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整个抗战期间,随着时间的发展,为了适应形势,我军的部队番号一直在发生改变。最初叫工农红军;第二次国共合作后,接受国民政府的改编,改称八路军与新四军。解放战争初期,根据作战地域的不同,改编为西北、中原、华东、东北四大野战军;后期又改为第一、第二、第三、第四野战军。到了1949年,随着部队人数的增加,为了军队的现代化发展,又将四大野战军及收编的国民党军队改编成了19个兵团。
还记得《亮剑》中“晋西北铁三角”上军校时,学员们曾因哪支部队最厉害发生了争论。虽然我军所有部队都曾在抗战时期立下过赫赫战功,他们是新中国的基石,不过还是有许多人对于哪支部队最厉害非常感兴趣。而且对于这个问题,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不同的答案。其中,呼声最高的是陈赓大将带领的第四兵团。原因就在于在众多的兵团将领中,陈赓大将的知名度是最高的,1955年授衔时获得的军衔也较他人高点。然而很多人却忽视了陈锡联将军率领的第三兵团。
第三兵团本来隶属于第二野战军,下辖第十军、第十二军、第十一军这三个王牌军;而第二野战军则是由晋冀鲁豫边区八路军以及地方武装部队改编而成。也就是说,第三兵团在抗日战争时期就是主力部队。解放初期,在邓公及刘帅的率领下,主要活动在中原地区,参加了淮海战役。1945年,第三兵团又参加了具有战略意义的渡江战役;之后辗转四川、贵州、湖南等地作战,重庆与成都的解放第三兵团均有参与,是一支历史悠久的英雄部队。
第三兵团司令陈锡联将军与政委谢富治,都在1955年的全军大授勋时被授予了上将军衔。正所谓“虎将手下无弱兵”,陈锡联上将与谢富治手下的军长、师长,后期的发展也很不错。可惜,第三兵团的存在时间很短。在四川解放后,山区仍有匪徒活动,第三兵团就驻扎在了这里,奉命执行剿匪及建立地方武装的任务。然而,就在1950年,解放军部队再次改组,第三兵团的番号就被撤销了,人员也发生了调动。
陈锡联将军成为了炮兵司令兼炮兵学院院长,主要负责装备研发、制定发展计划等工作。我们的炮兵能够在朝鲜战场以及炮击金门发挥巨大作用,离不开陈锡联将军的努力;是他,让炮兵走上了正规化、规模化发展的道路。后来,他担任过沈阳军区司令员、北京军区司令员,1980年还曾担任过国务院副总理。
谢富治当时则留在了西南,先后担任过云南省委书记、云南军区司令员兼政委等职务。值得一提的是,谢富治和陈锡联将军都曾担任过国务院副总理;但谢富治的时间要早得多,在1965年就进了中央。只可惜,谢富治最后走错了路,于1980年时被请出了八宝山公墓。
第十军军长杜义德中将也是一位身经百战的老革命,1929年时就加入了红军。在第三兵团改组后,杜义德进入了军事学院学习,毕业后作为志愿军三兵团副政治委员参加了抗美援朝战争。回国后,先后担任过沈阳军区副政治委员、海军副政治委员等职务。1980年,在邓公的力荐下,担任兰州军区司令员。
11军的政治部主任刘华清上将(1988年授予)也曾是正国级干部。如果说炮兵的发展离不开陈锡联将军的话,那么刘华清将军就对海军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在第三兵团番号取消后,刘华清将军就被调到了第一海军学校,担任海军副校长。曾受国家委派到苏联的罗希洛夫海军学院留学四年,学习了许多先进的海军知识。自主研发航空母舰就是刘华清将军提出的。他不仅是海军的第三任司令,而且还曾担任过军委副主席及政治局常委,官至正国级。
34师师长尤太忠将军,1955年时被授予了少将军衔。在第三兵团改组后,尤太忠将军也进入了军事学院学习。1951年,还未毕业的尤太忠将军就返回了34师,带领部队入朝作战,参加了著名的上甘岭战役。1958年,尤太忠将军从高等军事学院毕业后,担任过北京军区副司令员、内蒙古军区司令员等职位。
35师师长李德生少将前期的经历和尤太忠少将差不多,但是从朝鲜战场回来后的发展就仿佛“开挂”了一般,曾经担任过沈阳军区司令员、中央政治局常委及中央委员会副主席,妥妥的正国级干部,取得的成就比他的两位老领导还要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