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星际奇观—太阳系”VR大空间沉浸展在北京天文馆A馆开展。
据悉,该展览将前沿的虚拟现实技术与浩瀚的天文科学相结合,首次独家1:1还原了中国载人航天的长征系列运载火箭、中国探月工程“嫦娥”系列探测器和玉兔号月球车等“功勋”航天器。
展览的内容设计上,在星际导游“小宇”的引导下,从航天基地出发,乘坐太空飞船穿梭在太阳系中。从金星到火星,从水星到土星,不仅可以穿越深邃的水手号峡谷,观赏土星光环和高达数百千米的土卫二冰泉。
与此同时,北京市科委、中关村管委会等5部门也正式发布了《北京市科技赋能文化领域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25-2027年)》。该计划旨在通过突破一批文化和科技融合关键技术,打造科技赋能文化的标杆应用场景,从而推动北京文化领域的科技创新能力显著提升,文化产业数字化智能化水平大幅提高。这一计划的实施,无疑将为包括天文在内的多个文化领域注入新的活力。
在全球范围内,LBE沉浸式大空间作为元宇宙领域的领军产业之一,正在中国蓬勃发展。除了引进国外的优质项目外,目前全国已有超过200个基于原创IP的大空间沉浸式LBE项目投入运营。这些项目的时长大多在30分钟左右,且内容选材与落地的地方文化高度关联,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文化体验。其中,“PICO VR+经典IP+本地Wi-Fi串流”已成为主流模式,为观众带来了更加便捷和高效的沉浸式体验。
在天文领域,天津博物馆也推出了《宇宙猜想·启程》大型宇宙探索VR沉浸体验展。该展览以中国人对宇宙星河的向往与探索为主题,采用了目前世界上最先进的LBE空间技术,1:1还原了太阳系行星的真实星体构造以及12个浩瀚而神秘的星际空间场景。观众在展览中仿佛置身于真实的宇宙环境中,能够身临其境地探索宇宙的奥秘。
此外,上海科技馆也出品了“行走的天文馆”XR沉浸式项目。该项目应用了元宇宙新技术,以上海天文馆(上海科技馆分馆)为具体应用场景,将天文馆内的近四百个展项和超过百项藏品进行了全面数字化处理。同时,该项目还融合了现场紧缺的展示资源、各展项的幕后故事以及扩展数字资源,为观众带来了更加丰富和多元的天文知识体验。该项目凭借其创新性和实用性,荣获了“2024文化和科技融合优秀产品”称号。
根据业界数据分析显示,预计到2026年,中国大空间沉浸式产业的总体规模有望突破2500亿元大关,成为新质生产力标志性的现象级产业。这一趋势无疑将进一步推动文化和科技的深度融合发展,为公众带来更加丰富和多元的文化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