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绛在《回忆我的父亲》中写道:“在这样一个和睦自由、民主开明的家庭中,是我最大的幸运。”
父母与子女之间,是一份很深的缘分。父母的言行举止,在现在、在未来都会深深的影响着子女的为人处事,眼界格局。
俗话讲母慈子孝,上行下效,家庭对一个人的影响不可谓不大。
而人生,就是一个过程,一个轮回,从出生到死亡,在这个留在人世间的过程中,足够我们做千百次的选择。
父亲的大格局、母亲的好情绪,是一个家最大的福气。而作为如此家庭中的子女,TA也会在内心深处期待给予父母爱和回馈。
父母在世的时候,这样的子女回馈给父母的是孝顺、是尊敬;父母离开的时候,这样的子女回馈父母的是牵挂和报答。
大多数人,懂得父母在世时如何去做,可是当父母双亲离开后,却不知所措,漫无目的的活着。
其实父母离开后,做好这三件“为难事”,是给双亲最好的报答,也是看透了人生的顿悟。
如此,才不枉费父母生养自己一世,才不枉费自己来这世间走一遭。
传承良好的家风,培养下一辈成才父母在,人生尚有来处。父母去,人生只剩归途。
父母作为一家之长,他们的为人和做派,传递的是一个家庭的生活准则,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家风。
如果在父母离开后,家中的子女仍然能把家风传递下去,就犹如父母在世一般,一是留一个念想,二是会把这个家庭继续朝着好的方向引导。
大多数人父母离开时,他亦已近中晚年。如果此时他能够培育下一辈成才,也是对父母、对自己、对孩子的一个最好的交代。
与之相反的是,一个家庭的大家长离去后,这个家便没有了各种章法,成为了一盘散沙,一落千丈。
我们在影视剧中,经常会看到这样一句台词:“没有脸面去见祖宗、父母。”如果在父母离开后,晋升为大家长的人,把一个家庭经营成这样,确实是愧对父母的。
传承良好的家风,培养下一辈成才,是当父母离开后,给予双亲最好的孝敬。
与兄弟姐妹相敬如宾,不反目成仇谁家没有一个家长里短,是非恩怨?父母在的时候,可以把一个家团结起来,能够管教着这个家中的兄弟姐妹。
可是父母离去后,一个家庭中的兄弟姐妹仍然能够相亲相爱,相敬如宾,这是一件说起来简单,做起来难的事。
但无论怎样难,怎样不容易,只要这一家人都不去做太出格的事儿,都还愿意维持着这一脉血缘,就是对父母的孝敬。
没有哪个父母,希望看到自己的子女反目成仇,如果真的如此分崩离析,就会成为做父母的心中的一个结。
兄妹友爱,自古有之。希望大家都可以如王安石送给自己长妹王淑文的《示长安君》一诗中一般:
“少年离别意非轻,老去相逢亦怆情。草草杯盘共笑语,昏昏灯火话平生。自怜湖海三年隔,又作尘沙万里行。欲问后期何日是,寄书应见雁南征。”
彼此思念、牵挂、关心,让血脉亲情源远流长。这也是作为父母,最希望看到的一幕。
坦然接受人生无常,活成幸福的模样父母离去时,最担心、最放不下的一定是自己的子女。虽然子女已然长大成人,年至中年晚年,但在父母眼里依旧是个孩子。
儿行千里母担忧,做子女的能够读懂生活,把自己的日子过好,就算是完成了父母的心愿,是给予父母最好的报答。
很多人把生活过得很颓废,这是他们看透生活后的选择。但实际上,面对生命中的无常,最好的状态是随遇而安。
恰如林清玄所说:“乐来欢喜,苦来甘愿。”在低谷,就做低谷的事,在高处,做高处的事,心如止水,方得自在安然。
一勺盐,倒人杯中,很咸。一勺盐,倒进湖中,很淡。人生的际遇坎坷如盐,是咸是淡,是苦是甜,取决于心量的大小。
人越来越成熟,不是为了走向复杂,而是为了抵达天真。天真的人,不代表没有见过世界的黑暗,恰恰是因为见到过,才知道天真的好。
人越来越成熟,才会懂得享受当下的美好,把自己活成幸福的样子,让爱自己的人放心。
人生如同一本书,唯有自己,才是故事的书写者。并且,这本书不可以涂改,就如同人生没有回头路一般。
在自身和家庭的合力作用下,每个人都会走出自己独特的人生轨迹。
对于父母子女之间,有些渐行渐远,是无可避免的;有些亲密无间,在血缘的联动下也是无法割舍的。
双亲在,常去看望,给予他们足够的自由和尊重,是我们的一份孝心;双亲去,活好自己,将这个家传承下去,亦是我们的一份孝心。
一切事情,总有答案。命运不会亏欠谁,看破了,谁的头上都有一汪蓝天;看透了,谁的心里都有一片花海。
《摆渡人》中有写:“如果生命是一条孤独的河流,谁会是你灵魂的摆渡人?”人生如此,个人有个人的缘法,做好自己,不必强求。
-END-
世界那么大,感谢你,可以看到我!
【文|唯唯安:笔有温度、为情发声,一个热爱文字的不典型写作者,邀请你共同感知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