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王之乱:王阳明是功臣,为何成为最大受害者?内斗不止,功臣难主沉浮,皇帝昏聩,功臣就是最大牺牲品

读书悟道君 2024-04-01 17:11:59

明朝藩王们与唐朝皇室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爱造反。

唐朝皇室擅长搞政变夺权,从玄武门之变始,后有神龙政变、唐隆政变和先天政变,再到马嵬驿之变,这其中都伴随着权力的交换。

明朝藩王们从靖难之变始,后有汉王之乱,再到夺门之变,仅正德皇帝朱厚照一朝就经历了两次藩王叛乱。

一次是宁夏安化王朱寘鐇之乱,叛乱19天,即被平定;另一次是宁王之乱,43天后也被平定了。

与唐朝皇室的政变相比,明朝的藩王之乱成功率虽不高,但杀伤力并不小。

靖难之役,一代名会面方孝儒被诛十族;夺门之变,一场毫无意义的政变,却搭上了一代英雄于谦的性命;再到宁王之乱时,一代圣人王阳明被迫卷入无休无止的内斗。

那么,王阳明为何从功臣变成受害者?宁王之乱就是导火索。

01 宁王为何要叛乱

说起宁王造反,也是有渊源的,这事儿还要从第一代宁王朱权说起。

朱权是朱元璋的第十七子,在朱元璋的所有儿子当中,也算得上是一个相当聪慧的孩子。他文武双全,14岁就被册封为宁王,16岁就到藩地大宁就任,一人统领塞上90余城,拥兵8万。

当时的大宁,在长城外,东接东北,西连宣府,是明朝北方边境上的军事重镇,经常与游荡在草原上的元朝残余势力作战。

朱权也算是一员将才,作战勇猛,指挥有方,才能出众,深受朱元璋器重。数年后,实力大增,号称“带甲八万,革车六千”,蒙古朵颜三卫精骑也在他的手下。

可以说,他的实力并不比朱棣弱,但就是心眼儿没朱棣多。

朱棣发起靖难之役后,建文帝立即下诏让朱权回京,但朱权没从,随后建文帝担心的事儿就发生了,他和朱棣就搞到一块了。

朱棣考虑到朱权的威胁,所以必须取得他的支持。朱棣单骑入大宁,谎称向朱权求救,但在郊外早已设伏,将朱权妻妾、世子全都挟持到了北平。

为了让十七弟与自己干一番大事业,朱棣与朱权曾约定,事成之后,咱哥俩“中分天下”,在朱棣的软硬兼施下,朱权心动了,于是心头一热加入了朱棣的阵营,同时,朱棣的实力大大加强。

靖难之役打完后,朱允炆失踪,朱棣登上了皇位,变身明成祖。

大功告成了,但朱棣只字不提与朱权的约定。不仅不提,而且还抢夺了朱权的兵权,将他的封地从大宁改迁到江西南昌。

后来,朱权请求将封地迁到富庶的苏杭,也被朱棣拒绝。

此外,朱棣对朱权还时刻加以监视,虽然此时的宁王才24岁,但他的人生实际就此已经结束了。

之后的人生,他把精力投入到文艺事业,史载他一生著书130多种,读书、弹琴、学道、音律,样样精通。

明英宗正统十三年(1448年),朱权的人生走到尽头,享年71岁。

朱权走了,但宁王家族造反的种子也就此种下,与朱棣结下的梁子,迟早有一天要算。

朱权死后,他的嫡长孙朱奠培袭宁王位,在明英宗年间,因其与江西布政使崔恭产生矛盾,后被崔恭揭发,说他与一桩谋反案相关,之后宁王失去了拥有王府护卫的权利。

朱奠培也很高寿,活了74岁。在他死后,他的长子朱觐均继位。五年后,朱觐均也死了。两年后弘治十二年(1499年),庶子朱宸濠继位,成为第四代宁王。

第二代、第三代宁王都没有实现造反的理想,这根接力棒交到朱宸濠手上后,形势变得不一样了。

02 朱厚照的心思

朱宸濠出生在一个拥有爱好文艺传统的王侯之家,有着较高的文艺天赋和修养,他本人为此扬扬得意。

在他看来,相比于此时坐在北平龙椅上的皇帝,他可是强太多了,再加上他了解到他的祖上曾被皇帝的祖上欺骗过,随着时间的推移,朱宸濠的不满情绪愈加强烈。于是,一些别有用心的人就怂恿他造反。

弘治十八年(1505年),明武宗朱厚照登基,此人秉性散漫,营建豹房、热爱真人实战,自封大将军,热爱钓鱼、爱巡游······,有着诸多之前帝王不曾有过的奇葩爱好,唯独不愿安稳的做一个皇帝。

