饶毅大胆直言:造假继续是中国科学界最大毒瘤

论史近现代 2025-01-21 00:11:44

造假是中国科学界的毒瘤,新式造假是中国科学界的新瘤。

肿瘤:“新造假派”

文/饶毅

(1962年出生于江西省南昌市,著名生物学家,教授、博士生导师,首都医科大学校长,北京大学校务委员会副主任、理学部主任、生物学讲席教授)

来源/饶议科学

【造假继续是中国科学界最大的毒瘤。以前,中国科学界出现的造假,其方法很拙劣,识别很容易。现在,出现巧妙的造假方式,怎么办?】

中国科学界是社会的一个方面,而且并不能一直准确的反映当时的社会情况。

例如,在很多方面反腐败很成功的情况下,中国科学界的腐败有增无减,就是奇葩的现象。这既是因为科学界被一些有问题的人把持,也因为有相当多的人故意欺上瞒下、互相放水,还因为腐败的形式有所翻新。

谁说我们不能创新?科学腐败的模式和规模就有创新。

二三十年前,包括北大、复旦在内很多大学和研究机构都有抄袭。都被各自保护下来。但是抄袭本身很容易被判定,只是处理起来有包庇。而二十年来,舞弊主要是医院的医生被迫写论文晋升。

二十年前的抄袭,一般都是抄袭英文论文。那时英文还是稀缺品。有人发一堆垃圾文章,因为是英文,就堂而皇之成为中国科学院的院士。而其他人抄袭英文,自然不容易被发现。阅读英文、对英文论文进行独立学术判断,在中国都还不是普遍可行的。

二十年来,医生被上级压榨,无论是否需要,上级就要用论文来评价医生、评价医院,搞得鸡飞狗跳,先是自己抄袭,后是“专业”公司提供论文服务,而专业公司在大批量生产论文的过程中,抄袭、同一篇文章卖给多个医生的事时有发生。中国工程院的卫生学部,就有这种包装的产品。

近十年内,出现了新的造假模式。实验室负责人不仅能够阅读英文论文,而且熟悉英文论文写作技巧。他们的论文,可以说巧舌如簧,把一些一般人得不到的结果,都说得到了。文章都发在众人瞩目的国际学术期刊。这些人成为我国科学界的明星。

举两个例子。

一种是文章一看就知道有问题。在一个领域做研究足够熟悉,会知道哪些实验很难做、哪些结果很难得到。而“新造假派”的文章可以有五个这样的实验,个个得心应手,取得人所不能取得的结果。其文章的图1实验结果可能一般人有5%获得的可能性,图2有1%的可能性,图3有10%的可能性,图4有2%的可能性,图5有0.5%的可能性。而“新造假派”不仅可以发一篇这样的文章,可以发多篇这样的文章。

一种是文章一看就知道造假的人不熟悉这一领域。一位在《细胞》杂志发表造假论文的“新造假派”,因为背景是分子生物学,而不熟悉神经生物学,不懂帕金森病的病因是从黑质投射到纹状体的多巴胺神经出问题,把多巴胺的细胞体在造假时“误置”于纹状体。很多人很快看出。当然其操纵的基因,其他实验室做过,没有同样的结果。几年后,“新造假派”实验室自己再发文章,外国科学家马上指出这说明上次结果是错的。但这种问题,在中国不起波澜,安全过关。

还有其他……

造假是中国科学界的毒瘤,新式造假是中国科学界的新瘤。

怎么办?

科学界的常规是需要检验。有些检验很快,例如很有用的技术,会马上有人需要用而实际进行检验。但是,很多一般的研究,不会马上有很多人故意进行检验,而需要假以时日,让同领域科学家在研究推进的过程中,进行检验。

这就需要中国科学界不再以学术刊物的名称来判断科学,而且不要急躁。需要给予时间。

北京大学处理过一次严重的学术争议,里面有多种复杂成分。当时学校采取我提出的,如果两年内,该实验室内部或全世界外部有人重复其结果,那么实验室负责人可以从助理教授晋升为副教授。如果没有人能够重复,就不能晋升。因为问题相对简单,同一个实验室不可能两年内没有多个人愿意做实验,如果不做,就有问题。

来自实验室外的检验,可以延长到五年、十年。

国内评审繁多,很难都有足够的时间,特别是有些奖项有年龄限制,等待检验的时间就比较困难。

但有些评价,可以有时间,不用急。

需要很多人参与为中国科学切除毒瘤,恐怕不是短时间的手术。

0 阅读:2
论史近现代

论史近现代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