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据,字世议,是三国时期吴国的重要人物,他祖籍汝南细阳人。他的父亲是吴国名将吕范,而他的母亲刘氏则是当时汝南地区闻名的美女。刘氏在吕范还只是一个贫穷的书生时,便毫不犹豫地嫁给了他,两人共同度过了许多艰难的日子。在吕范和刘氏的共同努力下,他们育有两个儿子,吕据是其中的次子。不幸的是,吕据的兄长早逝,这让吕范在悲痛之余,也对自己的次子吕据充满了期望。
军事才华在吕范病重之际,他上表请求,希望能够培养自己的儿子吕据来继承自己的事业。于是,吕据被任命为副军校尉,开始辅助父亲吕范掌管军事。这一时期,吕据在父亲的指导下,积累了丰富的军事经验,他的才能也逐渐被人们所认可。
公元228年,吕范在看到儿子吕据的成长和进步后,满意地离开了人世。吕据继承了父亲南昌侯的爵位,并升任为安军中郎将,今后将在军事领域发挥着自己的才能。在吕范去世后,吕据更是成为了吴国军事的中坚力量,此时吕据在军事上的才华,无疑是对父亲最好的纪念。
征服山越吕据成为一名出色的将领,留下了许多光辉的战绩。其中,他对山越的多次征讨尤为引人注目。山越是一个居住在山林中的部落,他们以狩猎和耕种为生,生活在各种险峻之地。这个地方地形复杂,道路崎岖,使得外界很难进入。
吕据对山越进行了详细的调查,了解了他们的生活习惯和战斗方式。然后,他制定了一套的战略,利用训练有素的士兵,成功地攻克了一个又一个的险峻之地。在战斗中,吕据总是身先士卒,亲自带领士兵冲锋陷阵。他鼓励士兵,自己不畏艰险,为他们树立了榜样。在他的带领下,士兵们士气高昂,奋勇杀敌,取得了一个又一个的胜利。吕据还注重战术的运用,他善于利用地形和天气条件,出奇制胜。吕据凭借着他训练有素的士兵,成功地征服了这片土地。
击败蛮夷231年,东吴孙权为了消除蛮夷势力的威胁,授予潘濬符节,与吕岱共同督军五万,征讨盘踞在五溪的蛮夷势力。在这场征战中,吕据得到了重用,被任命为前锋,负责率先冲锋陷阵。潘濬用智慧策略,让吕据在战场上所向披靡。加之赏罚分明,吕据带领的士兵勇往直前。数年间斩杀了无数蛮夷敌人,俘获了几万人。这些胜利的战果,不仅使蛮夷势力受到了沉重的打击,也使得五溪地区逐渐衰落,再也无法对东吴安全构成威胁。
在这场征战中,吕据也得到了充分的锻炼。他率领着前锋部队,多次率先突破敌人的防线,为大军打开了胜利的道路。吕据深深体会到了孙权的英明决策和潘濬的指挥若定。经过数年的征战,五溪蛮夷被彻底击败,东吴南方再次恢复了安宁。孙权的威名因此而更加显赫,吕据,也在这场征战中崭露头角,为今后的军事生涯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对外作战241年,东吴的朱然率领大军进攻樊城,这座城池位于长江中游的重要位置,是东吴荆州向北扩张势力的关键。吕据协助朱然攻破了樊城的外围防线。他率领着精锐部队,采取巧妙的战术,一次次突破了敌军的防线,为大军打开了进攻的道路。他的勇猛使他在战场上大放异彩,赢得了全体将士的赞誉。
吕据在这场战斗中的出色表现,得到了孙权的赏识。战后,吕据被任命为偏将军,入朝补任马闲右部督,这是一个负责宫廷警卫的重要职位。担任马闲右部督期间,吕据以更加严谨的态度,履行他的职责。他在宫廷警卫工作中表现出色,得到了孙权的信任。不久后,吕据再次得到晋升,升任越骑校尉,负责指挥一支精锐的骑兵部队。吕据在越骑校尉的职位上,以更加严格的纪律和高效的指挥,带领部队进行训练和作战。
及时止损250年,魏国的将领文钦突然写信宣布投降东吴,这一消息传到孙权的耳中,让他感到十分惊喜。文钦是魏国的一位勇将,他的投降将对东吴的势力扩张产生重要影响。为了确保这一投降行为的真实性,孙权派遣了吕据和朱异两位将领,率领两万大军前往北方边界,与文钦会合。
吕据和朱异两位将领接到命令后,迅速行动起来,他们深知这次行动的重要性,也明白其中可能存在的风险。在行军过程中,他们始终保持警惕,对文钦的诚意表示怀疑。当吕据和朱异率领的大军到达北方边界时,他们及时发现文钦的投降是诈降,目的是为了诱骗东吴军队深入魏国境内,进而围而歼之。这一发现让吕据和朱异立即停止了前进,避免了东吴军队的损失。
吕据和朱异一方面加强了军队的防御,防止魏国的反攻,另一方面向孙权汇报了情况,请求指示。孙权在收到吕据和朱异的汇报后,对他们表示赞赏。他指示吕据和朱异要保持警惕,不要轻易相信敌人的投降行为,同时也要做好防御,防止魏国的进攻。
