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美国NASA内部可不太安稳,因为他们发现,国际空间站漏气的“顽疾”近来愈发严重,其中还有4处大裂痕和至少50处隐患。
尽管俄罗斯宇航员一直在修补漏洞,却无法阻止氧气的持续泄露。
如今,NASA也正在筹备紧急撤离,准备将宇航员全都接回。
那么,仅仅工作了二十多年的空间站为何沦落至此?会波及到我国天宫吗?
空间站漏气风波
其实国际空间站漏气的问题并不是刚发生的,早在2019年他们就检测出来了。
宇航员们最初的应对很简单,只是用特殊胶带、密封剂等工具,去修补那些肉眼都难以看清的缝隙,期望能让空间站继续平稳运行。
刚开始的时候,漏气量还处于可控制的范围。空间站的设备制造新空气,勉强能补上泄漏的部分,整体还算稳定。
然而,天不遂人愿,到了今年上半年,形势急转直下,漏气量突然大幅增加。
原本还算稳定的泄漏情况,一下子变得严重起来。
每天有3.7磅的空气源源不断地泄漏到太空,远远超出了正常的2到2.5磅标准。
并且这一数字还在持续走高,丝毫没有缓和的迹象。
站内的状况也愈发令人担忧,经过仔细检查,发现了4处较为明显的大裂痕。
此外还有至少50处隐患点,随时可能引发更大的问题。
而这一系列问题的源头,极有可能是俄罗斯“星辰”号服务舱与货运飞船对接口的转移通道。
关于飞船漏气的情况,俄罗斯和美国也产生了极大的分歧。
美国方面凭借先进的检测和分析技术,认为这个转移通道,可能存在制造工艺或材料方面的缺陷。
他们怀疑俄罗斯在地面制造时就已存在隐患,致使其在长期运行中逐渐出现漏气问题。
俄罗斯却认为,是空间站的微振动导致的,可能是储能机械系统引起的,时间长了,舱壁就因为“金属疲劳”而开裂。
当然,这里面还有一些意外插曲。
据说曾有一位美国女宇航员,因某些私人原因在空间站上钻孔,这无疑给本就严峻的漏气问题增添了更多麻烦。
再加上国际空间站已超期服役10年,内部的零件如同老化的零部件,金属也因长时间的太空环境影响而疲惫不堪。
在宇宙射线的持续侵袭下,金属材料的微观结构遭到破坏。
热胀冷缩的频繁交替,使其内部产生应力变化,微小颗粒高速撞击,也对其造成了损伤。
这些因素综合起来,导致金属材料性能下降,裂缝和裂纹不断涌现,想要彻底修复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面对如此棘手的状况,美俄双方只能先采取应对措施。
他们要求宇航员们格外谨慎对待,尤其是那个转移通道,必须时刻保持密封状态。
只有在运送补给的货运飞船前来对接时,才会短暂开启。
而且在此期间,宇航员们会迅速关闭连接空间站其他部分的闸口,防止空气大量泄漏。
NASA也积极行动起来,要求载人“龙”飞船临时进行改造。
这艘“龙”飞船原本设计可搭载7人,但出于安全考量,实际只设置了4个正式座位。
如今为了应对紧急撤离情况,只好在载货区顶部增设一个特殊的“托盘座椅”。
这个座椅就像是一个应急的备用方案,专为那些在紧急时刻可能无处可去的宇航员准备。
比如乘坐俄罗斯“联盟”号来的美国宇航员,如果空间站危险,他进不了俄罗斯飞船。
就能坐这个“托盘座椅”,跟其他4名宇航员一起回地球。
困境中的空间站
其实美国和俄罗斯之所以有分歧,还是因为国际空间站是多个国家一起使用的。
1998年,俄罗斯发射“曙光号”,正式拉开建设大幕,这是关键的起始步。
随后美国发射“团结号”节点舱,两者构建起基础框架。
随后的漫长岁月里,众多西方国家纷纷投身其中,各自发射模块一块接一块地嵌入。
历经十数载的不懈努力,逐步拼凑出如今这座规模宏大、功能复杂的国际空间站。
它不仅仅是一座冰冷的金属建筑,更是人类探索宇宙奥秘的前沿阵地。
常年有宇航员驻守于此,持续开展着各式各样的太空实验与深度科学研究。
最初设计之时,其预期使用寿命设定为15年,按照规划,本应在2013年便功成身退。
可欧美各国在新空间站的筹备上进展缓慢,甚至陷入停滞。
由于缺乏成熟的替代方案,国际空间站只能无奈地继续坚守岗位,一次又一次地推迟退役时间,不知不觉间已超期服役长达10多年。
深入探究原因,不难发现欧美国家在资金分配上出现了严重倾斜。
他们将大量资金投入到战争等其他领域,而对于太空探索领域的新空间站建设,却显得极为吝啬。
他们连一份像样的书面规划都未曾拟定,更别提实质性的建设行动了。
