨追剧丨不迷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