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6日,广东省东莞市人民政府印发《关于加快推动人工智能赋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
根据《若干措施》可知,到2027年东莞可调度使用智能算力规模10000P以上,打造100个以上AI+先进制造示范应用场景,引进培育300家以上人工智能重点企业,人工智能核心产业规模、相关产业规模分别突破300亿元和3000亿元,加快打造国家级新型智能终端产业高地和工业垂直领域模型应用创新高地。
算力层面,设立最高5000万元算力券,对制造企业、软信企业、高校院所等通过人工智能算力服务平台租用市内外智算资源的,按不超过实际服务额50%给予每年最高100万元资助。
数据层面,支持企业数据要素“首评估、首入表、首开放”,对符合条件的企业给予最高10万元资助。支持企业、社会组织主导或参与制修订国家级、省级工业数据要素标准,符合条件的分别给予最高30万元、10万元资助。
大模型层面,设立最高1500万元模型券,支持企业利用通过备案的大模型底座框架进行二次开发和应用推广,符合条件的给予最高100万元资助。支持龙头企业牵头组建人工智能领域创新联合体,开展基础研究和技术攻关,符合条件的给予最高4000万元资助。
应用场景层面,投入最高3亿元资金,支持人工智能大模型中心面向制造企业开展AI+示范应用场景模型开发。每年遴选10个人工智能赋能新型工业化典型应用案例,对纳入国家级、省级典型应用案例的给予最高100万元资助。
资本层面,统筹设立规模不少于50亿元的人工智能子基金群,深度参与国内人工智能企业股权投资或资产并购,到2027年推动15宗以上人工智能企业/产业项目落户东莞。
近年来,东莞市工信部门在推动人工智能技术发展和应用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致力于拓展“AI+”新型工业化应用场景,以促使企业加速变革转型,并提升东莞产业的整体竞争力。
2024年9月发布的《中国城市人工智能发展指数报告(2023-2024)》对全国近300个城市的人工智能发展状况进行了深入研究。其中,东莞的人工智能发展指数在全国位列第23位,被归为第三梯队。
作为制造业大市,东莞拥有庞大的工业企业群体,包括22万家工业企业,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到1.4万多家,高新技术企业数量也超过了1万家。这为人工智能技术的落地提供了极为广阔的市场和丰富的应用场景。
从数据上看,东莞目前拥有超过500家人工智能企业,人工智能产业及相关领域的营业收入已经超过了1200亿元。这些企业已经初步构建起涵盖智能终端、工业模型、机器人、计算机视觉等多个门类的产业布局,形成了相对完整的人工智能产业链。
依托全球算力中心,OPPO在滨海湾新区成立了AI中心,该中心拥有强大的云端算力,可以支撑千亿级别的AI模型训练。这不仅加快了AI驱动手机革新和生态重构的步伐,还与香港理工大学合作共建了联合创新研究中心,共同推动AI影像算法方向的创新和探索。
从细分领域来看,智能消费和设备制造领域在东莞的发展尤为突出,产值超过了800亿元。而人工智能软件开发领域也取得了显著成绩,产值超过了350亿元,主要集中在终端产品应用领域。例如,拓斯达公司通过运动控制作为切入点,布局具身智能,推出了“感-算-控”一体化的新一代X5机器人控制平台,以加速推进具身智能技术在各种场景中的应用。
在研发平台方面,东莞也汇聚了众多重要的公共服务平台,如东莞市新一代人工智能产业技术研究院、深圳数据交易所东莞工作站、上海技术交易所全球跨境技术贸易(大湾区)中心等。这些平台为东莞的人工智能产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为了进一步打造人工智能产业集聚区,近期,滨海湾新区还规划了1500亩土地用于建设“灵犀岛”。该项目将重点围绕工业模数空间、垂直行业大小模型、AI智能体、成果转化中心等领域进行布局,推动“AI+”技术在各行各业的应用和发展。
然而,尽管东莞在人工智能领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与北京、上海、深圳等一线城市相比,其在技术积累和研发能力方面仍存在一定的差距。东莞在人工智能领域缺乏具有全球影响力的核心技术和创新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