这直接导致国际空间站在超期服役的道路上越走越远,面临着诸多未知的风险与挑战。
在这漫长的超期服役过程中,国际空间站所面临的外部宇宙环境挑战愈发严峻。
尽管部分区域装备了防护罩,一定程度上能够抵御微小太空碎片的侵袭。
但宇宙中充斥着大量极其微小的太空碎片,这些碎片数量众多且无孔不入,时刻威胁着空间站的安全。
而对于那些体积稍大且速度极快的太空碎片而言,现有的防护措施简直不堪一击。
一旦遭受此类碎片的撞击,空间站的结构完整性将受到严重威胁,甚至可能引发灾难性的后果。
国际空间站面临的其他棘手问题同样令人揪心,维修工作便是其中的一大难题。
空间站上出现的裂缝细微至极,人的肉眼根本无法察觉,让宇航员们无从下手。
更为糟糕的是,这些裂缝周边布满了错综复杂的支架和管道,它们相互交织缠绕。
宇航员们想要精准地探寻漏点并修复,简直比登天还难,这无疑极大地增加了寻找漏点和修复工作的难度与复杂性。
不仅如此,宇航员的生活状况同样充满挑战。就像美国发射上天并滞留在空间站的那两名宇航员。
他们原本既定的任务期限早已届满,却因种种缘由被不断延长。
长时间的太空生活对他们的身体造成了极大的损耗,身体状态每况愈下。那名女宇航员的脸型更是变得消瘦憔悴。
资源短缺问题一直困扰着他们,所有的生活物资全部依赖地面补给。
与中国空间站能够自主开展种植活动以补充部分食物供应相比,他们的饮食来源显得极为单一和不稳定。
个人卫生方面更是面临重重困难,洗澡对于他们而言几乎成为了一种遥不可及的奢望,只能用湿毛巾简单擦拭身体来勉强维持清洁。
而女宇航员洗头发更是难如登天,面对零重力环境下的水珠漂浮,她们只能望“水”兴叹。
而且,宇航员身上的微生物和死皮细胞在站内飘散,容易引发疾病。
站内又无专业医生,一旦生病只能靠药物自救,他们在太空的生活充满艰辛与挑战。
各国航天新动向
而在国际空间站的问题上,美俄两国原本就存在着分歧,就拿空间站漏气这事儿来说,双方各执一词,谁也不让谁。
而自从俄乌冲突爆发后,两国关系急转直下,在空间站里合作的时候也是别别扭扭。
以前还能正常交流工作,现在可好,双方宇航员矛盾也在这一次次的摩擦中不断加深。
再看看各国的后续计划,俄罗斯早有自己的打算。
他们计划2028年就退出国际空间站这个大项目,然后凭借自己多年积累的技术底蕴单干,计划在2030年把自己独立建造的空间站送入轨道。
不过这过程肯定不会一帆风顺,资金、技术难题、人力资源等,都是摆在他们面前的大山。
而美国呢,为了重新在太空领域找回老大的地位,高调宣布要建设新空间站。
他们倒是财大气粗,一下子投入大量资源,把顶尖的航天团队都召集起来了。
但别忘了,美国以前也有类似的计划,像比如重返月球的目标就没按时完成。
所以这次新空间站计划到底能不能成,还真不好说。
而且美国的太空探索技术公司也没闲着,正在研制飞行器,准备到时候让国际空间站能有控制地脱离轨道。
不仅如此,印度也来凑热闹了。这几年印度在航天领域确实取得了一些成绩,比如火星探测器发射成功。
现在他们雄心勃勃,计划加大投入,开展深空探测和载人航天计划,想要在国际航天舞台上崭露头角。
可他们在一些关键的航天技术领域还比较薄弱,到底是能给大家带来惊喜,还是最后搞出个大乌龙,这可就充满悬念了。
国际空间站如今的状况对天宫有着独特的影响。
目前来看,它的问题还没有波及到天宫,不过天宫却能从中学到不少东西。
天宫已经完成了设施现代化改造,宇航员在里面的生活环境可比国际空间站舒适多了。
要是国际空间站的问题一直解决不了,最后被放弃了,那天宫很可能就会成为太空中唯一的国际空间站。
回想中国以前被国外航天技术封锁,现在却能站在航空领域的前沿,谁不说这像一本“爽文”小说呢?
结语
国际空间站漏气等问题的出现令人深感忧虑,它暴露出国际空间站,在长期运行过程中面临的诸多困境,而这些困境也成为我们运营天宫后需要注意的问题。
参考文献:
1.鲁中晨报:《多处裂缝、漏气加快!国际空间站陷入“危险状态”》-2024-11-20
2.中国青年网:《塔斯社:联盟飞船上的漏洞是被美国宇航员钻的》-2021-8-13
3.中国军网:《建成10周年,和你聊聊国际空间站的“这些年、那些事”》-2021-4-30
4.红星新闻:《美滞留太空女宇航员瘦成“锥子脸”?本人称只是体液转移,NASA员工说法截然不同》-2024-1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