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1月15日,薄一波,中国共产党及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老前辈,离开人世,享年99岁。
作为最后一位离世的中共七届中央委员及八大政治局成员,他的人生跌宕起伏,可以说是传奇。
早在1943年,当中共中央委员和候补中央委员的名单正在酝酿之际,本应将薄一波列为候补。
有人说薄一波从监狱里出来,当候补中委不合适。
薄一波被提名为候补中委,毛主席惜才,打抱不平:提候补中委不妥
让国民党委曲求全的“才子”
在抗战之前,薄一波遭到国民党的逮捕,关押于风雨飘摇的北平草岚子监狱。
据传,南京国民党高层曾一度计划,将薄一波与其他十二名被视为大罪人的共产党人立即枪决。
然而,华北的国民党当局却迟迟未将此命令付诸实施,其间的原因颇为曲折。
薄一波,这位学识渊博的“大才子”,在华北国民党当局眼中,成了解决内政外交以及经济问题的一个难得的智囊。
每当遇到棘手的问题,这些国民党大员便不得不低头向草岚子的囚室求助。
而薄一波每每至关键处,总是会抛出一句:“是否给你们出主意,还得我们党同意。”
此言一出,国民党大员无奈,唯有委曲求全,代为与共产党北方局取得联系。
就这样,薄一波与中共华北局(北方局)建立了联系。
组织上限度地“支招”给国民党,同时也为狱中的共产党同志争取到了进行政治学习的条件。
薄一波本是策划兵变的重要人物,国民党要员无人敢轻易释放他,但又不得不给予某种程度上的优待。
薄在狱中,甚至享有国民党“中顾委”的礼遇,其发言在监狱内的分量,竟似乎超过了监狱长。
在此背景下,中共中央华北局的刘少奇同志(化名胡服)与柯庆施策划了一场“假自首”的戏码。
他们与国民党华北当局达成了一种不成文的默契:让狱中的党员撰写假的自首书,以此换取释放。
国民党官员对此视而不见,既完成形式上的任务,又保全了面子。
不过薄一波对此计策并不买账,他认为这样做将来历史难以明晰,不利于党的形象。
他宁愿坐穿牢底,也不愿意做出这种妥协。
经过中央的批准,最终将这种“假自首”形式记入档案,薄一波才勉强接受。
出狱后,时为中共高层的任弼时还特意与他们进行了谈话,以安抚他们的心情,稳固军心。
释放之日,薄一波步出牢门,迎面而来的竟非己方组织,而是阎锡山的特使梁从熙。
梁从熙颇为恭敬,一见面便问:“您是否薄一波先生?请问,您老家是山西的吧?”
待得薄一波点头,梁特使紧接着道:“阎主席有意邀您共商保晋之事。”
然而,薄一波面不改色,斩钉截铁地回应:“恕难从命,有事还需与我方组织商量,个人难以作主。”
这番话让梁特使一时语塞,只得在门外徘徊。
抗战爆发后,中共与阎锡山之间的合作逐渐展开。阎锡山请求中共派遣干部协助,薄一波与徐向前便应命前往阎锡山部。
与薄一波的会谈后,阎锡山感叹相见恨晚,后来曾言:“政治上依靠薄一波,军事上依靠徐向前。”这两位均为山西乡贤。
薄一波出狱时面颊尚光,然而,当他奔赴山西新军上任之际,却蓄起了浓密大胡子。
究其原因,原来当了山西新军决死第一纵队总政委的薄一波,手下多为阎锡山的旧部军官。
考虑到自身出身书香,下级军官可能存有芥蒂,薄一波便以新形象亮相,一来展示自己的刚毅,二来减少兵心动摇。
军官们初以为来的是个文弱书生,未料是个大胡子硬汉,瞬间错愕,无言以对。
待到他们领略到薄一波的真才实干,纷纷心服口服,即使是如鲁英麟(傅作义的亲信将领)这样的纵队司令,也不敢轻动兵符,唯薄一波马首是瞻。
提候补中委不妥
自1925年拥抱中国共产党的怀抱后,薄一波便开始在山西、天津等地投身于革命的汹涌潮流之中。
到了1936年的8月,他肩负着中共北方局的重任,重返故乡山西,与阎锡山携手,共同筑起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坚固堡垒。
