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4年毛主席路过天安门,抬头望着自己的画像说:我真是个可怜人

皓枫看国际 2023-09-15 22:56:03

在阅读此文前,麻烦您点击一下“关注”,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文丨煜捷史馆

编辑丨煜捷史馆

1974年,毛主席乘坐路过天安门的时候,抬头望着天安门上自己的画像,语气凝重的说道:

“我真是个可怜人啊……”

那么,毛主席为何会发出这样的感慨?毛主席像背后又有怎样的故事呢?

毛主席的感慨

1949年,北京刚刚迎来新的解放,为了稳定当地民心、震慑蒋介石,毛主席的画像首次被挂在天安门城楼上。

别看毛主席身居国家最高领导人之位,但他一直都是一个谦虚低调的人,尤其反对底下人对自己的个人崇拜。

怎奈当时的毛主席身在西柏坡,虽然并不赞同这一决定,但最终也是无可奈何,只得暂且任由军民将自己的画像挂在天安门上。

此后,毛主席也曾多次提出要将自己的画像取下,但每次都遭到了周围人的反对。

无论是高层领导,还是基层干部和普通百姓,他们都希望毛主席的画像继续挂在那里,进而彰显毛主席的功绩以及凝聚国民的信仰

1955年,有人建议在新版钞票上印制毛主席的头像,但毛主席坚决反对,强调人民币不应该印任何个人头像,国家属于人民,而不是某个人的财产。

最终,新版人民币上印有汽车、轮船等国家建设成果,并没有了领导人的头像。

此外,在各种重要会议上,毛主席也经常注意到自己的曝光过多。

例如在第九次人民代表大会期间,毛主席观看纪录片却发现自己镜头过多,并对此很不高兴,随后更是直接离开了会场。

他对工作人员抱怨道:“一个人总看自己的录像并不好,自己的镜头出现太多次了。”

尽管如此,随着新中国的发展,人民群众对于毛主席的崇敬之情也是日益高涨。

上世纪70年代,各地竖立起大量的毛主席雕像,许多人也佩戴印有他头像的徽章。

毛主席对这些个人崇拜现象深感反感,多次要求身边的工作人员制止这些行为。

1974年的一天,毛主席路过天安门时,看到城楼上自己的巨幅画像后,不禁感叹道:“我是个可怜人,风吹日晒站在这里,却无家可归。”

这句话道出了毛主席内心的真实想法——希望人们平常心看待自己,不要将他视为高高在上的神明。

毛主席这样说道:“我只是革命的一员,新中国是人民共同创造的。”

画像之事折磨了毛主席多年,甚至有次他对秘书张玉凤吐露心声,希望死后能够火化,不要再有画像。

毛主席的秘书张玉凤深深理解毛主席的用意,因为在毛主席看来,自己就只是一个普通人而已,希望群众能够平等的看待自己。

可天安门上的毛主席画像,身高高的城楼之上,日日夜夜受风吹日晒,却无家可归,这与毛主席一贯倡导的人人平等理念大相径庭。

毛主席一直坚持着平等原则,即使在权力顶峰,也没有忘记初心,这种品质赢得了全国人民衷心拥护。

但他更希望人们以平和的心态对待他这个普通人,而也正是这种朴实的作风,恰恰彰显了他的伟大。

那么,毛主席像背后还隐藏着哪些故事呢?

“有问题的毛主席像”

1950年,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不久,中央领导决定为天安门城楼绘制一幅巨幅毛主席画像。

