塞尔维亚的抗议风暴愈演愈烈,至少十万人走上贝尔格莱德的街头,表达对总统武契奇的不满。尽管塞尔维亚政府给出的官方数字是十万,但组织集会的学生团体却声称,抗议者规模可能高达八十万。这场席卷全国的抗议,已经成为武契奇执政生涯中最严峻的考验,稍有不慎,他可能步叙利亚前领导人阿萨德的后尘。
抗议的导火索是去年11月贝尔格莱德新火车站的坍塌事故,造成严重伤亡,随后全国各地爆发了愤怒的抗议潮。即便是武契奇的传统票仓也未能幸免,民众对政府的失望情绪达到了顶点。今年1月,塞尔维亚总理武切维奇辞职,试图平息事态,但显然收效甚微。反对派趁机搅局,在国会内扔出烟雾弹,扬言要“抗争到底”。
有趣的是,抗议之初,学生团体与反对派的立场并不一致。学生们主要是为了查明事故原因,追究责任人,并声称“拒绝被政治利用”;而反对派则直接喊出“武契奇下台”,要求组建“临时政府”监督选举。然而,随着抗议规模不断扩大,双方最终走向合流,矛头直指武契奇。不少示威者高喊口号,要求罢免总统,甚至扬言要将他送入监狱。
这场空前的政治风暴自然引起了西方国家的关注。外媒纷纷炒作称,武契奇已经大势已去,示威者“渐入佳境”,只是时间问题。然而,武契奇的态度却异常强硬,坚称这场抗议背后有外国势力的操纵。他认为,示威者的“高度组织性”和“去中心化”的行动模式,透露出背后势力的存在。
为了平息事态,武契奇作出了一定的让步,比如同意提前举行大选,甚至可能安排一场全民公投,以期通过合法程序证明自己在国内仍有民意基础。但对于反对派提出的“临时政府”提议,武契奇坚决拒绝。
与此同时,塞尔维亚内政部开始展开大规模排查,一夜之间拘捕了13人,其中6人被控“煽动骚乱”和“策划政变”。数百名防暴警察进驻贝尔格莱德,严阵以待,防止事态进一步升级。更令人不安的是,示威当天,塞尔维亚全国铁路系统还接到“炸弹威胁”,显然有激进分子在幕后试图制造更大混乱。
值得一提的是,不久前美国前总统特朗普的儿子小特朗普突访塞尔维亚,与武契奇站在一起批评抗议活动,暗示示威者受到了外国资金支持。小特朗普此举显然在向外界释放两个信号:一方面是否认美国与抗议有关,另一方面表明特朗普政府不会过度干涉塞尔维亚局势。同时,小特朗普还借机推动在贝尔格莱德修建新的“特朗普大厦”。这背后的政治交易意味,耐人寻味。
武契奇随即展开反制,突袭多家“非政府组织”的办公室,指责其是幕后黑手。然而,抗议活动不仅未见平息,反而在几天后再次升级。武契奇深知,这场危机已触碰到塞尔维亚的政治红线。作为一个地处巴尔干半岛的小国,塞尔维亚长期受制于欧盟的政治压力,尤其是在科索沃问题上,欧盟对塞尔维亚施加的政治和经济不平等待遇,早已让国内积怨已深。
可以说,这场抗议不仅是塞尔维亚的内部政治危机,更是一场东西方势力博弈的缩影。武契奇的亲俄、亲中立场,早已成为西方国家的“眼中钉”。面对这场来势汹汹的抗议,武契奇显然不会轻易让步。他需要在强硬与妥协之间寻找平衡,既要粉碎外国势力的颠覆图谋,又要稳住国内民心。如果局势进一步恶化,不排除武契奇会向俄罗斯或中国寻求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