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商共存了80年,这事儿搁谁听了都觉得离谱,尤其这俩都城还隔得不到6公里,想想都像个历史Bug。
事情要从二里头遗址的发现说起。
20世纪50年代,考古学家徐旭生在河南洛阳偃师发现了这个遗址,本来以为是夏朝的都城,结果又有一大堆证据指向它可能是商汤建都的地方。
几十年间,学术界吵得不可开交,最后“二里头是夏都”的说法占了上风。
可是问题来了,二里头的年代和商文化的年代有重叠,这就好比两个公司,一个宣布倒闭,一个宣布成立,结果发现它们的账本竟然有整整80年是重合的。
【为什么会这样呢,我认为有以下几个原因】
一、考古年代测定的精度问题
先说时间线,二里头文化的初步测年让它的四期跨度在公元前1880到1521年,而商文化从公元前1600年开始,这就多出了80年的重叠期。
但后来,碳14测年技术升级,发现二里头文化压缩到了公元前1750到前1520年,而商文化的起点调整到了公元前1540年左右,这才稍微减小了“撞车”的时间段。
说白了,考古测年技术的局限性让原本模糊的时间点变得不清不楚,学者们硬是拿着一堆误差值试图对齐历史,结果越抠越矛盾。
二、夏商更替的文化延续性
有人说,夏亡了,文化不可能立马消失。
这话没错,可问题是,二里头遗址的三期和四期,宫殿修得热火朝天,贵族墓里玉器摆满棺材,这怎么看都不像是个即将灭亡的王朝遗民生活区。
再看商汤那边,偃师商城建得也不含糊,城墙、宫殿一应俱全。
这俩都城就相隔6公里,一个还在搞王权政治,一个已经换了朝代,这就像隔壁村的破庙还在祭祀,旁边新修了个CBD,怎么看都不对劲。
三、文献记载和考古发现的冲突
史书里说商汤灭夏打得很惨烈,什么“天命融降火于夏之城”,还“毁有夏之城”,但二里头遗址压根没找到任何战争痕迹,甚至连像样的外城墙都没有。
再有,文献记载夏桀的都城在安邑(今山西运城夏县)附近,而二里头根本就不在那儿。
有人提到,这可能是夏朝在晚期有两个直辖地,一个是二里头,一个是晋南的东下冯类型遗址,这才勉强解释了夏桀最后的困境。
但问题是,二里头要真是夏都,为什么没遭到商汤的破坏?难道商汤是个“温柔的征服者”?这跟史书记载的“商汤灭夏”的惨烈场景完全对不上号。
二里头遗址的争议,折射的其实是考古学和历史学之间的矛盾。
考古证据和文献记载常常互相“打脸”,但这也恰恰是历史研究的魅力所在。
夏朝的真实面貌或许还隐藏在尚未发现的遗址里,而关于它的争议,只会随着更多证据的出现继续下去。
用户17xxx84
一帮土砖家,找错地方,误入歧途,在没有夏的地方找夏,再过一亿年也没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