凭借着其出色的组织才能与敏锐的洞察力,薄一波很快赢得了阎锡山的深厚信赖。
随后,他左冲右突,一面组织成立了广泛的民众性抗日组织——“山西牺牲救国同盟会”,一面又筹建起拥有50个团正规番号的山西新军。
这支英勇的队伍,在八年抗战的烽火岁月中,开辟了山西太岳的抗日根据地;而在随后的三年解放战争中,更是随刘邓大军南征北战,屡立战功。
至1943年8月,那时已是中共太岳区委书记的薄一波,接到了党中央关于召开七大的电报。10月底,他启程前往延安,11月初抵达这片革命的圣地。
自大革命时期以来,薄一波大多在基层浴血奋战,此次前往中央,参加党的高层会议,实为首次。
对于毛主席及其他党中央领导同志,他多是耳闻而未面识。
抵达延安之后,薄一波被安排住进了风景秀丽的杨家岭。
翌日清晨,毛主席便派人引他至枣园,两位革命者的首次会面于此展开。
毛主席热情地握住他的手,慈祥地说道:“你就是薄一波同志……”接着,仿佛在自言自语,又重复道:“如履薄冰,如履薄冰!”
这番话,既是为了加强对薄一波姓名的记忆,也是对其在山西所做统一战线工作的危险与艰难的形容和赞叹。
晚年的薄一波每每回忆起与毛主席的这一场面,依然记忆犹新。
薄一波曾经这样回忆道:“当时我对马列主义所知甚少,只是凭借一股莫名的热情,坚信革命是唯一的出路。”
那个年代,薄一波手不释卷,心怀信仰,读过的每本书都深深地影响了他的思想。
直至加入党组织,他对马克思主义才略有所了解,然而他还是自认为当时的认识仍显浅薄。
对此,毛主席则乐呵呵地反应:“我们大家都是这般过来的,我自己也曾信仰过种种,小时候还曾随母亲前往南岳拜佛,后来才逐渐信了马克思主义。”
这番长达八小时的深入交谈,给薄一波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
在酝酿中共七届中央委员、候补中央委员名单之际,初步的提名将薄一波列为候补中委。
然而,有同志持反对意见,认为他从监狱中释放不久,身份尚待洗清,不宜立即担任中委。
对此,毛主席闻之,反问:“为什么不可以当选为正式中委?提候补中委就不妥。”
他坚持认为,单凭这样剥夺其职务的提名,实在不妥。于是,37岁的薄一波在这样的信任和支持下,顺利地成为了中央委员。
薄一波在其著作《七十年奋斗与思考》中提到,当时自己尚属青涩,从这件事便可窥见毛主席的用人智慧。
随着新中国的建立,毛主席逐步提拔薄一波担任更重要的职务:1954年9月,他被任命为国家建设委员会主任;
1956年5月,升任国家经济委员会主任,并担任国务院副总理;
同年9月,他被选为中共八届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1959年4月及1965年1月,两次继任国务院副总理,并兼任国家经济委员会主任。
在这一系列职位上,薄一波凭借其卓越的领导能力和深邃的政治智慧,为中国的经济建设和政策制定贡献了巨大的力量。
“不下于淮海战役”
薄一波与陈云的初次相遇,可以追溯到1943年11月的一个寒冷清晨。
当时,薄一波从风雨飘摇的太岳根据地踏上了前往延安的艰难旅程,准备参加即将召开的党的七大。
而陈云,那时正担任中央组织部长,负责党的人事与组织工作。两人在延安的土地上首次相逢,一见如故,谈笑风生。
建国之初,薄一波能够担任陈云的副手,这种机遇不仅得益于他的个人能力,更源自于他在华北局的任职经历。
自1948年华北局成立之日起,薄一波便担任了该局的第二书记。随着平津战役的胜利收官,薄一波被委以重任,接管了平津地区。
这一过程中,他不仅积累了将党的工作重心从农村向城市转移的丰富经验,同时也逐渐涉足并深入了解了经济工作的各个方面。
新中国成立之初,稳定由战乱过渡到和平的经济状况,成为国家稳固和发展的关键。
正是在这样的历史关口,面对外界对新政权能否有效治理国家、 “共产党虽能打天下,但未必能治天下”的质疑,毛主席果断任命薄一波为政务院委员,并兼任财政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及财政部部长。
