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4年2月,证监会行政处罚委办公室主任何艳春的发声引发市场震动。他明确指出,将对游资抱团炒作、“编题材、讲故事”的“蛊惑型”操纵行为严查重罚,并定性此类行为为“经济犯罪”。这一表态直指A股市场中长期存在的顽疾——某些机构与游资勾结,通过虚构概念、散布谣言、炮制虚假报告等手段,将毫无价值的“亏损冠军”包装成“明日之星”,诱导散户高位接盘,最终实现“收割”目的。

1. 虚构题材:从“科技革命”到“元宇宙神话”
近年来,“量子计算”“氢能源革命”“AI芯片突破”等概念层出不穷,但许多标的公司并无核心技术支撑。某创业板企业常年扣非净利润亏损,却因游资联合多家机构发布“碳中和+储能龙头”研究报告,股价一年内暴涨300%,随后连续跌停,导致跟风散户血本无归。
2. 谣言操控:社交平台的“信息瘟疫”
在一些股票论坛、短视频平台,大量“分析师”“财经大V”通过伪造身份,散布“公司获国家秘密订单”“海外巨头战略入股”等不实消息。某ST股曾因“抗癌神药”传闻连续17个交易日涨停,事后证实仅为游资自导自演的骗局。
3. 机构协同:利益链上的“共谋者”
券商、公募基金、私募机构与游资形成“利益同盟”:券商提供研究报告“背书”,公募基金提前建仓抬轿,私募通过大宗交易接盘筹码,游资则借助资金优势制造市场热度。某新能源车概念股被包装成“全球龙头”时,背后竟涉及6家机构联合坐庄,最终因财务造假被立案调查。

1. 信息不对称的极致滥用
普通投资者无法获取上市公司真实经营数据,却被迫在海量真假混杂的信息中决策。而游资团伙通过非法手段获取内幕信息,甚至操控舆论场,将“垃圾股”塑造成“稀缺资产”。这种“信息霸凌”让散户成为市场中最脆弱的群体。
2. “传销式”话术的精准收割
“拉人头”“洗脑式营销”等传销手法被移植到股市中:某游资团队通过线下讲座、线上直播,向中老年投资者灌输“听消息炒股稳赚不赔”的理念,诱导其购买所谓“内部消息服务”,实则为后续股价崩盘前的“最后的韭菜”。
3. 经济犯罪的隐蔽化
与传统的坐庄相比,“编题材、讲故事”更具隐蔽性。某些违规主体通过多层壳公司、跨境账户转移资金,甚至利用区块链、虚拟货币等技术掩盖交易痕迹,导致监管部门取证难、处罚难。

1. 利益驱动下的疯狂投机
在“快钱”逻辑下,游资与机构将股市视为“提款机”。某私募基金经理曾坦言:“只要故事够性感,散户就会买单,哪怕公司是‘PPT造车’。”
2. 监管滞后于技术创新
随着社交媒体、算法推荐等技术的普及,虚假信息传播速度呈指数级增长。传统监管手段难以追踪跨平台、跨地域的操纵链条,甚至出现“道高一尺,魔高一丈”的局面。
3. 法律威慑力不足
目前,我国对“编题材、讲故事”的处罚多以罚款为主,涉案人员个人很少承担刑事责任。某操纵市场案中,主犯仅被判处罚金500万元,与其数亿非法所得相比微不足道。

1. 打击“伪市值管理”
将游资与上市公司的私下协议、抽屉合同纳入监管范畴,对参与合谋的董监高、中介机构实施“终身禁业”处罚。
2. 建立“信息防火墙”
要求券商、研报机构对所有发布的内容进行区块链存证,追溯信息来源;对频繁发布“蹭热点”报告的账号实施限流或关停。
3. 提高违法成本
参考美国《证券交易法》,对操纵市场行为最高处以非法所得5倍的罚金,并追究涉案个人的刑事责任。
4. 强化技术赋能监管
运用大数据监测异常交易、舆情关键词,建立“AI+人工”双核审查机制,实时拦截虚假信息传播。
5. 教育散户识别陷阱
通过官方渠道普及“信息甄别五步法”,揭露“拉高出货”“虚假业绩”等常见骗局,让投资者学会“用脚投票”。

何艳春的严厉表态释放出清晰信号:监管层已将对“编题材、讲故事”的容忍度降为零。然而,铲除这一毒瘤绝非朝夕之功。只有将法律利剑对准“讲故事者”,让每一份研报、每一次推文都晒在阳光下,才能重建散户对市场的信任。
毕竟,健康的股市不该是少数人编织谎言的剧场,而应是价值投资的沃土。当“诚实经营”比“编造概念”更能获得溢价时,A股才能真正成为国民经济的“晴雨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