所以,朱宸濠的不满情绪拉满,从中也看到了他的机会,开始大胆筹备起造反。

首先,他通过巨额贿赂,几乎打通了皇帝身边的所有重要人物,由此恢复了被剥夺的藩王护卫,有了起兵的主要武装力量。

同时,他开始招揽各路能人,招降了一批在鄱阳湖带打家劫舍的土匪,勾结广西的狼兵和赣南的山民武装,还派人到广东购买走私枪支与兵器,动静搞得很大,京城也早已接到宁王欲造反的消息。

但奇怪的是,朱宸濠就是没事,反倒是告发者都被搞死了。特别是江西巡抚孙煫七次上疏,说宁王要反,但奏疏都石沉大海。

原因也不难猜,皇帝身边本来聚集的就是一帮佞臣,工作职责就是为了搞钱搞权,对国家存亡并不关心,所以在收了朱宸濠的好处后,他们甘愿成为他的眼线,以至于朱宸濠人在南昌,却对朝廷中的事了如指掌。

正德十四年(1519年)六月十四,朱宸濠正式起兵叛乱。

消息传到朱厚照耳朵里,他既不紧张,也不生气,反倒乐了,终于找到一个到南巡的坚实借口。

原来早在宁王叛乱前的三个月,朱厚照的南巡计划受阻,他与内阁大臣和科道言官们闹得不可开交,最终只好妥协,取消行程。

据史学家估计,朱宸濠起兵半个月后,也就是七月初朱厚照就应接到了王阳明的《飞报宁王谋反疏》,而朝廷正式就此事讨论则在七月中旬,也就是说,朱厚照将此消息私自压了半个月。

在这半个月期间,他一直在豹房做亲征前的筹备工作,也就是说,要平宁王之乱,他必须亲征,此功劳已提前被朱厚照预定,这就是皇帝的心思。

03 谁也别拦着我

对于宁王叛乱,兵部主张派武将讨伐即可,但朱厚照 坚持要“亲征”,争执到最后,朱厚照给“武将”下了一道圣旨:

“即令总督军务威武大将军总兵官后军督府太师镇国公朱寿,亲统各镇边兵征剿”

上述的威武大将军朱寿,就是朱厚照 自封的大将军,也就是他自己。

正德十四年(1519年)八月二十六日,威武大将军朱寿带着自己的人马出发了,南征去了。

但到达涿州(一说为良乡)后,南征队伍就接到王阳明传来的捷报--叛贼被平定了,宁王之乱仅维持了43天,朱宸濠被俘虏。

收到战报的朱厚照,心里太不是滋味了,好不容易找了个南巡的理由,走半路眼看就泡汤了,不行,朕一定要捞到此功。

于是朱厚照将王阳明的捷报压了下来,继续他的“轻征”(亲征)之旅。皇帝身边的佞臣,如许泰、江彬、张永等人心里也不是滋味,原本他们也想借此抢功的。

所以,从皇帝到其身边的佞臣们,都对王阳明产生了怨气,这为王阳明后续的悲催命运埋下了伏笔。

王阳明是千年一遇的文武全才,不仅是一位伟大的哲学家,也是一位杰出的军事家。史料记载:终明之世,文臣用兵制胜,未有如守仁者也。

宁王朱宸濠早在起兵前,就曾试图拉拢过王阳明,请求成为他的弟子,后来王阳明特派弟子冀元亨到南昌为朱宸濠讲学。

冀元亨前去说是讲学,不如说是劝说朱宸濠放弃造反的念头。他借着讲《西铭》,反复强调君臣之义。

最后朱宸濠也明白了,想拉拢王阳明入伙,那是不可能的。拉拢不成,他还动过杀了王阳明的主意,即使杀不了,免去他的官职也好,将其赶出江西,至少拔掉眼皮底下的“眼中钉”。

当朱宸濠宣布造反的时候,王阳明正从赣州乘船前往福建,因为福建发生了兵变,兵部让前去处理。在他到达江西丰城时,便听到朱宸濠造反的消息。

情况紧急,他依据局势,分析朱宸濠可能会有三个选择:

其一,迅速出兵北上攻打北平;

其二,迅速出兵围攻南京;

其三,据守南昌,伺机而动。

如果出兵攻北平,那形势就严重了,叛乱之势必会蔓延,各地叛乱便会此起彼伏,天下必然大乱;

如果围攻南京,叛乱之局只会出现在长江中下游地区,不至于威胁到王朝统治的根本,局势也更好控制;

