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学中的梗之:“刍狗”当成贬义

风在校文化 2024-08-31 15:10:35

《道德经》第五章中“①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经常性被当成“贬义”:万物为狗,百姓为狗。

虽然很多人进行了很多修饰,但“贬损”之意并没有消减。如下图所示

其实,这里的“刍狗”就是雏狗,特指祭祀用“烤乳狗”,还有人说是“稻草狗”。

其实,这些都不重要。重要的是,它指一年一度祭祀活动的“节律性”。并由祭祀活动的“节律性”,导引出事物运动变化过程中的“规律法则”。再由“规律法则”导引出以下内容:

宇宙万物的运动变化的“规律法则”,都隐藏于事物运动变化过程当中。

所以:

《道德经》第五章:

②天地之间,其犹橐籥乎?虚而不决。动而入出。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翻译成现代概念:

宇宙如同一个风箱,风箱内推拉形成的空气流动,如同宇宙万物的运动变化过程。我们把精力放在对风箱风门“啪嗒啪嗒”的开闭声数,不如把精力放在对风箱内空气流动的分析研究当中。

整理一下:

我们与其把精力放在对宇宙万物演化过程的“奇妙感知当中”,不如把精力放在对宇宙中万物运动变化过程的分析研究当中。

《道德经》第五章奥义译文:

自然规律法则冷酷无情,社会规律法则也冷静严肃。

所以,宇宙万物的规律法则都冷酷无情。我们与其把精力放在对万物奇妙演化的欣赏中,不如把精力放在对事物运动变化规律法则的分析研究当中。

由此可见,“刍狗”并没有贬损之意,它仅仅只是代表事物运动变化的规律性。

即,用刍狗,代表一年一度祭祀活动的规律性,并引出事物运动变化过程的规律性。

这个梗很多道学人士都踩了。

请不要再把关注点放在“万物是刍狗,百姓是刍狗”这些毫无意义的讨论当中!

1 阅读:51

风在校文化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