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到中年,才彻底明白:世界上最好的父母,是在家里守好这三个温度……

嗨猪的家庭 2024-11-14 12:59:43

你有没有发现?人到中年,才彻底想明白这件事:

把自己的孩子教育好,就是你一生最大的财富。

为人父母,谁都想给孩子最好的物质养育。

但等到孩子十几岁,你会越来越觉得,家庭教育给予孩子的精神财富,才是他们未来持续优秀最强的底色。

有句话说,不幸的孩子各有各的不幸,但幸福的孩子一定都有相似性。

这些幸福孩子的背后,他们的家庭教育都有这三个共性:

10℃的影响:

让教育“不留痕”

网上看到一个视频:

爸爸坐在前面叭叭地给女儿讲道理,女儿认真在“听训”。

但背在身后的手却“出卖”了她——一边剥着橘子皮,一边假装撩头发顺便把皮丢进垃圾桶。

真是一点也没耽误。

有人说,父女俩的互动,像极了现实生活中我们教育自己孩子的日常。

父母引经据典,甚至躬身入局,把小故事中蕴含的大道理讲给孩子,希望他从此“幡然悔悟”,做个听话懂事、唯父母正确道理是从的好宝宝。

结果,孩子经常左耳朵进、右耳朵出,爸妈说得嗓子冒烟,他愣是一句话都没记住。

在心理学中,这种现象可以从这几个角度分析:

1、从认知发展阶段理论来看,孩子在不同认知阶段的思维方式是不一样的。

比如学前阶段的孩子理解不了大道理背后的观点和动机,所以你说得越复杂,他越听不明白。

而7-11岁的孩子,虽然听得懂道理,但受直觉思维限制,他们对道理中的复杂因果关系和逻辑推理懒得深入分析。

至于青春期的孩子,父母说啥,他们都不想听。

2、从情绪调节的能力来看,孩子在成年前的情绪调节能力还没有发育好。

而且很多父母讲道理的时候,喜欢指责、埋怨,这会带给孩子一种负面情绪体验,进而形成防御型态度,拒绝听从父母的建议。

3、从自尊心和自主性的角度来看,孩子随着年龄增长,会更渴望从父母那里拿回掌控感。

他们想要完成自主性的独立,就会去对抗父母的干涉和指导。

卢梭曾说:“最好的教育,是无所作为的教育。”

换句话理解就是:

教育这个行为最好不要明显地发生,但又要不留痕迹地引导孩子发挥出他们的潜能。

所以,可以试试用10℃的温度影响孩子的方式:

1、退出一些距离,不过分干涉,让孩子多在体验和尝试的经验中成长。

2、父母做好榜样,用自己的言行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

3、营造好的教育氛围。多鼓励和肯定孩子,多看到他们的积极表现,让孩子在轻松快乐的氛围中,和良好的亲子关系中,自然而然地成长为他们本该成长为的样子。

刻意的教育,培养不出真正优秀的孩子。

从小就有机会“撞一撞南墙”,和父母本身就做好榜样力量的孩子,长大后更容易拥有蓬勃的生命力。

50℃的引导:

懂一些科学的养育方法

虽然前面说了教育要尽可能不留痕,不干涉,但不是说要完全对孩子不管不顾。

而是尽可能在不着痕迹的引导中,激发出孩子身上被隐藏了的美好品质。

要做到这些,可能就需要懂得一些和孩子相处的“技巧”,之后用50℃的温度去引导孩子。

温度不能太高,否则容易教养过度;不能太低,否则容易教养失控。

先分享一件我和女儿之间的趣事。

女儿每次上厕所,都得拿本漫画书。

有次到了晚饭时间,她蹲里面半小时都没有出来。

当时我正好看到一本书中提到“自然后果惩罚法则”,于是就决定让女儿接受蹲厕所时间太长,导致没有饭吃的自然后果。

按照我的预估,女儿受了自然惩罚,会深刻意识到自己的错误,“痛改前非”做一个上厕所不拿漫画书,蹲坑不超过5分钟的省心娃。

没想到过了一会儿,女儿拖着坐麻了的右脚出来,一看桌上干干净净,连滴汤都不剩,竟委屈得嘴一撇,拖着麻了的腿艰难地回卧室了。

直到晚上,我实在熬不住,敲门送了几次饭她才理我。

我当时挺郁闷,明明是想教育她,结果反过来让她给我好好上了一课。

不得已之下,我向做家庭教育的好友倾诉自己的烦恼,电话那头的她差点笑疯:

“承担自然后果的前提是你应该提前告知。

你要提前告诉她错误做法会有什么样的后果,然后她如果做不到,再去承担做不到的后果就行了。

你倒好,啥也不说。结果娃上完厕所一出来,饭都没有了,关键她还‘瘸’个腿,想想都心酸。”