这件事起初安排给了北京人民美术工作室副主任辛莽完成,辛莽对此任务深感荣幸,也十分紧张。

因为这将是一幅6米高4.6米宽的巨幅油画,在当时的亚洲还是史无前例的。

虽然辛莽画功很好,但他从未接触过如此大规模的创作。但是为了国家和伟人,他还是欣然接下了这项任务。

由于画像需要在5月1日劳动节前完成悬挂,时间非常紧迫,辛莽第一步就是从毛主席的众多照片中选择模板。

因为上一版画像使用的照片风格过于亲民,被认为不够庄严,所以这次辛莽谨慎地跳过所有日常照片,选择了一张毛主席侧身、头微扬的正式照。

随后,辛莽召集左辉、张松鹤等多名画家进行创作探讨。

绘制巨幅油画需要一边画一边不断跑到二十米开外检查整体效果,对于没有经验的辛莽等人来说是巨大的考验。

经过日夜不停地绘画,终于在5月1日前完工,并挂上了天安门城楼。

然而就在辛莽沉浸在成就感中的第二天凌晨,这幅画像突然被撤下,原因是画像中毛主席只画出了右耳,被批评为“偏听偏信”。

而且很多老百姓都反映,这幅画像角度问题太大,从下方仰望时,看不清主席的整个五官,无法准确表达出伟人的风采。

更有人担心,这种只露侧脸的画像,很容易就会被那些心怀叵测之人利用,编造谣言中伤人们敬爱的毛主席。

这对辛莽和画家们来说无疑是个巨大的打击,中央随即便决定重新绘制天安门毛主席画像,以化解这场风波。

作为一名资深画家,辛莽对自己的画工颇有自信,多年来,他已经为许多高级领导绘制过肖像画,受到过广泛称赞。

但这次却出现了如此失误,让他感到莫大的惊讶和羞愧。

辛莽反复检查自己的画稿,企图找出问题的根源,他发现,选择侧身照本身就存在一定问题,很容易造成主体面部表情不够丰富生动。

且画中的光影处理也有欠妥当之处,右侧脸部过于突出,左侧面部线条不够清晰,这直接导致画面产生视觉误导,使毛主席看上去只有单侧面部。

作为一名共产党员,辛莽意识到自己在绘画国家领袖画像时存在思想上的疏忽。

他本应充分理解毛主席亲民实事求是的优秀品质,避免采用可能产生歧义的画面语言。

这次失败给了他深刻教训,也使他认识到在创作中必须牢记为人民服务的初心。

那么,辛莽事后又是如何补救的呢?

补救

经过反复思考,辛莽决定重新选择毛主席正面半身照作为模板,以更好表现出毛主席亲切、睿智的面容。

他还特意邀请几位艺术院校的资深绘画教授进行指导,希望能够避免出现类似问题。

但是找合适的正面照片非常困难,辛莽带领绘画组的多名画师翻看了建国以来毛主席在各种场合的照片。

可饶是他们反复比较、评估,但始终无法就最佳照片达成共识,辛莽为此也是焦虑不已。

同年9月底,新闻摄影局的年轻摄影师陈石林加入了选图工作,他天赋异禀,构图与光影处理都令同事赞叹。

陈仔细查看了自1949年以来毛主席所有的照片资料,最后选定了一张1950年9月毛主席会见全国战斗英雄、劳动模范合影照。

只是这张照片角度不太正,辛莽有些犹豫不决,但考虑到10月1日国庆在即时间迫切,最终还是决定用这张照片重新绘制画像。

众画家加班加点赶工,终于在10月1日国庆前绘制出新的画像。

这次,毛主席身着灰色中山装,神采奕奕,笑容可掬,画工也比之前精细了许多。

虽然仍有一定角度问题,但相比之前已有很大进步,也得到了人民的认可。

这张画像一直使用到了1952年国庆节,通过这次纠错,辛莽等画家积累了宝贵经验,为后来毛主席画像的最终定型奠定了基础。

这次事件反映出,在艺术创作中既要注意技艺,也要关注来自人民群众的意见,才能创作出真正符合时代和人民需要的作品。

毛主席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无可替代,毛主席像的完善与更迭,也侧面体现了中华儿女对毛主席深深的敬爱与钦佩。

无论怎样,中国人民都会永远怀念和敬仰这位开天辟地的伟大领袖。

当初外国记者在毛主席像问题上刁难邓小平同志时,邓小平同志就曾明确表示过:

“中国是无论如何都不会取下毛主席的画像的,毛主席在我们心中的地位是唯一的!”

“东方红,太阳升,中国出了个毛泽东,他为人民谋幸福!”

毛主席永远都是新中国人民的精神领袖!永远都是众望所归的一代伟人!

(免责声明]文章描述过程、图片都来源于网络,此文章旨在倡导社会正能量,无低俗等不良引导。如涉及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内容!如有事件存疑部分,联系后即刻删除或作出更改。

0 阅读:261
皓枫看国际

皓枫看国际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