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我国演艺市场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尤其是在这个蛇年春节档口,各式各样的喜剧演出成为各大文旅城市正向内卷的新“漩涡”。“漩涡”背后,是竞争日益加剧的商业引力考量。
春节前夕,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培育新增长点繁荣文化和旅游消费的若干措施》,明确指出“进一步优化营业性演出审批流程,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鼓励各地适当放宽大型营业性演出可售(发)票数量限制。”
当然,高品质的喜剧作品才是商业化的前提。沉浸式喜剧的高质量发展,需要考虑的不仅是与内容相适配的文化土壤,以及在地内容的深度呈现,更有构筑消费场景并提升消费黏性的商业考量。以青岛上街里第三届“逛街里节”上演的在地化喜剧《古今相“撞”》为例。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e0b1e22da368f89b06cd6bd5597a4374.jpg)
在本届“逛街里节”新春沉浸式喜剧大戏中,融入了青岛文学史和时代意义的《古今相“撞”》一经上演,便引发了观众的众多好评和讨论。该戏口颂时代发展的同时,也再现了20世纪20年代至40年代青岛文学的辉煌。虽然立意深刻,但通过喜剧外壳的“buff”,却能让观众全程专注的满堂喝彩。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e87b75ed3ab021cc17167915ee793ce3.jpg)
“青山绿树,不寒不暑;碧海蓝天,可舟可车,中国第一。”《古今相“撞”》聚焦青岛在地文化中最闪耀的客居文学,深度挖掘并艺术重组青岛文学历史和文学家故事,让近现代历史文人和Z世代同台“过年”,展示着拥有海尔、青岛啤酒等新时代品牌的发展兴盛之当代青岛。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b19460e0601abb0a76965d671fbabfbe.jpg)
因此,《古今相“撞”》的核心戏剧冲突,是两种不同生活时空的人,出现在同一时空而引发的“古今碰撞”。“碰撞”除了产生喜剧的化学效应外,更是为了体现当今巨变,从而让人感恩先辈的拼搏付出,也更加珍惜现在拥有的美好生活,这正是与当下人民群众日益丰富的文化需求的耦合。
剧中,老舍、闻一多、萧红等客居青岛的文学大家,带着对20世纪动荡年代下民众的怜悯与时代的迷茫,“穿越”到2025年,在Z世代的带领之下,被冲洗、重塑认知,并重燃希望,创造了两代人打破次元壁、大跨时代的“梦幻大联欢”。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daed184b2fe760761c7acdb4741154da.jpg)
整场戏的舞台与空间,全都落地于“修旧如旧”的里院建筑群中,“视觉锤”的舞美及服化道、“记忆锤”的城市故事和记忆、“听觉锤”的土话方言和音乐音效,“情绪锤”的演员演绎与互动,让历史场景还原度趋近于100%,这是沉浸式街区演艺成功的基石。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0f91ecdeb2002950e689d38d9a72b941.jpg)
将观众拉入沉浸式视听空间,通过场景切换注入更多切面,部分沉浸式演艺剧目的叙事结构注定了观众无法在一次体验中看到全貌。从《古今相“撞”》来说,里院建筑群这一个性化演艺空间的路线并不确定,不同场景产生的新鲜感将使消费者们产生再次前往的驱动力,而组队前往的朋友们在拥有不同体验的情况下,剧情结束后的“互通有无”也会激发消费者二刷三刷甚至N刷的冲动。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3535836d136e8db2010ed243b72d09dc.jpg)
通过沉浸式演绎构筑消费场景、增强消费黏性,打造可自由“拆解组合”的演艺模型正是上街里演艺孵化方“海哈哈”公司的真正目的。这样一套商业叙事逻辑不仅可以放在上街里,放在其他任何城市都具有极高的适配性和商业潜力。在这一层面,上街里已然走在前列,留给时间打磨,复制,推广,然后静待花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