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爱的朋友们,记得我曾与大家分享过,紫砂壶的魅力所在,在于其泡养后所展现的独特韵味。紫砂壶在泡养过程中,经历水的滋养与手的温润,逐渐形成那迷人的“水色”与“包浆”。那么,此等美妙景致是如何展现的呢?今日,让我们一同探索这个话题。
若是原矿紫砂泥料亲筑的紫砂壶,泡养后必有妙处呈现。此处的妙处,便是紫砂壶洋溢的"光泽"与"水色"。谈及这光泽与水色,乃是对紫砂壶赋予的视觉效果。紫砂泥自身并无发光之力,其光感的显现,源于对光的折射。''水色'',乃紫砂壶胚体对光的折射;而包浆,则是经由长久泡养与把玩后,吸附于壶体的茶汁对光的折射。这般变化,皆因原矿紫砂泥料的独特质地而起,是人与壶的温情交流,也是岁月与技艺的完美融合。
紫砂壶的表面越平坦,其对光的折射效果就越好。若是壶的表面非常平坦,光线将平行折射,呈现出“和尚光”的效果;而若壶体表面凹凸不平,则会形成漫反射,效果便是人们所熟知的“哑光”。紫砂的特殊之处在于其材质在适度烧结后会同时带有双气孔结构,这种通透的“隙”能够透气,能在壶内输送空气。若要形象地描述紫砂的泥料结构特征,便是烧结后透气不透水。
紫砂壶的制作,除了考虑其外观的美观度外,还要关注其胚体的强度。一个易于破碎的壶,无疑会大大降低其实用性。而透气性与胚体强度的平衡,实则是一个需要深思的问题。当我们追求不透水性时,气孔的数量和大小就显得尤为重要。气孔适中,壶身的表面结构则更为平整,对光的折射率也更高。“水色”佳,则意味着气孔少;包浆的形成速度快,则暗示着气孔小且密集。市面上许多采用普通陶土加颜料调配而成的泥料,经过烧结后气孔很少,因为其结晶度非常高,所以看起来“水色”极佳。然而,这种壶泡养后虽也会有包浆,但与原矿紫砂相比,效果会逊色许多。这就是我们之前讨论过的包浆程度。
紫砂中有些品种的石英含量较低,泥性较重。尽管石英含量低,颗粒的质感并不明显,但因为在练泥时磨粉后加工成非常细小的硬颗粒,所以泡养后的包浆效果非常漂亮。许多段泥壶就属于这种情况。那么,一把好的紫砂壶,从泥料方面来看,我们应该如何定义它呢?我认为,它应兼顾透气性和胚体强度。壶体表面的颗粒效果应自然且明显,出水时的“水色”可能并不十分漂亮,甚至显得有些暗淡。然而,经过泡养后,它应能发生改变,并逐渐形成厚重且富有变化的包浆效果。一把优质的紫砂壶的泥料应具有上述特点。这就是我对紫砂壶泥料品质较高的一些认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