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仅有的四位勇将为何全都身首异处?朱元璋的四字评语就是答案

崔锦程来了 2025-03-31 11:59:28

在《三国演义》这部历史巨著中,尽管三国时期的杰出武将众多,但书中被冠以勇将之称的仅有四位,这一数目超过“万人敌”的称谓一人,却少于“万夫不当之勇”的六人标准。

三国时期,“勇猛无比”是司马徽,即水镜先生的评价:“关羽、张飞与赵云均属勇猛无比之士,遗憾的是,缺乏能够善用他们的人。至于孙乾、糜竺等人,不过是缺乏实战经验的书生,不具备治国安邦的能力。”

关羽自认具备超凡武艺,面对单刀赴会的情境,他曾言:“昔日战国时期,赵国蔺相如,虽无勇猛之力,却在渑池宴会上,视秦国君臣如无睹,我既然学过对抗众人的武艺,又何惧之有!”

在《三国演义》中,罗贯中仅赋予关羽、张飞、赵云三人“万人敌”的称号,而对于其他人物,他则提及了十位拥有“万夫莫敌之勇”的武将。这十位武将分别是:赵云(在第四十九回中被提及)、黄忠(第五十三回)、严颜(第六十三回)、李异与谢旌两人(第八十二回出现)、鄂焕(第八十七回)、韩德(第九十二回)、王双(第九十七回)、张郃(第九十九回)、以及文鸯(第一百回)。

万人敌的境界远超于万夫莫敌的勇气,原因在于万人敌并非指一人对抗万人,而是指挥庞大的军队作战,这与个人的武艺并不相同。《史记·项羽本纪》便清晰展现了武艺与万人敌之间的差异:项羽年少时,学习文字不成,转去学剑术,同样未能学成。项梁对此感到愤怒。项羽说:“文字只要能记下姓名就足够了。剑术只能对抗一人,不值得学习,我要学习能对抗万人的本领。”于是项梁便开始教授项羽兵法。

项羽,名为籍,字为羽。古时习惯以字相称,避免直呼其名以示尊重,这一传统在近代亦有所延续。例如,李德邻、白健生、程颂云、蒋介石等,皆是尊称,而他们真实的姓名则是李宗仁、白崇禧、程潜、蒋中正。

男子应求武艺高强,仅凭书卷刀剑有何用。明太祖朱元璋曾论及关羽:“勇猛可克敌,智谋方能全胜。昔日,关羽被誉为勇猛无比,却败于吕蒙之手,此乃缺乏谋略所致。”

掌握春秋典籍与兵法智慧是一方面,而将勇气与智谋兼具则是另一方面。朱元璋虽未踏入学堂之门,但绝非缺乏学识之人。他不仅是杰出的军事领袖与政治策略家,还似乎具备诗人的才情。某些评书开场时引用的诗句,实则源自朱元璋所作的《庐山诗》:“庐山翠竹映千秋,云雾缭绕峰顶流。长江浩荡如玉带飘逸,明月高悬似金球滚动。路途遥远直达西北三千疆域,气势磅礴压倒东南百万城池。眼前美景难以尽赏,若有机缘他日再访。”

明太祖朱元璋的诗作,不少读者或许能信手拈来几篇,而汉高祖刘邦的《大风歌》更是流传甚广,为众人所熟知。朱元璋认可关羽的勇猛,称其为无双猛将,但同时也指出他策略上的不足。罗贯中,尽管与朱元璋立场不同(传闻他曾为张士诚效力),但在对关羽的评价上,二者却有许多相似之处。

罗贯中于《三国志演义》中仅将四位人物誉为“勇猛之将”,但这四位均遭遇不幸,身首分离。其中,位居首位的是关羽,人称关云长。

罗贯中通过颜良败逃士兵的叙述,赋予了关羽勇猛的称号:“逃回的颜良残兵,途中偶遇袁绍,禀报称遭遇一位红脸长髯、手持大刀的勇猛将领,他单枪匹马闯入敌阵,斩杀了颜良后从容离去,由此导致我军大败。”

关羽乃一位名副其实的勇猛将领,然而其最终命运却是在东吴身首异处,后又归于曹魏,这恰好印证了朱元璋所言的“缺乏谋略”。试想,若关羽在接到曹操传递的消息后,即刻撤军返回南郡,其结局或许截然不同:“曹操本欲借关羽与孙权相持,消耗双方力量,故传书于孙权,并命曹仁以弩箭射击之事示于关羽。关羽迟疑不决,未能及时撤离。”

倘若关羽迅速决策,撤回襄樊的军队,那么吕蒙与陆逊所率领的、伪装成商队的轻装步兵,将无法与之抗衡。

颜良的手下赞誉关羽为武艺高强之人,而曹操则对颜良给予同样的评价:“颜良手持大刀,稳稳立于军旗下,待见宋宪策马前来,他猛然一声怒吼,随即策马迎战。交锋未及几个回合,颜良动作迅捷,挥刀便斩,宋宪当即毙命于战场之上。曹操目睹此景,不禁惊呼:‘此乃真正的勇猛之将!’”