如果据守南昌,那是再好不过了,叛乱在江西一境之内,必然会速败。

分析之后,王阳明设法将叛乱控制在江西一省之内,于是他取消前往福建的计划,起身前往吉安,在那里调集兵马粮草,与叛军对垒。

同时,他还采取了一系列的缓兵之计,比如他派戒牒潜入南昌,故意被朱宸濠的人擒获,借此散步各道勤王兵马已火速赶来的假消息,让朱宸濠犹豫不敢轻进。再如他还离间朱宸濠与其亲信李士实、刘养正的关系,导致朱宸濠对他们产生猜忌。

等到朱宸濠意识到自己中计后,才开始发兵攻打南京,而王阳明则直取宁王的老巢南昌,迫使其回援。

最终,南昌被攻下,朱宸濠也在回援途中被生擒,一场帝国内的藩王之乱在第43天戛然而止。

04 无辜者的悲剧

宁王之乱平叛了,之后又掀起一场宁王争夺战,朱宸濠成为各路人马争抢着去邀功的筹码。

但与有罪的朱宸濠相比,王阳明更惨,为帝国平定叛乱,本是大功一件,然而等待王阳明的不是加官进爵,而是人生的不幸,各路势力的逼迫和陷害接踵而至。

皇帝身边的佞臣许泰、张忠、刘晖抵达南昌后,他们说头功是他们的,尽管他们一分力没出,而且还是宁王的内应。

王阳明对佞臣们的行为了如指掌,他曾上疏给皇帝,暗示皇帝身边有奸人,此举令许泰等人很不安,于是,他们恶人先告状,诬陷王阳明与朱宸濠通谋,虑事不成,乃起兵。

后来,还命令王阳明将朱宸濠放归鄱阳湖,由皇帝亲自来擒,王阳明未从,如此滑稽之事,任何一个正常人都难从。

为了不让这些佞臣得逞,王阳明一度带着朱宸濠东躲西藏,并上疏皇帝请求“献俘”,同时阻止皇帝南征。

但朱厚照和其亲信们本就是冲着抢功而来的,哪会听信王阳明的话。王阳明也豁出去了,他从玉山取道浙江北上,行至杭州时,却被太监张永拦截,最终,朱宸濠还是交到了佞臣手中。

此后,王阳明虽数次寻求机会面圣,但始终未能成行。

许泰等人从中没捞到半点好处,于是,又质问王阳明关于朱宸濠财产哪里去了,王阳明说钱财去向都有案可查,不少京师要人都是受贿者。

许泰等人心里有鬼,不敢多言,又质疑王阳明的个人能力,说你一介书生,有什么平叛本领,于是提出要与王阳明比射箭,结果被打脸,王阳明三发三中。

再后来,他们又跑到朱厚照跟前,诋毁王阳明,说他将来必反。

总之,王阳明在正德一朝,虽立有大功,但没有分毫嘉奖。

正德十六年(1521年)三月,朱厚照病逝,年仅31岁,由于无子,皇位传给了一个藩王后代,即兴献王之子,朱厚照的堂弟朱厚熜,也就是著名的嘉靖皇帝。

朱厚熜即位半年后,朝廷对平乱有功的官员进行了封赏,王阳明被封为新建伯,然而,他的艰难遭遇并没有改变,一场更大的风暴席卷而来。

随着新皇帝与内阁旧臣的斗法,那些追随王阳明的平叛功臣陆续成为牺牲品,不是遭弹劾,就是黜官。

形势不妙,王阳明数次上疏请求辞去封爵,但未获恩准,后来借着服丧之机,他干脆辞官回乡了。

05 最后的归宿

嘉靖六年(1527年),广西发生土司之乱,两广御史搞不定,朝廷又想到了王阳明。

五月,王阳明被重新启用,十一月抵达广西平叛。第二年七月,叛乱平定。

然而当嘉靖读到王阳明的上奏捷报后,却是大发雷霆,说他夸大战功。

此时的王阳明病重,未经朝廷同意,已起身返归,最后病逝于江西南安的一条小船上,时年57岁。

死者为大,入土为安,但嘉靖对王阳明的苛责,并未因他的离逝而停止,他翻出当初平定宁王之乱的旧账,说他那里的奏报就夸张,本应剥夺他的爵位,但自己体恤他,只取消他的恤典、世袭及荫子的特权。

于是,嘉靖皇帝又利用王阳明实现了自己皇权的张扬。可悲的是,一代圣人王阳明因热心国事,不仅没有获得认可,反倒惹了一身骚,情何以堪?

或许他自有解悟之道:“此心光明,亦复何言!”,这是他的临终遗言。

0 阅读:15
读书悟道君

读书悟道君

分享高质量历史阅读,市井江湖小说 水浒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