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城市已有“自来水”

大道知行 2024-10-14 13:09:53

01

大城市的供水

集中供水的需求首先只能出现在大城市中。我们知道,宋代中国出现了一轮城市化,不但大量商业性市镇涌现出来,大城市也急剧扩张,50万人口的城市寻常可见(同时代的欧洲城市,比如伦敦、巴黎、威尼斯,人口最多不超过10万),开封与杭州更是人口超过100万的超大型城市。这么大的城市,如果没有集中供水设施,是不可想象的。你让每户家庭都自己挖口井?这在农村与小城市倒行得通,但在大城市显然不可行。

因此,宋朝的城市政府需要将建设集中供水系统纳入市政工程。北宋大中祥符初年,宋政府“决金水河为渠,自天波门并皇城至乾元门,历天街,东转缭太庙,皆甃以砻甓,树之芳木,车马所度,又累石为梁。间作方井,宫寺民舍皆得汲用。复东引,由城下水窦入于濠。京师便之”。这是汴京的集中供水工程。

杭州的居民生活用水,则主要取自西湖,虽是近水楼台,但也需要政府建立一个集中供水系统。苏轼治理杭州时,曾主持浚治西湖,并铺设管道引湖水入城,“湖水所过,皆阛阓曲折之间,颇作石柜贮水,使民得汲用、浣濯,且以备火灾,其利甚博”。南宋时,杭州成为都城,居民繁多,商业繁华,对用水的需求量无疑更大,更是要求政府必须建造、维护好城市的集中供水工程。

02

因地制宜的供水系统

十年前,长沙的坡子街发掘出一处大型木结构建筑遗址,是一排自高而低、从城外通往城内的“屋脊”型木槽。整条木槽密封严实,里面还有多道闸门,可随意控制水的流量。考古学家相信,这是南宋时期潭州城的地下供水工程,木槽尽头应该是湘江,那里可能还会有复杂的提水设备,从湘江汲取上来的水通过木槽输入城内,供居民饮用。这是宋代潭州的集中供水系统。

宋代城市的集中供水工程到底在多大程度上接近于近代的自来水设备呢?对于宋人来说,建成自来水供水管道网络并不存在技术上的困难。宋时,蜀中一带的井盐手工业已经采用竹笕运输卤水,清人《自流井风物名实说》一文介绍了这一竹笕引流的技术:“以大班竹或楠竹打通竹节,用公母笋接逗,外用细麻油灰缠缚,明暗高低相地势为之。或此山与对山若高数尺,即将览埋土内,由此山达彼山,谓之‘冒水笕’,不籍人工马力亦可冒六七里许;如无对山,不能冒水,则相地之高下,修造马车数座,翻山越岭,由河底穿过。”这样,各地打井汲取的卤水,可以通过管道运输到灶场集中煮盐。

如果将输送盐卤的竹笕网络置换成运输饮用水,用于给城市居民集中供水,不就成自来水系统了吗?北宋时候,广州就出现了这样的城市自来水设施。而这一工程的设计师,就是苏轼苏大学士。我们应该还记得,苏轼知杭州时,也曾主持维修了杭城的供水工程。

03

苏轼的建议

北宋绍圣年间,苏轼被贬至岭南惠州,听当地人说起,邻近的广州城,“一城人好饮咸苦水,春夏疾疫时,所损多矣。惟官员及有力者得饮刘王山井水,贫下何由得”。当时的广州太守叫王敏仲,是苏轼的朋友。因此,苏轼便给他写了一封信,苏轼建议,在广州城外二十里处的蒲涧山滴水岩下开凿一个大石槽,以盛山泉;再用巨竹打通关节,首尾衔接,接口处用麻绳与漆密封,制成五口长长的管道,从大石槽引水入城内;又在城内也设置一个大石槽,以储引入的泉水;再用五口竹管将泉水分引至城中各处小石槽,以便居民汲取。这个竹管制成的供水网络,有点像今天的自来水管道了。苏轼还做了一个预算:建成这个供水网,政府大约只需投入一百贯钱。

在这封致王敏仲太守的信上,苏轼还提议,在珠江上游的循州购置良田放租,租金所得,用作购置竹管、更换管道的经费;再在广州城中建一批公屋放租,作为日常养护自来水工程的基金。

王敏仲听从苏轼提议,真的将这个供水系统给建起来了。

◎本文原载于《文摘报》,图源网络,图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