关羽因缺乏智谋而丧命,同样被誉为“勇猛将领”的颜良,最终也是命丧黄泉,终结他生命的是关羽,此事在《三国志》中有所记录,关羽“砍下其首级而归”,自然没有携带他的躯体一同离开。

荀彧早先便对颜良的性格有所评判,他认为颜良勇猛却缺乏智谋。他指出:“颜良与文丑,不过匹夫之勇,只需一战,便能将其俘获。”

在《三国演义》中,除了关羽与颜良,还有两位勇猛将领备受瞩目。其中一位深得曹操赏识,他便是来自西凉的勇将庞德。庞德原本隶属于马超麾下,现虽投靠在张鲁门下,却并未完全心满意足。曹操对庞德颇有兴趣,有意将其招揽至自己麾下,于是他对部下吩咐道:“庞德勇猛无比,你们在与他对战时,需故意拖延,消耗其体力,待其疲惫之时,再将其擒获。”

史书记载,庞德勇猛果敢,然而缺乏智谋。他不向关羽屈服的理由颇为站不住脚,部分言辞难以自圆其说。最终,他的命运是身首分离。

与庞德、颜良及关羽遭遇相同,魏延也是身首异处。他是蜀汉五虎将之外的第一猛将,这个“猛将”之名是由刘禅亲赐:“魏延勇猛无比,足以抵挡杨仪等人,为何还要烧毁栈道?”

了解三国故事的读者应知晓刘禅此言的背景。实际上,若魏延未焚烧栈道,他可能不会遭遇不幸。他因烧毁栈道而给人留下把柄,这给了朝中文臣攻击他的机会。就连吴懿的妹妹、吴太后也借此发挥,加之费祎、蒋琬、董允等人的煽风点火,魏延的生存希望变得渺茫。

陈寿明确指出,魏延并无叛变之心:“魏延本意并非要投降魏国或北上,而是意图除掉杨仪等人。他与多位将领平日不和,或许希望借此机会获得舆论支持,以代替诸葛亮的位置。这便是他的初衷,他并无背叛之意。”

我细读了《三国志演义》,并借助技术工具检索了“勇将”这一词汇,发现在该著作中,仅有关羽、颜良、庞德、魏延四人被赋予了这样的评价。值得注意的是,这四位勇将的最终命运都是身首分离。这一现象显然并非偶然,它让人联想到一句老话:“将领之关键在于谋略而非勇猛,士兵的价值在于精锐而非数量。”

提到这四位皆缺乏智谋,或许有读者持保留意见。毕竟,关羽曾以水攻淹没七军,俘获于禁并斩杀庞德,此举显示了他对天时地利的巧妙运用。相比之下,他在智谋方面的表现确实胜过其他三人。

在《三国演义》的描述中,关羽或许仅次于吕布,位列武将之首,但若断言他兼具勇武与智谋,则不尽然。不仅明太祖朱元璋持有此见解,南宋时期的状元及太子监军陈亮亦有相似评价:“关羽勇猛有余而谋略不足,倚仗武勇而骄傲自满,这样的性格极易陷入困境。”

李卓吾评价关羽为忠厚之人:“关羽忠诚守信,不耍心机。正如他对徐晃的态度所展现的那样。他终究是个正人君子,与小人截然不同,那些小人外表看似厚道,内心却极为薄情。”

三国时期仅有的四位杰出武将均遭遇斩首,尽管凶手各异,但他们的结局都令人惋惜。探究其原因,可以用朱元璋对关羽的简短评价来概括:缺乏智谋。这四位武将因勇猛著称,却在策略上有所欠缺,导致了最终的悲剧。

关羽是一位军事奇才,擅长利用战场条件,精通战略战术,然而,在宏观战略层面,他似乎有所不足。假如换成张飞收到曹操的“秘密信息”,他的反应或许会截然不同。

智慧胜于蛮力,这是四位三国武将的共同命运——身首分离,某种程度上说是必然的。身为将领与统帅,单纯依靠个人的勇猛并不可靠,兼具勇气与智谋方为真正的将帅之才。回顾这四位三国武将的下场,或许能给读者带来一些启示。试想,如果他们能多一份智谋,结局或许就会截然不同。

0 阅读: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