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现在开始:设计院的劣势被无限放大

带你了解设计院 2024-07-18 09:57:36

2024年第一季度还没结束,之前很多在设计院的朋友就开始和我吐苦水

说他们公司现在不仅仅裁员降薪,有的甚至为了不赔偿,就让你回家休息,不用来上班,然后发最低的工资,逼迫员工离职。

于是我去网上查了一下有某西南设计院裁员50%的,有上海头部设计院降薪,硕士学历不如环卫工人的,也有市场低迷,遣散回家的。

反正确实没几条好消息。我无从去考证这些信息的真实程度。所以这篇文章只想从商业和社会发展的角度讨论一下为什么我认为2024年是设计院崩坏之年的开始?

我将依照以下政府城投债→房地产上下游产业链→设计院积重难返三个维度来表达一下观点。

01

政府与城投债

中国房地产发展至今,靠着地方政府举债和土地财政,才有了今天的工业化基础。20年的野蛮生长,城投举债能力和居民杠杆率似乎到了极限,一路高歌猛进的房价让劳动人民叫苦连天,盼望着房价能低一些。

但事实上房价不能太低也不会太低,因为:

专家已经告诉了你的答案,债务不会凭空消失,但是会转移,那么谁是那些冤大头,请看下图。

先说说城投债:

数据显示,截至2023末,全国城投债规模约为54.31万亿元,相当于全年GPD的50%。算是一个较高水平。

但关键核心,内债不是债,怎么理解这句话,他只是一个数字,你有见过老板自己给自己背负债的吗,中央政府对于这些债务的处理方式太多了,无非就是想不想管的,早在去年就提出了一系列的化债方案,这个化字很精髓,不是还,是化,一般的几种方式:

特殊再融资债券:就是我们常听的“以时间换空间”,简单点说就是借钱还债,就像你去支付宝借花呗来还银行的贷款;

应急流动性工具(SPV):即商业银行以低息方式给地方政府贷款来还债,解决目前的流动性危机;

商业银行主导债务展期和债务置换:54.31万亿元城投债中来自城投平台存续债券余额仅为约15.67万亿元,其余大部分是来自银行。相当于现在你没钱还房贷,银行说没事你慢慢来,我们不着急,等你有钱了再还。

中央政府专项债:这部分专项债可能不是用于还地方政府债,而是用于发展经济,比如刺激制造业老旧设备更换,防洪防涝专项债,目前总计5万亿左右,只要地方政府还有活干,债务自然慢慢能还上。

所以那些盼望着中国房地产崩盘的,意味着什么,意味着银行崩盘了,意味着你手里的钱也变得一文不值。

再说说城市居民债:

主要是房贷,车贷和消费贷,可以看到目前约占国内生产总值60%左右,也就是大概70万亿。单看这个规模是巨大的。

但是你和居民存款相比之后,你就会发现弹簧远没有到断裂的时候。

综上,我认为目前城投和居民债务的水平并没有到系统性金融风险,但是经济增长的放缓和杠杆率会降低居民的消费意愿,需求端会极致萎缩,买房的人越来越少,整个化债周期我个人认为在10-15年期间,也就是2030年后会开始复苏,当然如果上头还有什么奇思妙想,可能会加快。

02

房地产上下游产业链

从21年开始设计院业务量逐年开始下滑,但是我觉得那会很多设计院没有到穷途末路时候,手上还有前几年堆积的项目,等到了23以及24年,前几年项目出清后才会真正开始感受到市场的寒冬。

地产公司作为设计院的上游,暴雷的暴雷,重组的重组,连万科,华润,保利,龙湖这些尖子生也不一定扛得住。

地产公司销售业绩逐年下滑,去化难度逐年增加。本质还是由于居民需求及消费意愿的降低。是对经济增长的信心不足。

这会导致房地产公司,盈利水平大幅下降,最终走向资不抵债。

比如万科今年要向政府,银行申请新的贷款以还境外即将到期的美债,同时开始变卖旗下优质资产,实际还是流动性危机:

我前面说内债不是债,大家都是自己人,有祖国妈妈调停一下还能展期,但是外债是必须得还。万科作为房地产负债率最低的都要借钱还债,可想现金流是多么的差,其他房企可想而知。

所以不论是国企还是民营地产公司,债务过于庞大的比如恒大直接暴雷,只能破产重组,一部分国企还有地方资本和中央资本来护短,民营企业只能自求多福了。

那么要活下来,面对极度萎缩的市场需求,断臂求生。所以接下来的几年,房地产公司会接着开启新一轮得降薪裁员。

比如央企华润置地,从去年开始就频繁得进行组织架构调整,今年更是从7个大区调整为5个大区

很多人认为中国目前的住房供给过多,人口下降,所以房地产才如此萎靡不正。但如果进一步看,我认为中国对于优秀住宅和优秀地段的房子仍然是供小于求,目前受市场环境影响,暂时回调后震荡,一旦人们的预期改变,这部分的房子仍然有继续上行的空间。

只是作为地产公司下游的设计院,大部分恐怕熬不过这一轮周期。

设计院的模式过于简单,业务也过于单一,对于经济的抗风险能力差,一旦上游出现问题,设计院几乎没有外拓和转型的能力。

现在好多设计院搞什么数字化转型或者去做智慧城市,都是治标不治本。最好的方式,就是从历史的长河中消失。或者像深圳某头部设计院一样,筹划一下上市,割一波韭菜,回笼一点资金,等下一次房地产浪潮。

03

设计院积重难返

此外最后一个因素就是设计院自己本身的系统问题。这里包括但不限于既得利益者的压榨,论资排辈,技术管理水平落后,企业管理理念几乎为零,技术水准落后,人员层次不齐等等一系列的原因。

论资排辈:

这我相信只要在设计单位干过肯定深有体会,领导的,小组长的,师兄学长的话都要听,他们说改就要改,你问他为什么要改他说你就改就行了。建筑行业是最容易出大师的一个行业,给学生描绘了一幅大师的乌托邦。

传统的设计院还是采用师徒传承制,而不是高度的市场竞争,派系林立,很多出了名的设计师,还会成立个人工作室,学生们被大师所吸引,充当着低价甚至免费的劳动力。心灵和身体双重压榨。

我劝各位,放弃大师情节,目前设计院这一部分的既得利益者,会吃的你们连渣都不剩。

管理水平落后

转行后我进入到某世界500强,纵观优秀的企业,其整个组织架构和管理经验至少都是水准之上的。甚至有一套成熟的体系。

战略,财务,人力,营销,生产,科技,数字化,或多或少你都能接触到一点。但是在设计院,这些通通没有,我无法现象,现代商业社会,一家企业纯靠卖血做大做强,组织结构臃肿不管,没有战略思考不管,没有数字化生产力不管,靠着底层画图狗一次一次通宵换来项目。不论是领导还是内部员工,都极其缺乏对于企业的基本认知,以至于转行都不知道怎么转。

说是大锅饭,实则分配不均

一个项目回款1000w,大领导500w,各个所长300w,剩下的小组长100w,还有100w其他的打工人分。这种把一线员工,干活最多的人压榨到极致的模式,如果算上时薪,可能都不如外卖员。况且有非常多名校毕业的建筑学生,他们不会在这种环境长待,除非自己脑子不清楚。这样造成了,人才断层,青黄不接,项目质量差等等后遗症

技术水平落后

整个设计院对于信息化这一块投入几乎为零,连最基本的OA软件可能都没有,大家痴迷于研究CAD,SU,RHINO等等工具,视野极其匮乏,以为是提高生产力,其实并没有实质性作用。有朋友告诉我美国早都用上BIM啦,那么我觉得即使BIM玩到天上去,也救不了建筑行业。大家的生产模式不一样,不是一个软件工具能解决的。

0 阅读:0

带你了解设计院

简介:展现设计师日常工作与生活、探讨设计行业背后故事!