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西部菌
“新春第一会”是观察各地新一年经济社会发展走向的一个重要窗口。
这方面的各种解读和观察,最近一段时间已非常多。这其中,有两座西部大城在开年后作出的共同行动,同样值得关注。
它们的关键是:“强省会”。
01
第一个地方,兰州。
2月18月,兰州召开全市强省会大会,推动全市上下以“开年即开跑、起步即冲刺”的决心和干劲,努力在全省高质量发展中挑大梁、当主攻、走前列。
开年就为强省会建设鼓劲打气,重视程度可见一斑。
其实,建设强省会,不只是兰州自己重视,甘肃层面也有浓墨重彩的支持。
一个标志性动作是,去年甘肃多次召开会议,强调强省会是一项系统工程,是全省上下共同的事业;各方要付出真情实感,要拿出真金白银,要做到真帮实扶,把兰州的事当成自己的事。
相关表述,如谋划思路要心系兰州、项目布局要支持兰州、资金安排要倾斜兰州、推动落实要帮助兰州、里里外外要力挺兰州……更是引发外界广泛关注。
可以说,从甘肃到兰州,打造强省会已经形成高度共识。并且,相关表述和行动,也反应出紧迫性。
甘肃、兰州,确实有理由着急。
最直观的一点,在这几年强省会成为一种趋势的大背景下,兰州的首位度,却不升反降。
数据显示,2018年兰州GDP为2732.94亿元,在甘肃省经济首位度达到33%,创下了历史新高。但后续几年,首位度连续下降。
2020年——32%;2021年——31 %;2022年——29.8%;2023年继续下降至29.39%。
从全国看,2023年兰州GDP为3487.3亿元,被呼和浩特反超,在27个省会城市中倒数第五,仅高于银川、海口、西宁、拉萨。
在过去几十年里,兰州很可能是全国GDP排名下降最多的省会城市。
另一个值得注意的迹象是,兰州GDP增速已连续3年低于全省和全国平均水平。
2023年,甘肃GDP同比增长6.4%,兰州只有4.4%,不仅大幅跑输全省大盘,比全国平均增速也低了0.8个百分点。
2022年,甘肃GDP同比增长4.4%,兰州仅有0.8%,全国为3.0%。
2021年,甘肃GDP增速为6.9%,兰州为6.1%,全国为8.4%。
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作为车头,兰州的增速表现如此疲软,怎么不急?
02
另一座城市,贵阳。
在春节开工后的前4个工作日,贵阳就罕见召开了两场与“强省会”有关的会议。
一是,2月19日(龙年开工第二天),贵阳贵安“强省会”工作领导小组第十三次会议召开,强调要举全市之力、聚全市之智,以非常之举、用非常之功,奋力推动“强省会”行动取得更大成效。
二是,2月21日,贵阳召开省“强省会”工作专题会,强调要高质量推进“四城”联动发展, 为“强省会”注入新动能、增添新活力。
早在2021年,贵阳市实施“强省会”五年行动方案就提出,到2025年,城市能级进一步提升,首位度达到27%以上;城市常住人口达到700万人,城区常住人口达到500万人,城镇化率达到80%左右。
2023年,贵阳GDP突破5000亿大关,在全省首位度为25.2%,距离27%只剩临门一脚。但是,离真正的“强省会”,贵阳依然还有不小的距离。
从首位度看,一般认为,30%是基准线,超过30%才被认为是强省会的标志。也就是说,即便如期实现27%的首位度目标,贵阳的“强省会”之路还需要继续挺进。
另外,从人口看,到2022年,贵州常住人口为622万。那么,要在2025年突破700万,就意味着在2023—2025的这三年时间里要新增80万人。
很显然,按照目前的状况,要实现这个目标,必须要有超常规发挥。
所以,建设强省会,对于贵阳来说,同样很迫切。
03
兰州和贵州的“急”,还是因为,一些方面的窗口期已经远去。
这突出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城市规模扩张受限。
众所周知,国内一批“强省会”的崛起,很多都是抓住了一个共同的机遇,即适时推进了区划的调整,成功实现了“基本盘”的扩张。