在好友的提醒下,我又去查了些关于儿童青少年成长和家庭教育方面的知识,这才发现自己之前竟然错得太离谱了。

比如女儿上了初中后,总说压力太大。

之前我一直觉得是她在学习方面的压力,现在才明白原来是我对她期待太高,带给她的情绪压力太大。

还有段时间,她总说学习没意思,活着没意义,不如躺平摆烂。

我当时很生气,还责怪她上进心不足。

现在才知道,当时的她最需要的是好好宣泄情绪,而不是压住情绪听我的话努力去拼。

在一本书中看过这样一个观点:

很多父母都是在随着自己的思维惯性和思维惰性,无意识地看向孩子。

要养好孩子,先要懂孩子,还要懂科学的养育方法。

否则只能是花了力气,反而害了孩子。

100℃的尊重:

允许孩子有自己的人生

再分享一个有点沉重的真实案例:

一位网友,分享了自己和母亲之间纠葛20多年的亲身经历。

他出生在安徽的一个农村,父亲小学没毕业就辍学了,但母亲却是实实在在的好学生。可因为初三和“坏孩子”混,导致没有考上高中。

这或许成为了母亲的一个执念。

在她生下女儿和儿子后,就对姐弟俩要求非常严格。

母亲总对他和姐姐诉苦,说自己当年就是因为没有好学历,经常被别人看不起,吃了不少苦。所以才这样逼着两个孩子好好学习,争到第一。

他说自己小时候没有童年,只有无尽的题海。

当他发现作业怎么都做不完时,就开始尝试“耍滑头”,一会儿上厕所,一会儿喝水,一会儿假装查资料……

母亲发现他在故意磨蹭后,狠狠揍了他一顿,严厉禁止他再关上卧室门,甚至规定除非考到满分,否则平时也不许出去玩。

高中的时候,因为一分之差,他没能如愿考上最好的C9班,内心非常痛苦。虽然表面装作不在乎,但回到宿舍就低着头拼命地学习。

而这时的母亲,也许是年纪大了,好像突然幡然醒悟了一样,反而转头劝他不要那么拼。

可年幼时母亲的那句“你要做到最好”,早已深扎在他的骨血中,一旦拔出,就会连血带肉。

即使他如此努力地学习,高一结束后,他还是没能如愿踏进C9班。

他说自己知道结果的那一刻,就好像失去了人生所有的意义,只能带着躯壳麻木地在教室、宿舍、食堂悠悠晃荡……

母亲发现异常后,找了次机会和他彻夜谈心,说之前对不起他,说她也只是为了孩子好,说成绩不重要,说希望他不用对自己要求那么严格。

他无力地看着已经略显苍老的母亲,看着她佝着腰擦泪。

他很心疼,但心里知道,一切都回不去了,甚至觉得母亲安慰他的话看起来那么荒谬可笑。

后来,他确诊了抑郁症。

在母亲抱着安慰他时,他会悄悄地想,如果小时候母亲也能这样做就好了。可惜一切没有如果。

“你只有做到最好,才不会被看不起”,这句话就好像魔咒一样箍紧他的脑袋,也一直禁锢他的人生……

母亲在孩子小时候说的一句错话,孩子却在用一生买单!

她用自己没有实现的期待,绑架了孩子的一辈子。

书籍《暮色将尽》中提出过一个观点:生命是按照生物规律而不是个体规律运作的。

当我们把自己的高期待,当作衡量孩子成长的标准,就会忽略孩子的独特性和个体性,也会忽略孩子的隐藏情感和真实需求。

想起另外一个故事:

知乎上一位网友说,有次她女儿考了倒数,委屈巴巴地掉着眼泪。

但她紧紧抱着女儿说:“你在妈妈眼里你就是最好的,你不需要什么都做第一,无论你考多少妈妈都爱你!”

当时孩子姥姥看到这一幕,感慨地说:“你们这一代人真的太会照顾孩子了,考不好不仅不责骂还要安慰。”

她没有回复母亲,只是默默在心里说了一句:“因为我们不想让自己当年受过的伤,再重复到孩子身上。”

你有没有发现?

在这个自由、权利和认知逐渐增长的时代,亲子之间的相处关系,正从传统的服从和权力关系,转换到平等和珍惜关系。

我们自父母辈那里沿袭而来的老套路,早已经不适合现在的孩子。

其实养好现在的孩子,方法很简单:

10℃的潜移默化,不过度干涉、不刻意管教;

50℃的引导,用科学专业的方法激发出孩子原本就拥有的潜能;

100℃的尊重,接纳孩子的不同面,允许孩子有不同的人生。

只要做到这三点,孩子就能在合理的教养中,自由地生长出他最好的样子!

孩子在变化,父母也不能原地踏步。

0 阅读:2

嗨猪的家庭

简介:本号主要以分享亲子教育、育儿、家庭关系等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