高瞻远瞩251年,长江流域遭遇了一场罕见的大风,江水因此泛滥成灾,水位迅速上涨,威胁到了东吴的都城。孙权大帝对此非常忧虑,他立即派人前去观察水情,以便采取相应的防范措施。然而,在这场突如其来的灾难面前,很多将领都没有做好准备,只有吕据预见到了这场灾害可能带来的严重后果。
吕据在得知大风雨的消息后,立即下令准备大量船只,以防备魏国的趁火打劫。他的这一举措得到了孙权的赞赏,认为他具有高度的责任心。因此,孙权对吕据进行了嘉奖,并任命他为荡魏将军,抵御外敌。
辅政大臣251年,孙权大帝的身体状况开始恶化,卧床不起。在这样的情况下,吕据被任命为太子右部督,负责保护太子的安全,同时参与国家大事的决策。252年,孙权不幸离世,东吴陷入了悲痛之中。吕据与其他几位重臣,如诸葛恪、孙弘、滕胤、孙峻等,一同受到了孙权大帝的遗诏,被任命为辅政大臣,负责辅助年幼的太子孙亮处理国家大事。孙亮即位后,为了表彰吕据,任命他为右将军,继续担任重要职务。吕据在东吴的政治舞台上的地位日益巩固。
东兴之战252年,东兴之战,魏国意在削弱东吴的势力,并巩固自己在淮河流域的控制。面对魏国的进攻,东吴皇帝孙亮和朝廷的重臣们迅速做出了反应。派东吴的名将诸葛恪负责指挥这场战役,任命吕据等人作为前锋,迅速前往东兴城支援。吕据的到来给了东吴军队极大的鼓舞。与此同时,丁奉也亲自率领他的三千精锐部队,采取快速突进的策略,成功地攻破了魏军的前部营垒。
丁奉的突然袭击让魏军措手不及,他们的阵脚大乱。就在这时,吕据、唐咨、留赞等人也纷纷率领自己的部队赶到战场,对魏军形成了合围之势。面对东吴联军的强大压力,魏军士兵惊恐万状,纷纷四散奔逃,争相抢渡浮桥,试图逃离战场。
然而,由于人数太多,浮桥承受不住如此大的压力,最终毁坏断裂。魏军士兵在慌乱中,有的跳入水中,有的相互践踏,试图逃生。这场战役以东吴的大胜告终,魏军损失惨重。此战之后,东吴朝廷对吕据的表现给予了高度评价,升任他为骠骑将军,同时兼管西宫事务。这一职位的提升,不仅是对吕据军事才能的认可,也是对他贡献的肯定。在东吴朝廷中,吕据的地位和影响力进一步提升。
假节之权255年,吕据被赋予了假节的权力,这个崇高的荣誉,意味着他在战场上拥有与皇帝相同的军事指挥权。他与孙峻等人一起,趁着毌丘俭和文钦在魏国境内起兵反抗司马师的时机,对魏国的寿春发起了突然袭击。在这场战斗中,文钦未能取得胜利,最终战败并向孙峻投降。随后,魏将诸葛诞进驻寿春,加强了那里的防御。面对这种情况,吕据只得带领军队撤退。然而,在高亭遭遇了魏将曹珍的部队。
吕据他们成功地击败了曹珍的部队,再次证明了他的军队的战斗力。在文钦投降东吴之后,他并不能很好地融入东吴的军队。吕据、朱异等许多将领都对他抱有反感,认为他不够忠诚,难以屈服于他人之下。然而,孙峻对文钦却表现出了不同的态度,他对文钦十分厚待,给予了他许多优厚的待遇。这种态度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文钦在东吴军队中的尴尬地位,也为孙峻赢得了更多的支持。
讨伐孙綝256年八月,孙峻采纳了文钦的计策,派遣吕据等人从江都出发,进入淮河和泗水流域,目标是占领青州和徐州。这两个州地处东部边境,对于东吴来说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然而,九月份孙峻突然去世,他的从弟孙綝接替他掌控朝政大权。孙綝下令让吕据等人撤军回国。这个突如其来的命令让吕据感到非常愤怒,他认为这是对他和他的军队的不公平对待。
吕据与唐咨、文钦等将领一同上表,推荐滕胤担任丞相,希望能够通过这种方式来平衡孙綝的权力。然而,孙綝并没有接受他们的建议。吕据决定不再遵从孙綝的命令,他带领军队撤退,并准备发动一场讨伐孙綝的行动。
然而此时的滕胤已被孙綝围攻,他等待吕据的援助。然而,滕胤最终未能等到吕据,被孙綝所杀。面对困境,吕据的手下有人劝他投降魏国,但吕据坚决拒绝,他说:“我耻为叛臣。”他的忠诚和骄傲不允许他背叛自己的国家和君主。十月份,吕据在新州被孙綝的军队包围。面对无法逃脱的困境,吕据选择了自杀,以此维护自己的尊严和忠诚。孙綝并没有放过他的家族,将他的三族全部诛杀。
后来,吴景帝孙休继位,诛杀孙綝后,为吕据平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