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5年的阳光,对于重获自由的黄维而言,充满了复杂而深刻的感慨。
在经历了长达26年的改造生活后,他终于迈出了那扇沉重的铁门,重新踏入了这个既熟悉又陌生的世界。然而,就在他逐渐适应正常生活之际,一封来自过去的信件却如同巨石投入平静的湖面,让他的生活再起波澜。
这封信的撰写者是陈赓,一位在黄埔军校时期就与黄维同窗共读,后来在战场上成为对手的开国大将。
更令人意想不到的是,这封信竟然在陈赓去世14年后,才由黄维的老部下杨伯涛转交到他手中。
黄维,黄埔军校一期毕业生,国民党中将。 曾任国民革命军第12兵团司令长官,俗称“黄维兵团”,在淮海战役中兵败被俘。1975年,作为最后一批战犯被赦,后任全国政协委员,致力于国民革命军军史研究。——引至百度百科
黄维拆开信封,信中的内容并未流露出胜利者的骄傲与教训,而是充满了对黄埔时期旧谊的深情回忆,以及对战争生涯的无限感慨。
当黄维读到关于淮海战役的往事时,他的情绪突然变得异常激动,须发戟张,最终无法抑制内心的愤怒与痛苦,将这封信撕了个粉碎。
究竟是什么原因引起了黄维如此强烈的反应?这还要从那场决定性的淮海战役说起。
▶黄维的遗憾与固执
1948年9月,黄维被任命为国民党十二兵团中将司令,率领着四个军和一个快速纵队,共约十三、四万人,向徐州进发,支援杜聿明集团。
这场战役的结果却是黄维兵团的全军覆没,黄维本人也被生擒。
对于这场失败,黄维一直耿耿于怀。他并不认为自己是败给了共军,而是败给了命运和时机。他始终坚信,如果当时能够走得早一些,或者走得再快一些,他完全有可能逃脱共军的包围圈。
但是,这种固执的想法并没有得到他人的认同。在功德林里,许多国民党军将领都逐渐接受了思想改造,承认了自己的失败和无能。可黄维却始终坚守着自己的信念,拒绝接受所谓的改造。他固执地认为,自己并没有败给共军,只是走得晚了半天而已。
这种固执不仅体现在他对淮海战役的看法上,更体现在他对整个解放战争的态度上。
即使当志愿军在朝鲜战场上屡创美军佳绩的消息传来时,黄维也仍然坚守着自己的成见,认为解放军只是凭借一时一地之利打了美军一个措手不及。
▶拒不接受思想改造的黄维
在功德林的日子里,黄维成为了一个特殊的存在。
他不像其他将领那样积极接受思想改造,而是固执地坚守着自己的信念。他看书只看自己感兴趣的,对于其他人的改造和学习则不屑一顾。
每当有人提起淮海战役的失败时,黄维总是会跳出来指责对方忘恩负义。
他认为,自己只是晚走了半天而已,并不是真正的失败。这种固执和偏激的想法让他与其他将领之间的关系变得紧张而微妙。
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抗美援朝战争的结束,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接受思想改造并认清了现实。黄维的固执和偏激显得越来越格格不入。
他在日记本上写满了历代忠臣的诗来表达自己的不满和迷茫。然而,这种固执并没有让他找到出路反而让他更加孤独和无奈。
▶陈赓的三件事与黄维的觉醒
就在黄维出狱后不久,他接到了陈赓当年去世前留下的信。
这封信的内容让黄维的情绪再次波动起来。信中提到了三件事,件件都把黄维戳得无法招架。
第一件事是关于十二兵团司令人选的推测。陈赓在信中写道,他当时在上海做情报工作时就已经对国民党内黄埔将领比较熟悉。他分析认为,黄维与胡琏都有可能出任十二兵团司令。然而,由于白崇禧对胡琏的不放心和无法掌控,蒋介石最终选择了黄维。这个推测让黄维感到意外但并不算太惊讶。毕竟这在国军内部是尽人皆知的事情。
然而接下来两件事的推测却让黄维越来越尴尬和难堪。第二件事是关于十二兵团进兵方向的推测。陈赓在信中写道,他当时率领中野四纵来到南坪集后花费了很大精力布置阻援阵地。他推测认为黄维一定会按照战前定下的路线取捷径到徐州而不会绕道而行。这个推测让黄维感到心凉。他意识到陈赓仿佛长了千里眼、顺风耳一样把他当年的想法和打算都看了去、听了去一样。
第三件事更是直接击垮了黄维的心理防线。陈赓在信中继续分析道,如果黄维当时能够直接甩开南坪集向东南进兵那么他是一点办法也没有的。然而黄维却固执地选择了向浍河防线进攻结果陷入了中野的包围圈。这个分析让黄维无法再坚持下去。他意识到自己当年的固执和失误导致了整个兵团的覆灭。
读完这封信后,黄维沉默了许久,半晌无语。紧接着,他一气之下将信撕得粉碎。
多年来的执念与不甘,在这一刻瞬间化为乌有。他深刻地意识到,自己的失败不仅仅是因为政治上的腐败和军队建设的落后,更是因为缺乏那种事事追求精益求精、极致完美的作风。
于是,他开始反思自己的过往和那些曾经固执己见的想法。
▶陈赓的用心与黄维的觉醒
据杨伯涛回忆,第一批特赦人员出狱后,陈赓在与众多黄埔同学会面时,除了鼓励大家要勤勉工作外,还毫不避讳地提及了黄维的近况。
他表示,原本以为黄维会与杜聿明、宋希濂等人一同获得释放,却没想到反倒是辈分、职务、学级都远低于黄维的杨伯涛先行出狱。在得知黄维在狱中的境遇后,陈赓心急如焚,一直试图寻找机会劝慰黄维,却始终未能找到合适的途径。
随后,陈赓深思熟虑之下,写下了一封长信,并经过一番周折,最终将信委托给杨伯涛,希望他能够设法将这封信转交给黄维,以期能帮助他解开内心的郁结。
杨伯涛却感到有些为难,因为他刚刚重获自由,不愿再轻易涉足过去的纠葛。他本想暂且搁置此事,看看事态的发展,却没想到陈赓不久后便因病离世。这封信因此耽搁了整整十四年,才最终辗转送到了黄维的手中。
尽管历经波折,这封信最终还是发挥了它的作用。它如同一记响亮的警钟,唤醒了沉睡中的黄维,让他深刻反思了自己的固执和过去的错误。
他开始认真审视自己的过去,并尝试接纳新的思想和观念。对于黄维而言,这是一次至关重要的觉醒,也是他人生道路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
青草
从“人格”评品,陈庚大将是个完人!他身处底谷不弯腰,他身处高位不自傲。对高高在上的同学不奉承,对身处囹圄的同学没有鄙视。可惜天悼英才不假以寿。
潇湘富贵竹
陈赓将军的谋略彻底击垮了黄维的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