在这一岗位上,薄一波辅佐陈云,共同主导了中央的财经工作。
在中财委的日常运作中,陈云负责制定重大政策方针,而薄一波则助力决策并负责具体事务的执行。
当时全国财经形势的确是千钧一发,严峻而又复杂。在此背景下,国内外的敌对势力无不对新成立的共产党政权虎视眈眈,暗暗期盼着其治理失败。
对于这些四面楚歌的预言,毛主席却以他特有的乐观回答,他说:打天下尚且步步为营,治天下也不是难得没有办法。
这种坚毅与信念,正是毛主席一贯的风格。
果不其然,通过陈云与薄一波等人的智慧与努力,在短短不到一年的时间内,他们不仅基本遏制了通货膨胀,更使得国家经济得到初步的稳定。
在他们的巧妙治理下,人民从饱受物价波动之苦的焦虑中逐渐解脱,恐慌性抢购的心态开始有了明显的转变。
毛主席对此成就极为欣慰,甚至高度评价其意义“不下于淮海战役”,这番赞誉足见其对这场经济战斗的重视。
在随后的岁月中,薄一波在党和国家的经济领域及其他多方面的领导工作,往往都是在陈云的直接或间接指导下进行的。
他与陈云的合作密切而高效,两人相得益彰,一同推动了国家的快速发展。
薄一波的经济智慧和领导才能也因此被越来越多的人所认可和敬仰,他逐渐成为了我党经济工作的杰出领导人。
1956年11月,一项重要的人事决定由全国人大常委会作出,薄一波被正式任命为国务院副总理,主管国家经济委员会和工业交通部门。
那一年,薄一波正值其壮年,年仅48岁。
岁月如歌,革命心不老
1982年,为了应对改革开放的迫切需要,中央果断决定成立国家经济体制改革委员会。
在这一关键时刻,薄一波这位老一辈的革命家再次被委以重责,担任体改委的领头人,他不仅提供智慧和策略,更为改革开放的大潮献计献策。
随着中共十二大的召开,新成立的中央顾问委员会成为了党内的一个重要机构,薄一波在此机构中两度被选为副主任,负责主持日常工作。
在这一职位上,他不仅助力实现了党的中央领导集体的顺利过渡,即新老交替,还处理了许多党内的重大问题,其作用和影响力不容小觑。
到了1992年,薄一波从中央顾问委员会副主任的位置上退休,此后公开露面的机会寥寥。尽管在公众视野中较为罕见,但人们还是在一些重大时刻见到了他的身影:
一次是在党的十五大胜利闭幕之际,他通过书面发言对第三代领导集体表示了充分的肯定;
另一次则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五十周年的盛大庆典中,他精神矍铄地站在天安门城楼上,见证了国家的荣光时刻。
然而,退休并不意味着薄一波的生活进入了闲适时光。
事实上,他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了党的历史研究中,致力于整理党多年的历史记忆。
他陆续撰写了《若干重大决策与事件的回顾》、《七十年奋斗与思考》以及《领袖元帅与战友》等作品,以笔为枪,记录了新中国成立前后的重大决策和事件。
这些作品成为后来者研究中国经济和党史的宝贵资料,对理解党的发展历程具有不可估量的价值。
在2007年1月15日的凛冽寒风中,薄一波长眠于世。
新华社的消息以几笔划定了他的众多身份:“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伟大的共产主义战士,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我党经济工作的卓越领导人。”
这样子得话语简洁而深刻,是对他一生传奇经历的浓缩,也是对他贡献的高度概括。
参考资料:薄一波:最后的政治元老
祝彦
薄一波:与伟人同行
徐庆全
让国民党佩服的才子薄一波 党政论坛·干部文摘·201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