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有的人吃饭总是剩一口?心理学家:属于一种正常心理

第壹心理 2024-11-16 11:09:01

生活中有这样的一个情况,很常见,但却难以解释。

大家在集体聚餐或者是家人聚会的时候,总会有人剩一点饭在碗里。如果你问他:“为什么剩一点?”,他的回答一定是:“吃不下了”。

但是大家有没有想过,只留下一点在碗里,真的是吃不下了吗?一次吃不下,难道每次都是吗?这次吃不下,下次饭少了却还是吃不完,又是怎么回事呢?其实,吃饭总是剩一口的背后,隐藏着一种群体心理现象。在心理学家看来,这属于一种正常心理。社会化行为其实“吃饭总剩一口”这个行为,是很个人化的。没有人会要求别人剩一口饭,这是个体的选择导致个体做出的行为。那么它就与社会毫无关系吗?并不是。

人类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生活在社会上,避免不了人际关系交往,尤其是在聚餐吃饭这种场合。在家吃饭是与父母的言行交流、外出吃饭是与朋友的言行交流、公司聚餐是与老板和同事的言行交流。人从单个的个体,通过聚餐,就是进入了社会的团体。很多个人化的行为就会被克制,而很多行为的发生都是集体无意识。例如:当餐桌上有一人举起酒杯准备题词敬酒,其他人在看到他举起酒杯的时候,就会不自觉的把手放在自己的酒杯上。其实这个动作是无意识的,因为大家的注意力都在题词敬酒的人身上,是你的潜意识告诉你,这个场合需要大家一同举杯。所以你的手就会被潜意识控制,在你没反应过来的时候,就放到杯子上了。

这一切都是为了能够更好的融入社会团体,能够做出符合团体的规范和行为。这种期盼给潜意识增加了压力,会迫使每个参与团体行动的人做到行动趋同。“剩一口饭”也是同理,聚餐时如果大家的桌子上都剩了一点,此时出现一个干干净净的盘子,就会突兀。这种突兀就是与众不同,而这种不同会吸引注意。在聚会中,没有人会主动吸引注意,所以大家都尽量做到跟大多数相同。也就形成了“剩一口饭”。类似的情况还有,如果人群中有人,尤其是地位较高的人,停止了用餐,其他人再继续心无旁骛的吃饭,就会显得怪异和突兀。这也可能会造成“剩一口饭”的行为。

所以,“剩一口饭”在一些场合当然不是个人行为,而是受到环境和他人影响的社会性行为。人类7天就可以养成一个习惯,更不用说身处于社会的我,需要经常做出集体无意识行为,受社会规则的规范。“剩一口饭”成为了多数人的常态,也是可以预见的。自我的控制与表达第一点说明了在群体环境下,“剩一口饭”是由于集体无意识而形成的社会化行为。那么,除去在群体环境下,一个人单纯的就是拥有“剩一口饭”的习惯,又是什么原因呢?

有人在群体环境下会做出“剩一口饭”的行为,但他本人从不剩饭。但有人总说:“不知道为什么,我就是想剩一口,也不是吃不下,就是剩一口心里会舒服。”这类似于一种强迫症,如果光盘了,他反而会很难受。这种强迫症来源于对自我的控制,“我必须要”“我习惯于”“我喜欢这样”,类似于这样的话语,都带有着强烈的自我表达倾向。这种心理十分强调“我”的重要性,任何语言和行为都是为“我”服务的。人在成长过程中,会受到来自外界的各种规定和约束。有的是强制性的,有的是规劝性的。法律规定的事情是强制性的,是不允许人们触犯的。

而有些规劝却是社会道德类型的,是最好不要触犯,但是触犯了会产生危害,却不犯法。“不要剩饭”,就是这样的一种规劝。小的时候,父母会和我们说:“需要全部吃完,不能剩饭。”。少年时期,老师会和我们说:“节约粮食,不能浪费。”。这些话都非常正确,但也不可否认,违反了并不会造成极大的后果。当时我们把这些话当成箴言遵守,而长大之后,却发现很多人不会这样做,或者说不遵守也不会怎样。

这时候人们会更听从自我的声音,有人愿意继续不剩饭,受社会道德约束。同样有人会不愿意,虽然不至于会形成浪费粮食的程度,但是“剩一口饭”就是在这样的自我意识中形成的。这是一种对自我意识的控制和表达,表明这个人不再只听受外界传递的信息,而是有了自我思考,从而行为表达。个人选择那这样说来,“剩一口饭”是自我思考的产物,难道是一件好事吗?不能这么理解。前文中提到的自我思考,表达的是“思想进步,我们的行为受自己控制,有自我选择权”的意思。

“剩一口饭”只是一种选择,还是一种不受提倡的选择。它仅仅能代表,一个人有自我思想、自我选择和自我表达的能力,但并不能代表这个选择就是正确的。袁隆平爷爷辛苦研究出的杂交水稻,才让所有人都能够吃上大米,让所有人都不再受到饥饿的侵袭。“剩一口饭”虽然剩的不多,但却也是一种小型浪费。确实对每个人的生活无甚影响,但是从道德层面来说,这是对食物的不尊重。“民以食为天”,食物是维持人体机能的唯一来源,不能因为食物充足,就降低它的价值和重要性。

正是因为食物充足,我们才更应该珍惜不用忍受饥饿折磨的时代,而不是随意的“剩一口饭”。“剩一口饭”虽然表达的是心理观念,但是他是可以从习惯上慢慢改变的。虽然说尊重他人选择,但是在我看来,浪费粮食是对生命的漠视。虽不到“可耻”那么严重,但也是不值得提倡的。

0 阅读:9

第壹心理

简介:从心理学的角度看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