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很多大臣大权在握,明明是有实力造反称帝,为啥偏偏选择忠心辅佐当时的皇帝呢?明明可以自己当皇帝,偏偏要去辅佐他人,这可真让人想破脑袋都想不通呀!大家在电视上都看过,古代的朝堂上,权力的争夺那可是如同战场一般激烈,多少人为了至高无上的皇位争得头破血流。可一直就有一些大臣,他们手握重权,能力超群,完全有机会造反,却心甘情愿的辅佐皇帝,这到底是为啥呢?带着这个疑问,咱们一起来看看下面这几位大臣的故事,或许从中可以找到答案。
封建王朝的皇帝是至高无上的存在,拥有着天下的一切。但是皇权也并非绝对稳固,曾经拥有赫赫战功、拥有强大势力的大臣们对皇权也有着很大的威胁,这些大臣往往会成为皇帝的心头之患。
帝王们需要这些大臣们为自己征战天下、治理国家,随着时间的推移又时刻担心他们功高盖主,威胁到自己的皇位。就这样用人又疑,疑人又用,使得朝堂之上充满了明争暗斗、尔虞我诈。
1、蒙恬
秦始皇统一六国,威震天下,可他依然对手握重兵的大臣们心存忌惮。
蒙恬是秦朝的名将,生于将门世家,他的爷爷蒙骜、父亲蒙武都是当时为秦朝南征北战的猛将,为秦国的崛起立下了汗马功劳。
蒙恬这一代更是在秦灭六国之战中跟随王翦攻灭楚国,跟随王贲攻灭齐国,成为秦始皇统一大业的重要功臣。
秦始皇统一天下后,又派蒙恬率领 30 万大军征讨匈奴,蒙恬大败匈奴,收复河套地区,被誉为 “华夏第一勇士”。如此辉煌的战绩,让蒙恬在秦朝的地位举足轻重,使他成为了秦始皇身边的得力干将。
公元前 210 年,秦始皇在巡视期间病逝,宦官赵高担心扶苏当上皇帝,会对蒙恬、蒙毅兄弟重用,自己会遭到弃用,于是联合丞相李斯、皇子胡亥策划了沙丘事变。
他们伪造诏书,指责扶苏不孝和蒙恬失责,下令让两人自杀。当时蒙恬手握 30 万大军,完全有反抗的能力,可是蒙恬却选择了听从诏书。
这是为啥呢?这其中的原因就是蒙恬对秦始皇的忠诚,始皇帝对他有知遇之恩,他不愿意背叛秦始皇;还有就是从当时的社会环境和道德观念,忠诚是一种非常重要的品质,背叛皇帝是不被世人所接受的。最终蒙恬被胡亥处死,用自己的生命来诠释自己的忠诚。
2、韩信
韩信是刘邦手下打仗最厉害的大将,为刘邦平定三秦,攻魏伐代、取赵降燕灭齐,帮助刘邦夺取了天下。
齐国被灭后,项羽害怕了,派武涉前去游说韩信,劝说韩信背叛刘邦和自己合作,事成后共享天下。韩信的谋士蒯彻也劝说他自立为王,和刘邦、项羽争夺天下。
韩信拒绝他们,韩信认为刘邦对他有恩,自己不能背叛他。刘邦称帝后,对韩信的功高盖主感到不安,不断地削弱他的权力,最后将他贬为淮阴侯。
韩信的悲剧,反映了他的政治头脑不够敏锐,没有意识到自己的功劳已经引起了刘邦的忌惮,还有就是因为他过于看重自己和刘邦之间的情谊,忽视了权力斗争的残酷性。
3、霍光
西汉时期,汉武帝临终安排霍光、金日磾、上官桀、桑弘羊做了自己儿子刘弗陵的托孤大臣。
他们四位大臣肩负着辅佐年幼皇帝、稳定国家局势的重任。权力有的时候是个好东西,诱惑有的时候是巨大的,在日后的朝堂争斗中,霍光接连扳倒金日磾、上官桀、桑弘羊,成为了朝中首屈一指的权臣。
霍光在汉昭帝时期成为了权臣,虽然他在汉宣帝时掌握着军政大权,但他却未曾造反。这可能也是因为霍光深知自己的权力来自于皇帝的信任,如果造反,必然会失去民心。
霍光也有自己的政治抱负,他希望能够辅佐皇帝,实现国家的繁荣昌盛。也是因为这样他在废黜昌邑王刘贺后,拥立了没有任何根基的汉武帝的曾孙刘询为皇帝,即汉宣帝。
4、诸葛亮
三国时期,天下大乱,也是英雄辈出年代。刘备三顾茅庐请出诸葛亮,他凭借着自己的智慧和才能,帮助刘备夺取了荆州、益州、汉中,建立了蜀汉政权。
刘备死后,诸葛亮成为了蜀汉的实际掌权者,他的权力之大,无人能及。诸葛亮更是古代忠臣的典范。
刘备三顾茅庐请他出山后,他尽心尽力地辅佐刘备,为刘备出谋划策,帮助刘备建立了蜀汉政权。
刘备去世的时候,又将诸葛亮和李严安排为儿子刘禅的托孤大臣,并对诸葛亮说:“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
诸葛亮对蜀国从无二心,对刘禅更是忠心耿耿,为了匡扶汉室,不断率兵北伐,最终病逝五丈原。诸葛亮的选择,是出于他对刘备的忠诚,还有就是他对自己理想和信念的坚持。
他认为自己的使命就是辅佐刘禅,实现刘备的遗愿,让汉室重新振兴。
5、郭子仪
郭子仪在安史之乱中挺身而出,率领军队平定叛乱,为唐朝的稳定立下汗马功劳。
安史之乱结束后,藩镇割据的问题依然严重,外敌也不断进犯,郭子仪的存在对于唐朝皇帝来说至关重要,他的权力和影响力也在不断扩大。
郭子仪在安史之乱后,功劳很大,只要他愿意,就可以取代大唐皇帝而自立。但郭子仪不贪权不贪财,每次平叛结束后,都会主动交出兵权,不让自己威胁到皇权。
郭子仪的做法,不仅表现出他对唐朝的忠诚,他深知自己的权力和地位是皇帝给予的,不能背叛皇帝;而且他希望通过自己的行为,换取皇帝的信任和百姓的支持,让唐朝能够重新走向繁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