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届珠海航展刚刚落幕,印度马上干了票大的,宣布成功试射本国首款高超音速导弹,并公布了发射瞬间的画面,只不过从这段视频中,明显可以看到导弹升空后,尖头顶着一块白色的圆形物体飞上天,不知道的还以为带了块印度飞饼上去了......当然这只是玩笑,这块白色圆形物体应该是导弹发射筒的保护盖,大概是因为发射程序有问题,保护盖没有在发射前弹开,导弹上升的气流又将保护盖压在头部的尖端上,所以才有了如此搞笑的一幕。
(能维持奇异的平衡,也是一种能力的体现)
当然,此事最值得关注的,还是“印度首款高超音速导弹”这个概念。采用乘波体战斗部设计的东风-17在2019年公开后,高超音速导弹迅速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因为防空作战理论证明,全球现有的几乎全部防空反导武器,都难以对其实施有效拦截——如果无法拥有最坚固的盾,那么就应当寻求最锐利的矛。
如果说之前这个结论还有人怀疑,俄乌冲突则进一步证明了高超音速导弹的威力,俄军使用“匕首”和“锆石”多次空袭乌克兰目标,虽说造成的损失有限是真的,但乌军“爱国者”防空系统没能成功拦截也是真的。眼见为实,所以这几年来包括美国在内,都不惜在高超音速武器领域砸下重金,试图取得决定性突破,印度自然也在这个行列中。
(采用冷发射,降低了风险)
试射之后,印度政府第一时间发表声明,表示成功测试国产远程高超音速导弹,从此印度跻身少数拥有这种先进技术的国家之一。此外,印度政府的声明还显示,这枚导弹由印度国防研究与发展组织(DRDO)和相关行业合作伙伴共同开发,采用固体燃料火箭发动机,射程超过1500公里。
印度《欧亚时报》更是显得兴奋,表示成功完成末端机动并命中目标,“印度的成功试射相当于在喜马拉雅山上划出界线,并说‘我们也可以玩这个游戏’”,有印度网民甚至说这导弹“比东风-17还强”。
可惜的是,印度这枚顶着“飞饼”打出去的导弹,单以外观来看,恐怕很难被称为合格的高超音速导弹。
(可以很清楚看出来导弹为两级连接)
高超音速武器目前公认的标准,是5马赫以上速度和末端机动性,具体技术路线可以分为高超音速滑翔飞行器(HGV)和高超音速巡航导弹(HCM)。前者依靠助推火箭将战斗部送到预定高度,之后助推段和战斗部分离,战斗部获得初始速度后,在重力作用下加速向目标滑翔。后者由吸气式超燃冲压发动机提供动力,由于高度难以从重力中获得进一步加速,所以强调高机动性也就是变轨能力,增加防空系统的探测和捕捉难度。
虽然技术路线不一样,但共同点都是为了获取超高速,所以一个简单的识别特征就是看弹头形状,一般都是乘波体或双锥体,圆锥体和扁平体也有,这就要视情况而定,而且控制翼面比较少,因为控制翼若是太多,反而可能增加故障率和阻力。
(印度人一向的自我感觉良好)
印度这枚导弹,可以清晰看到弹头部分就是普通的尖头,不过这可能和光影差有关,所以无法精确判断是不是双锥体结构,但巨大的边条翼和三角翼肯定差不了。助推段因为火焰和烟雾遮挡无法判断是不是也有控制翼面,但即使没有,仅仅是导弹前部的边条翼和三角翼,也足以证明这根本不是正经的高超音速导弹。
事实上,恐怕就算外行也能一眼看出来,这其实就是两枚导弹拼在一起的,一枚大的上面顶一个小一点的,大导弹充当火箭发动机和燃料箱,将小一点的导弹推进到5马赫以上的速度。有美媒经过分析认为这是一枚印度去年首次试射成功的LRAShM反舰导弹,小一点的导弹可能是一枚印度自行研发的“阿卡什”防空系统拦截弹。
(实际上还不如胡塞武装“手搓”的导弹)
也就是说,这不过是一枚放大的常规导弹,依靠火箭发动机达到5马赫以上的速度不难,但巨大的边条翼会在高速时产生大量阻力,不仅会起到降低速度的负面效果,高速带来的震颤还可能损坏内部元器件,甚至控制翼本身就会发生故障,进而影响制导效果。更不用说,那块跟着导弹一起上天的“飞饼”,就可以说明不仅导弹本身不合格,就连从业人员的业务水平也十分值得怀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