如外延式扩张,即通俗说的“合并”,有成都合并简阳、济南合并莱芜、长春合并公主岭、合肥分拆巢湖、西安代管西咸新区等。
内涵式扩张,就更多了。一个比较典型的例子是,武汉很早就实现了“无县化”。
但是,这种被普遍视为是最立竿见影的“强省会”操作,大门却正在关上。
2022年,国家发改委明确要求,慎重从严把握撤县(市)改区,稳慎优化城市市辖区规模结构。并专门点名——严控省会城市规模扩张,确需调整的要严格程序、充分论证。
应该说,不断优化行政区划设置,其实是城镇化发展的必然要求,并不是省会城市的“专利”。但对于需要实现扩张的省会城市来说,这种限制之于强省会建设的影响,则体现得更加明显。
事实上,兰州、贵阳在这方面都早有盘算。
比如,早在2009年,兰州就提出将榆中县、皋兰县撤县建区。此外,“兰白合并”的说法,也流传多年。
贵阳则在“十四五”规划中提出,有序推进清镇市、修文县、息烽县、开阳县撤县(市)设市辖区。
很显然,与过去相比,这些扩张设想的实现可能性,面临更大的不确定性。
这也意味着,贵阳、兰州的“强省会”建设,注定无法完全复制过去的模式,必须探索出新的路径。
04
二是,资金瓶颈。
一个重要标志是,贵阳所在的贵州,兰州所在的甘肃,都进入了去年底明确的十二个重点省份名单,意味着它们本身承受着较大的资金压力。
另外,这些地方的基础设施建设受到一定限制,也将难免对强省会建设进度产生一定影响。
事实上,受人口、产业、房地产行业等变化影响,社会整体发展“减速”,在这样的“大气候”下,兰州、贵阳在冲刺“强省会”上要跑得更快,必然需要付出更多努力。
要知道,中西部一些代表性的“强省会”之所以能够快速崛起,非常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赶上了基础设施建设、人口回流、产业转移等“黄金期”。
现在,这些红利,都明显在渐行渐远。
举个例子。
2021年,贵州出台的关于支持实施“强省会”五年行动若干政策措施,就包括要支持贵阳贵安强化资金要素保障。其中一条是,2021年至2025年,省级分享贵阳贵安的土地出让收益全额返还贵阳贵安。
但在“卖地”收益整体显著减少的情况下,这种保障的力度,显然不可避免要下降。
所以,相比过去,兰州、贵阳的“强省会”之路注定要克服更多挑战。
05
不过,一如开年就强调“强省会”所展示的重视所示,对甘肃、贵州这样一直缺乏足够带动作用的“龙头”的中西部省份来说,强省会依然是为数不多的选择。
应该看到,这些地方本身从地理、区位条件,资源禀赋,产业基础,人口等多方面而言,都相对缺乏均衡发展的条件。
打造“强省会”,立足比较优势形成各种发展要素的规模化聚集,压缩一些低效乃至无效的要素投入,从而提升发展效率并增强对全省的辐射带动作用,也进一步争取多更多的政策、资源支持,是真正实现“翻身”的不二之路。
并且,依然有机会。
其一,可观的城镇化空间。
到2022年,全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超过65%,而贵州、甘肃是全国仅有的4个城镇化率在55%以下的省份,与全国差距在10个点以上。
而从经济、人口的比重看,要补上这种差距,任务显然主要是落在贵阳、兰州的肩头。这是重任,也自然意味着发展空间。
其二,各种发展要素保障将更为集中。
当前,总体发展节奏变慢,但越是在速度放缓、资源趋紧的情况下,各种发展要素和资源保障,包括人口流动,也将呈现出更为集中的趋势。
前不久,重磅会议提出:
要建立健全同宏观政策、区域发展更加高效衔接的土地管理制度,提高土地要素配置精准性和利用效率,增强土地要素对优势地区高质量发展保障能力。
毋庸置疑,对一个省来说,省会就是绝对的“优势地区”。这背后的信号,不言而喻。
甚至,这两年针对省会城市的扩张限制,是否也会就此迎来松动,也留下了可想象的空间。
贵阳、兰州的强省会之路,或许不会那么轻松,但脚步,不会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