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营港经济开发区:看科创赋能如何激发发展动能

齐鲁晚报 2025-02-05 17:41:38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科技要打头阵。科技创新是必由之路。2024年,东营港经济开发区全区研发经费投入较上年增长21%,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有研发活动企业占比80%,较上年同期增长34.74个百分点,提升幅度创历史新高。

东营港经济开发区全区研发经费投入增长之“速”,折射出东营港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之“势”。

奋楫争先强科技,创新引领促发展。在科技创新的时代浪潮中,东营港经济开发区以持续推进新型工业化、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为着眼点和落脚点,不断优化科技创新政策供给,加大科技创新投入,走出了一条高端化工产业科技创新引领、产业迭代升级、绿色低碳赋能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径。

深化体制机制改革,筑牢科技创新根基

体制机制创新是科技创新的基础和保障。东营港经济开发区聚焦顶层设计,精心搭建科技创新体系“四梁八柱”。通过制定《东营港经济开发区科技创新及研发体系建设发展规划》《东营港经济开发区关于加快发展科技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方案》等10多个系列文件,确定了14项改革创新试点任务。在改革过程中,严格做好“规定动作”,创新做好“自选动作”,形成了全领域、全覆盖、全链条的科技创新引领政策体系,为科技创新工作提供了坚实的制度支撑。

同时,东营港经济开发区建立了“财政资金科技投入增长比例不低于年度一般公共预算增长”的科技投入稳定增长机制和市场主体常态化研发投入增长机制。“这一系列举措成效十分显著,2024年已完成全社会研究与试验发展投入30亿元,同比增长50%以上。这些资金投入无疑是给科技创新注入了一针‘强心剂’。”开发区经济发展局相关负责同志介绍道。

强化企业主体地位,激发科技创新活力

企业是创新的主体,是推动创新创造的主力军。开发区不断加大政策和要素支持,推动重大科技创新工程项目建设,推动支撑发展方式从规模速度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2024年,投资过百亿的鸿丰、亚通、富海三大项目相继落地,对解决国内“卡脖子”技术问题具有重要作用,乾泰技术研究公司的高强高模沥青基碳纤维成功完成中试;诺尔生物的新型高效隔热阻燃灭火材料、赫邦化工的半导体用特种环氧树脂材料成功实现工业化生产,其技术达到国际一流、国内领先水平。这些出彩成绩的背后,无一不彰显了企业在科技创新中发挥的关键作用。

不仅如此,东营港经济开发区在企业创新方面成果丰硕。2024年全年,新增技术交易合同额突破21亿元,同比增长27%;高新技术产业产值超过800亿元,同比增长20%;成功申报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46家,相比去年实现倍增;乾泰技术研究公司成功获评省级新型研发机构。开发区企业强大的创新活力和发展潜力得到进一步激发。

聚焦人才与载体建设,打造科技创新高地

人才是科技创新的第一资源,创新创业载体、科技成果转化孵化基地是科技创新的重要平台。在人才建设方面,东营港经济开发区发挥山东省高端石化创新创业共同体的核心平台作用,吸引了产研中科高端化工研究院等7个科研机构入驻,集聚了加拿大工程院庄庆发院士等60余名高层次人才。

2024年以来,东营港经济开发区组织申报省级及以上高层次人才工程(称号)4人,新增技术经理人23名。在创新创业载体建设方面,按照“头部”实验室—中试基地—特色“园中园”模式在园区汇集全链条、全要素、全贯通的产研体系,同步配套标准化建设的新材料、新能源、生物医药等3个新质生产力特色产业“园中园”,打造形成了“5公里”科技成果孵化转化圈。截至目前,新授权发明专利682件,全区拥有独立研发实验室的规模以上企业58家,各级科创研发平台106个,省级以上科创研发平台37个,各类创新平台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与研究院相互促进,共同推动了开发区的科技创新发展。在科技成果转化孵化基地建设方面,实施突破“卡脖子”中试项目22个,就地转化12个,引进创新生态服务商筹建园区级算力服务中心,建立“院士挂帅”人才引进机制,实现了科研资源及其成果孵化转化资源在园区的集中配置,以数字赋能驱动区域科技成果孵化转化高质量发展。

科技创新永无止境,东营港经济开发区将继续坚定不移地走科技创新之路,进一步以科技为媒,厚植发展沃土,带动全社会经济发展量质齐飞,为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贡献东营港力量。(大众新闻·黄三角早报记者 王明华 通讯员 李晓梅)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