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解读:央行"支持构建房地产发展新模式"透露新的"稳楼市"信号

从波来看商业 2025-02-23 04:36:16
《政策解读:央行"支持构建房地产发展新模式"透露新的"稳楼市"信号》

在2025年宏观审慎工作会议上,中国人民银行首次将"构建房地产发展新模式"与"完善房地产金融管理"并列提出,这一政策表述的调整标志着中国房地产调控思路的深刻转变。从过去两年"去杠杆、防风险"的强监管基调,到如今强调"止跌回稳"与"模式创新"并重,央行的政策工具箱正在打开新的维度。

一、政策转向:从"拆弹"到"重构"的系统性工程

当前中国房地产市场正经历结构性调整的关键期。2024年全国商品房销售额同比下降12.3%,70个大中城市中58个城市二手房价连续9个月环比下跌,土地出让收入缩减导致地方财政承压。在此背景下,央行提出"完善房地产金融管理",绝非简单放松信贷闸门,而是通过三个维度重塑市场根基:

1. 融资渠道重构:针对房企融资"三条红线"的刚性约束,预计将引入分级管理制度,对稳健型房企开放REITs、中长期债券等直接融资工具。首批试点可能聚焦保障性租赁住房和城市更新项目,通过资产证券化盘活存量资产。

2. 风险处置机制创新:建立"房企白名单+专项纾困基金"组合拳,重点支持优质房企并购出险项目。借鉴美国"两房"经验,探索设立政策性住房金融机构,实现风险隔离与流动性支持双重目标。

3. 需求侧长效机制:在坚持"房住不炒"前提下,可能推出首套房贷利率动态调节机制,将利率定价与当地房价指数、居民收入增长挂钩,形成市场化调节工具。

二、新模式内核:从"土地财政"到"产城融合"的模式转换

央行提出的"房地产发展新模式",本质上是要打破传统"开发-销售"的单一循环。深圳前海模式已显现雏形:2024年该区域商办物业租售比回升至4.2%,通过"产业导入+定制开发"模式,实现了30%的物业由入驻企业整栋持有。这种模式转变包含三个关键支点:

1. 空间运营金融化:推动持有型物业纳入公募REITs底层资产,上海张江科学城已试点将研发楼宇打包发行REITs,年化收益率达5.8%,较传统开发模式提升2个百分点。

2. 租购并举制度化:北京、杭州等城市正在建立"保障性租赁住房信用贷款工具",允许运营企业以租金收益权质押融资,破解"重资产、低周转"困局。

3. 数字资产证券化:成都试点将TOD项目(公共交通导向开发)的客流数据、商业流量转化为数字资产,通过区块链技术实现收益权拆分交易,开创轻资产运营新路径。

三、国际视野:人民币国际化与房地产金融的协同共振

在推进人民币跨境使用的战略框架下,房地产金融正在获得新的全球化支点。香港金管局数据显示,2024年离岸人民币债券中房地产相关发行量占比达28%,其中绿色建筑债券年发行规模突破500亿元。这种协同效应体现在:

1. 离岸融资创新:碧桂园、万科等房企通过香港发行碳中和挂钩债券,将ESG评级与融资成本直接挂钩,成功降低综合融资成本150个基点。

2. 跨境资产配置:上海自贸区试点QFLP(合格境外有限合伙人)投资长租公寓项目,引入新加坡主权基金参与保障房建设,实现外资"引进来"与模式"走出去"双向互动。

3. 定价权争夺:深圳前海正在建立大宗物业人民币计价交易平台,通过数字化确权、智能合约等技术,挑战美元主导的商业地产跨境交易体系。

四、风险与挑战:在动态平衡中寻找新支点

新模式构建面临三重考验:一是地方财政对土地出让金的依赖度仍达35%,转型阵痛难以避免;二是存量债务化解需要精准施策,目前房地产信托存量规模超2万亿元,风险出清需要制度创新;三是新模式盈利能力尚未验证,市场化机构参与度有待提升。

央行此时释放政策信号,既是对市场预期的主动引导,更是对系统性风险的未雨绸缪。通过将房地产金融纳入宏观审慎管理框架,中国正在探索一条既防范金融风险、又促进产业升级的第三条道路。当新模式逐渐落地,我们或将见证房地产从经济增长的"加速器"转变为经济转型的"稳定器",这个过程注定充满挑战,但也孕育着结构升级的历史性机遇。

(本文系根据网上查询到的数据撰写的个人观点,不构成投资建议。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

0 阅读:147
从波来看商业

从波来看商业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